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童话教育在想象力培养上的问题

2009-06-08 03:35孙苗苗胡育恒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09年4期
关键词:幻想童话想象力

孙苗苗 胡育恒

摘要培养想象力是童话不可缺失的功能,但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童话的想象力培养价值却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表现在童话体文章的教材选用方面是知识性童话的比例要远远大于文学性童话,表现在童话教学方面就是没有实现生活与童话,幻想与现实的交融:走从幻想到现实的单向路线——说教倾向,走从幻想到幻想的单向路线——想象力培养力度不足。

关键词童话:想象力:幻想

许多研究表明童话对培养儿童想象力有独特的功能,培养想象力是童话体文章区别与其他文章的特有价值。周作人在《童话略论》中清楚地表明,“小儿最富幻想,童话内容正与相合,用于长养其想象,使即于繁富感受之力亦即敏疾,为后日问学之基。”童话比其他体裁的文章更善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所以培养想象力应成为小学语文童话的重要教学目标,童话应为培养儿童想象力提供一个自由而宽广的空间。但近年来,童话的审美教育价值、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功能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得到较好的实旌,而它的想象力培养价值却被忽视,没有得到充分的落实。本文从童话体文章的选用比例和教师的童话教学两个方面来分析这一现状。分析这些童话体文章的选用是否以培养学生想象力为立足点或者充分考虑到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实际教学中教师是否落实了培养学生想象力这一教学目标?

一、教材中童话体文章选用的偏差

童话体文章是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材中占很大比例。人教版新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编选了许多童话体文章,如《小马过河》、《神笔马良》、《美丽的公鸡》、《卖火柴的小女孩》等,这些童话体文章的选用是否以培养学生想象力为立足点?笔者从两种不同类型的童话体文章的比例来分析这一问题。

童话体文章从内容上可分为知识性童话和文学性童话两类,知识性童话是指借助童话的形式、运用儿童化的语言、儿童化的思维方式向儿童传授、普及某种或某类知识的一类童话。知识性童话的本体价值在于教授知识,而文学性童话指具有原型色彩、蕴涵象征意义的童话故事,这类童话的主题内容和结构情节更具幻想性,表达手法更具夸张性,故事性更强。文学性童话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狭义的童话,重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这是它不可缺失的功能。通过分析两者在教材中所占比例,可以看出教材编者对童话的想象力培养价值的重视程度。笔者对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做了一个简单的统计,教材中一共选用了四十多篇童话体文章,其中文学性童话大概只有十篇,知识性童话占主要比例。从中可以看出,教材编者将童话体文章的教学重点放在知识学习与掌握上。重在童话的“教育性”、“传道”,并非培养学生想象力,编者对童话的想象力培养价值重视程度不够。

二、童话教学的偏差

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对童话这种别具一格的文体不甚了解,没有认识到童话在培养学生丰富想象力方面有着特殊的意义与作用,由此导致了这一功能未得到淋漓精致的发挥,多数情况下成为了进行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化的题材。这种偏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说教倾向,从幻想到现实的单向路线,忽视想象力培养。

童话是客观的现实生活和主观的作家幻想交织起来的文学样式,童话富含生活的寓意与真谛,使学生认识其真实的寓意,教育学生,这是童话所应完成的教学任务。但是教育性只是童话的作用之一,而许多教师认为童话最主要的功能在于它的“教育”意义,所以将童话教学的重点放在理解童话的主题思想上,通过各种教学方法与手段使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教会学生某些做人的道理,这样使童话失去了其特有的光彩。例如一位教师在执教《七色花》(三年级下册)时,将这篇童话当作记叙文来剖析中心思想,先分析文章,的层次结构,然后对每个层次逐个分析,使学生弄清楚每个花瓣都用来干什么,并且使学生明白前六个花瓣变出来的东西并没有使主人公珍妮获得真正的、长久的快乐,而当珍妮利用第七个花瓣使跛腿的小男孩获得健康后,她自己也得到了真正的快乐。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懂得只有帮助别人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这位老师的教学具有严重的说教倾向。反复是童话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段,《七色花》使用反复手法,使故事离奇曲折,生动有趣。但这位教师逐个分析层次,童话所具有的浪漫风格、巧妙构思被忽视,使童话反复中的趣变成了枯燥与折磨,想象力被视若无睹,童话的美荡然无存,只剩下了教育性功能。另一方面,主人公珍妮的种种行为,例如利用花瓣弥补自己所犯的错误——变回打碎的花瓶,变许许多多的玩具,是儿童常有的想法,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从中感到快乐,感受想象的魅力。但如果教师将前六个花瓣的利用看成是一种浪费,一种没有价值的行为,而只肯定第七个花瓣的价值,与儿童的思维特点相背离。在抓住的同时,却完全摒弃了文章所富有的丰富想象,在进行说教的同时,限制了学生想象力的发展。

教师不能只抓童话的“教育性”,一味地强调从童话回归到现实,从幻想走向真实,这样会导致童话教学产生严重的说教倾向,使童话体文章失去其区别与其他文章的价值——培养想象力。

二是想象力培养力度不够,从幻想到幻想的单向路线。

有的教师设计了很多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但力度不够。例如一位老师让学生续写、改写经典童话,呈现图片《小猫跳水》、《小兔回家》,提供词语“大象、青蛙和西瓜”,设计命题《乌鸦搬家》等让学生编童话,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细细分析,这位教师设计的不管是图片、词组还是命题,他们本身就携带着童话的特征(特别是拟人化的特征),这样让学生为写童话而写童话,使学生的思维只停留在幻想之中,没有生活寓意,幻想没有与现实交融,童话没有与生活交融,这样学生的想象力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一旦学生遇到现实性、生活型的作文题目时,学生的想象力很难迁移,不会提到意识层面上,他们很难想到用童话的手段(幻想、拟人、夸张等),很难发挥其幻想的天性,展开想象与写作。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当前童话在实际教学教育中没有充分发挥其培养想象力的功能与价值。要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就不能只看重童话的真善美的“教育功能”,不能让学生为编童话而编童话,要让学生的童话也反映一定的现实生活,具有生活的寓意。引导学生从真实走向幻想,从生活中找到“原型”使其幻想化。例如面对“手”这样的作文题目时,要鼓励学生不要将视角局限在现实的生活空间——想到爸爸妈妈的手,老师的手,工人的手等等,不要将目光限制于知识空间中——想到毛主席的手,董存瑞的手,贝多芬的手等等,还要敢于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利用拟人与夸张手法,想象地球的“手”,毛毛虫的手,熊猫的手,想象一个“手”的世界。

童话想象力培养功能的虚化与弱化一方面是由小学语文教材选用文章的导向造成的,另一个方面是由教师对童话这种别具一格的文体的不甚了解所导致的。教师要加强对童话体文章本身的文学特点的分析与思考,体会这一文体所具有的文学魅力,品味其独有的语体特征——形象直观、优美动听的词语,奇幻巧妙的拟人、夸张、反复、比喻、设问、顶真、排比等辞格的使用。教师要品味并且善于引导学生运用这些方法,还要帮助学生实现童话与生活,幻想与现实的交融,使学生从童话的学习中发展其想象力与创造力。

猜你喜欢
幻想童话想象力
看见你的想象力
打开新的想象力
锁不住的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