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起义军三河坝战役战将孙一中

2009-06-10 07:19
红广角 2009年2期
关键词:洪湖根据地革命

余 敏

编者按:2007年是南昌起义军三河坝战役80周年,大埔县委党史研究室收到了不少革命老前辈及党史、军史工作者反映三河坝战役的资料,其中对湮没了近8 0年的南昌起义军第十一军第二十五师第七十五团团长孙一中在三河坝战役前后的若干情况说法有异。本文作者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后,发现孙一中并非一些史料上所反映的战死在三河坝,而是在三河坝战役中负伤,后党组织委以重任,成为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一名优秀军事指挥员。为此,本文作者在作进一步查考的基础上,对孙一中的若干情况作如下的综合,以飨读者。

孙一中出身寒门,少年辍学务农,后从军并进入黄埔军校。参加过东征、北伐战争和南昌起义,在南昌起义军大埔县三河坝战役中负伤。

孙一中(1904-1932),原名孙以棕,化名孙德清,安徽省大安市寿县人。早年在其家乡孙氏私塾读小学。12岁因家境贫穷,辍学务农。1923年该县军界长者柏文蔚调广东任建国军第二军军长。19岁的孙一中弃农从军,到第二军司令部当兵。次年5月,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孙中山在广州长洲岛创办黄埔军校,孙一中为第一期学生,编入第3中队。修业期满后留校编入何应钦为团长的教导一团学兵连任排长。1925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5年2月,军阀陈炯明趁孙中山北上病重之机,发兵进攻广州。广东革命政府举行第一次东征,孙一中随校军编入粤军第一师为右路军,在东江的东莞、宝安、惠州等地与军伐陈炯明部作战,并在揭阳棉湖地区打败陈炯明嫡系林虎部追击和收复潮梅地区的战斗中,英勇战斗。同年7月,粤军第一师扩编为粤军第四军,他又随部编入。9月,军阀陈炯明纠集各路叛军4万余人,重新占据兴梅、潮汕,并向广州进攻,国民政府为彻底消灭陈炯明的反动势力,统一广东,下令举行第二次东征。10月,第四军奉命参加第二次东征,在攻克惠州、海丰、陆丰、紫金、河源、五华、潮汕等地,收复东江,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军事行动中,孙一中屡建战功,不久升任副营长兼连长。

1926年7月,为将国民革命推向全国,消灭北洋军阀的封建统治,广东革命政府发表《北阀宣言》,国民革命军在广州誓师北伐,孙一中升任营长。在北伐军攻打武昌的战斗中,孙一中在指挥该营将士攻城时负伤。次年1月,国民革命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办公。国民革命军也进行扩编。叶挺独立团改编为第四军第二十五师,并调军中部分骨干组建第七十五团。孙一中与练国梁、袁也烈、蔡睛川等奉调该团为骨干,孙任七十五团某营营长。此后,他在第四军二十五师师长兼七十五团团长的叶挺领导下,继续为国民革命建功立业。

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叛变革命,国共合作的局面遭到破坏,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临时委员会决定,组织自己掌握和影响下的国民革命军(北伐军),举行武装起义,以挽救革命。孙一中率部赴南昌参加起义。起义后,中共南昌起义军前委,沿用原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番号,对参加起义的部队进行整编。整编后,孙一中任第十一军第二十五师第七十五团团长。接着,按照中共中央的预定计划,率部队跟随中央前委书记周恩来和第十一军军长叶挺、第二十五师师长周士第等,向广东进军,南下途中在江西壬田、会昌与国民党右派军钱大钧,黄绍纮部激战。冲破阻击后,经长汀、上杭,于9月20日到达大埔县城茶阳。两天后该团在师长周士第等的率领下,实施前委长汀会议分兵决策,归朱德指挥,与第九军教育团一起开赴三河坝,担任阻击尾追之敌,掩护主力南下潮汕的任务。部队先驻韩江之西的汇城。在这里,孙一中在朱德、李硕勋、游步瀛等的领导下,组织宣传队、工作组,发动号召群众开展武装斗争。

起义军进驻三河坝汇城不久,尾追起义军的国民党军蒋介石嫡系第三十二军(军长钱大钧)之第十八师(副师长苏世安)、第二十师(师长王文翰)和新编一师等部2万余人,从梅县松口一带挺进三河坝,妄图消灭朱德所率的留驻部队。为避免部队驻守三河坝汇城背水而战,孙一中奉朱德、周士第、游步瀛等的命令,率部移师东岸,在笔枝尾山等阵地,占领有利地形,挖掘战壕,构筑工事。为完成前委赋予的阻击战,赢得了时间。

同月26日,钱大钧部先行团抵达三河坝,并占领汇城及北面制高点的神坛与旧寨、南门坪一带,还发兵驻防大麻圩。此时,孙一中知得恶战即将来临,该团第三营阵地是正面的主战场,便率第三营营长蔡晴川到该营各连阵地检查备战情况,鼓舞斗志。

