《红颜绿煤》的文本分析

2009-06-08 03:35陈银燕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09年4期
关键词:心理分析成长

陈银燕 张 东

摘要《红颜绿煤》是内蒙古作家武翔奉献给当代文坛的一曲窑道山藏悲歌,讲述了一个主人公如何一步步克服怯懦,战胜困难,最终走向成熟的故事。

关键词成长;符号矩阵;心理分析;想象界;象征界:实在界

在中国当代文坛,矿工题材是一个较少被涉猎的领域,而以史诗性的笔法将矿工生活铸成长篇的更为少数。作为反映当代矿工生活的系列小说之一,内蒙古作家武翔的长篇作品《红颜绿煤》,以解放初期到肃反运动约十年的时间为展现背景,以铜柱一家的生活、爱情、生死和奋斗的历程为叙述核心,记述了新中国时期矿工们的奉献和牺牲,艺术化地再现了平民老百姓在苦难生活面前的原始韧性和悲剧意识。

一、格雷马斯符号矩阵解析小说人物

撇开这部小说表层和背后庞大的社会斗争与意识形态背景,从微观个人层面来看,它讲述的是主人公“我”如何一步步克服怯懦,战胜困难,最终走向成熟的故事。所以站在微观主体立场,我们可将其视为一部青春小说、成长小说。成长的第一步是性别意识的觉醒,即“我”与书中众多女性的感情纠葛;而最终成人。靠的是个人主体意识的确立,即:将生父阉割,将“阉割恐惧”(拉康)彻底转嫁给生父。我们可以用符号学和叙事学家格雷马斯(A.J.Greimas)的符号矩阵(semiotic rectangle)来探索故事背后的基本情节。符号矩阵理论即:“一个结构内部可以有相互对立的两项,X和反x,如黑与白的对立;也可能出现并非如此强烈却更具普遍性的对立项,非x,如红、黄、蓝等:还可以发现一种非反x,即非黑色的东西。”

于是,小说的叙事就变成了6对关系(x与反x、反x与非x、非x与非反x、x与非反x、x与非x、反x与非反x)之间相互交错与编织而成的网络。当然。实际故事远比这个矩阵表述得更为复杂精妙,但权且作为论述依据。如果将这部小说的主人公“我”视为“x”,那么胡家的宿敌寇二必为“反x”;“非反x”作为x的帮手,无疑是与胡家荣辱相关的王猛;“非x”则名为中立者,实为反x的帮手,这个角色我锁定为出场不多但在情节发展中分量甚重的白马团姚团长姚远峰。

先看x“我”与反x寇二,“我”和家人与流氓无赖寇二之间的斗争与冲突从未停止,这是一对“你死我活”的、贯穿小说始终的尖锐对立。这种斗争不只包括权力、金钱的争夺,尤其包括对女性占有权的争抢。从“我爹”从寇二手中赢回“我妈”到嫂子秋兰差点遭到寇二强暴,可以说,寇二虽然狡猾得难以对付,但“我爹”、大哥、“我”在与寇二的周旋中一直处于上风。最后寇二被阉割,他在“我”眼中反而成为胜者。因为小说末尾暗示反x才是x的真正父亲。再看反x寇二与非x姚团长,反x要想与x对立。必会寻找帮手,这就是姚团长,当然在他背后是更为宏大复杂的中国那个年代政治运动的风云变幻。姚团长头一回亮相,是在剿匪战役中充当了坚定有力的拯救者角色;可是第二回出场.却无意中成了寇二的帮凶,片面相信“上头”的指示,从而被寇二的巧言令色所迷惑。接着是非反x与非x,也就是王猛与姚团长之间,存在着明无暗有、虚实相间的政治对立。这在姚团长的第二次出场,即“我爹”被囚,王猛停职反省,姚团长接替王猛职位时表现得尤为明显。

