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生留足“土地”

2009-06-10 12:07朱小春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09年5期
关键词:课外阅读题目土地

朱小春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为了应付应试教育,许多老师总是机械地讲解知识,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进行填鸭式灌输,把学生所有的空间占得满满的。学生面对千变万化的内容往往无从下手。当然谈不上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语文教学中,就是要大力革新传统的教学模式,摒弃老师包办,多留“土地”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开垦。

留“土地”给学生,符合“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体现“学生主体”,培养学生能力的教育理念。留足够的“土地”给学生,不同的教师可以有不同的做法。笔者结合教学实际,谈点粗浅的认识。

一、利用教材中的插图,留给学生“说话”的“土地”

加强“说话”训练,培养语言能力是初中语文教材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比如每单元一课的听说训练就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说话”素材,教师可以以此引导学生进行“说话”能力的训练,把说的“土地”留给学生。如《皇帝的新装》的插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图中的人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说话”:①用一个词概括出小孩的神态。②用自己的话说出皇帝的打扮、举止、神情。③概括说明这是怎样的一群大臣。④图中的皇帝和大臣有没有听到小孩的话。由于素材来自课文,学生兴趣十足,说话踊跃,不知不觉中能力得到了培养,同时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二、设计创新作业,留给学生自由挥洒的“土地”

曾看到这样一条消息:某小学语文作业中有一道“雪融化之后是什么”的题目,有一位同学的答案是“雪融化了是春天”。应该说这样的答案是富有创新和充满诗意的,但却得不到老师的表扬,反而说他做错了,因为它不符合标准答案。不难想像,像这样的做法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就会被禁锢起来。为此必须转变观念,改变传统的扼杀学生创新能力的作业方式,通过设计创新作业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意识。

创新作业相对传统作业而言,一是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像命题作文《尝试》就比《第一次做饭》这类题目好。因为这个题目限制条件少,对学生的开放程度大,里面包含的子命题多。利于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利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二是具有多样式的特点。如:教师出示几何图形“圆”,让学生想象一下它像什么东西?又如:请你写出古人思乡之情的一句名诗或名句,并说说它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类题目舍弃了答案的单一性,提供一个自由挥洒的“土地”,能充分施展学生各自的个性特长。多设计这样的创新作业,相信学生自由挥洒的“土地”会越来越广阔。

三、指导课外阅读,留给学生拓展视野的“土地”

教育部颁发的《初中语文新大纲》有关“阅读”的内容是:课外自渎每学年不少于80万字(其中文学名著2—3部),还向学生推荐了10部课外阅读书目。新大纲除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书目外,对到底阅读哪些内容未作明确的规定。如果教师不加以指导,学生的阅读就会出现漫无边际,甚至没有选择的现象。

指导学生阅读,1、可以结合课文向学生推荐优秀书目,要求学生可课后阅读《朝花夕拾》、《西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中外名著,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从这些文学作品中受到教育,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2、可以从课文扩展到课文作者的其他有关作品。如学习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把《桃花源诗》推荐给学生阅读,也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一古诗,从而对陶渊明本人及课文的主题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3、可以从课文扩展到内容类似的其他文章。比如,现行初中教材选用契诃夫的《变色龙》,教师据此可以把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推荐给大家。又如教授鲁迅的《孔乙己》,教师可同时印发《范进中举》供同学对比阅读。

通过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学生可以尽情地捕捉信息,摄取营养,开拓视野,丰富阅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上述三个方面只是笔者肤浅的想法和做法,如果能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并持之以恒,多给学生以“土地”,“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那么有理由相信:素质教育能真正落到实处,培养学生的能力不再是一句空话,语文教学的路子也会越走越宽。

猜你喜欢
课外阅读题目土地
我爱这土地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关于题目的要求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追根求源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课外阅读探究心得
分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