二、弗洛伊德儿童成长心理分析理论解读“寻父”与“弑父”情节

根据弗洛伊德对儿童成长心理的分析,一个男孩要成长,首先要面对的是在家庭内部对女性占有权的争夺,其极端形式是杀父娶母。作为成长小说,很明显,家庭内部与“我”形成“情敌”关系的,首先是“我爷爷”,他有一天可能会从后草地回来与“我”争夺慈爱的奶奶;其次是“我爹”,“我”为了保护经常被强制与父亲发生性关系的柔弱的母亲而常常与“我爹”发生直接的暴力冲突;再次是大哥,小说开头部分很明显地描写了刚刚长成的“我”对大嫂秋兰的莫明依恋甚至有性的吸引,“我”甚至为此都疏远了自己的大哥。我们可以看到,主人公有明显的恋母情结:“我抱住奶奶,闻到奶奶身上的乳汗馨香。募地,记忆泛起儿时在妈妈怀里的甜蜜。那时候阳光全都是金黄色的,妈妈的身上也散漫着乳汗的馨香,土崖下果林里,妈妈和我捉迷藏,树叶蒿草里隐藏的再深,我也会凭着她身上独特的馨香寻到的。拨开绿叶儿,妈那碎红色衣角一闪,我的眼睛就会一亮。”又如“我抱起我的小棉被心里挺酸楚,这二年和秋兰一个屋里就伴,睡在一条炕上,每天.听秋兰讲故事,闻着她身上散发出来的馨香入睡已经习惯了,我有点舍不得,立在地上不动……”作者凭借他敏锐的嗅觉(实际是一种心理感觉),表达了他对奶奶、妈妈、大嫂的强烈依恋之情。

三、拉康想象界、象征界、实在界三角形解析具体场景

在这部小说中,笔者认为有些很有意味的场景,它们在树立主人公男性意识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场景举例:

那一夜,我没睡好。我返来倒去地想:是不是妈另有私情,我搭了谁呢?在那个年龄,我有一个奇怪的想法,假若妈妈真的有私情,我既为妈妈的私情羞耻,又急切地想知道生身之父是谁?我情愿相信妈妈的说法,我搭了妈妈,抱着这样的心态才睡去。

如果用拉康的想象界、象征界、实在界三角形(拉康认为人格由这三部分组成,人的行动受这三者的相互作用支配。)来分析这个场景的话,从中可以看到,一开始,妈妈受到爹的抢白,无言以对。由此可以看到,在找到生父,完成身份确认之前,主人公“我”只能陷于无能与无知的地位,最后又流于想象界的幻觉之中。男孩在长大成人之前,如果没有自己较强的实力做后盾,则无法与家中的其他男性相抗衡,达到“卫母”的目的。“我情愿相信妈妈的说法,我搭了妈妈,抱着这样的心态才睡去。”这标志着只有当“我”从实在界转位到想象界,才得以暂时缓解眼前的矛盾。推动这个变化产生的重要人物是奶奶,她代表着封建家长的绝对权威。在这个场合中,“我”只有依靠别人的庇护,依赖女性的保护,才能暂时摆脱困境。但这样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蜗居于想象界的主观幻觉之中,于现实情况毫无裨益。那么什么才是男孩长大的“正途”呢?其实.只有借助女性这面镜子,才能照亮主人公内心深处的性别意识,激发他身内蕴藏着的、强大的、有待开掘的力量。小说的题目是“红颜绿煤”.本身就暗含着男女之间相辅相成、相互确认的关系。

女人是男人生命成长中不可缺少的对立面和支撑点。“我”追求的本来是象征着精神恋爱的林丽霞,却不小心堕入刘芳设置的欲望陷阱,小说暗示“我”后来和托娅走到了一起。林丽霞可望而不可及,这不只是由于书中其他人一再提及的“阶级不同”的原因.更因为精神之爱本就像水中花、镜中月,早晚会烟消云散。也如同《平凡的世界》中的男主人公一样,最终失去了自己最心爱的女人。“我”终于和托娅结合,暗示了“我”最终对草原母亲的礼赞与皈依。

四、结语

总之,从“弑父”的完成到找到新的母亲,主人公“我”终于真正地长大成人。在这个并不单纯的成长故事的背后,作者以小见大,通过微观个体的生命历程展现了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

猜你喜欢
心理分析成长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
从身体美学角度分析《所罗门之歌》中奶娃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