10月1日,钱大钧部主力通过船运抵三河坝后,即进入先行团所据各阵地,并强夺民船20余只,准备东渡韩江。是日入夜时分,钱大钧部主力在猛烈炮火的掩护下,开始渡江。起义军在东江工农自卫军东路第十五团(大埔)一部和大埔民众的配合下,与多于近10倍的钱大钧等部激战。战斗激烈进行的时候。孙一中亲往前沿各阵地指挥抗击敌人。次日下午,孙一中参加第九军副军长朱德在河滩竹林里召开的留驻部队军官会议,一起研究了“如何坚守三河坝,牵制敌人兵力,为起义军主力进军潮汕创造有利条件”的战略部署。会后,他亲往笔枝尾山前沿该团十一连阵地指挥战斗。是日下半夜,敌人趁着夜幕,渡过韩江进入第七十五团第三营第一连阵地,孙一中与第三营营长蔡晴川率战士们与敌肉搏拼刺刀,他率先垂范,英勇杀敌,使该团将士深受鼓舞,更斗志旺盛地痛击敌人,并把渡江登岸之敌全部消灭。战斗中,孙一中不幸受重伤。

战役到10月3日下午,三河坝战态发生了变化。南昌起义军第二十五师等部血战三昼夜后,已弹少人疲。此时,钱大钧部正面部队在猛烈炮火掩护下,部分武装渡过了韩江,直逼起义军阵地。侧翼,一部在钱大钧的亲自督战之下,从下约10公里的大麻渡口渡过韩江;另一部从韩江支流汀江恭沙渡口渡江,对朱德所率的起义军部队形成三面夹攻之势。另外,国民党第8路军按总指挥整个军事部署,

(中路军)桂系第十五军(军长黄绍纮)之第四师(师长伍延飚)、第六师(师长黄旭初),于9月30日率部从梅县梅南与丰顺马图边界的鳄鱼嶂,直插韩江中游的丰顺县黄金、留隍和大埔的高陂等地,切断了二十五师与主力(揭阳第二十四师、潮州第三师)的联系。为了保存实力,朱德等及时作出“次第掩护,逐步撤退”东撤饶平的决策。并组成前敌委员会,日夜指挥转移。孙一中在战友的搀扶下,随部东撤。

三河坝战役后,孙一中转战湘鄂西革命根据地,为红军队伍的建设和根据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1928年2月,根据斗争的需要,孙一中接受党的安排,返回家乡寿县,创办北路宣慰使署学兵团,先后任学兵团团长,中共学兵团委员会书记,中共寿县县委委员等职。是年秋,奉命赴上海中共中央军事训练班,参加学习与训练。

1929年秋,在中共鄂西特委的领导下,鄂西赤色区域逐渐形成了以江陵、监利、石首、沔阴几县为中心,横亘几百里与湖南北部边境相连的革命根据

地。鄂西游击总队,扩编为红军独立第一师。为有计划的发展群众武装,扩大红军组织和赤色区域,发动非赤色区域的群众开展武装斗争。中共中央决定加强鄂西革命根据地的领导力量。孙一中选为政治军事骨干,列许光达、王一鸣、王鹤、周荣光、周小康之后,年冬,与柳克明、邝继勋等进入鄂西革命根据地。

1930年初,补充了新鲜血液的鄂西革命根据革命形势迅速发展,已成为与闽西、赣西、潮梅、赣北、平浏,鄂东等赤色区域一样,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苏维埃区域。中共鄂西特委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决定将在该地区活动的红军独立第一师,升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

是年2月初,红军独立第一师所属的两个纵队在监利县的汪家桥会师后,正式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孙一中任军长,周逸群任政治委员,段德昌任副军长,许光达任参谋长,下辖第一、第二纵队。红六军成立后,为加强党对红军的领导和改进部队的政治思想工作,建立中共红六军前敌委员会,孙一中为前敌委员会委员。此后,孙一中与周逸群等率部挥师北上,迅速攻取龙湾、熊口,老新口和张全河等重镇,接着又攻克监利北部重镇新沟嘴和沔阳西部的渔洋镇,重创国民党新编第五师,使江陵、监利、石首、潜江、沔阳交界的洪湖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继而攻克潜江县城。接着西进郝穴,消灭国民党第十四旅有生力量后,挥师南下,扫除长江南岸藕池,调弦口,石首县城等重镇内的顽敌。为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扩大和发展,为革命武装由游击队向正规军,游击战到游击运动战的转变,忘我工作。不久积劳成疾,党组织决定其离职治病。

同年夏,病稍愈后的孙一中返回红六军。此时,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和全国红军代表大会的决定,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工农武装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团。7月初,在洪湖地区活动的红六军和活动于湘鄂边的红四军在湖北省公安县陡湖堤会师。会师后,合编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团,贺龙任总指挥,周逸群任政治委员,孙一中任参谋长,柳克明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第二军、第六军及第二十六师、第四十九师。红二军团成立后,孙一中在贺龙、周逸群等领导下,为扫除长江、汉水两岸敌人的据点,消灭地方反动武装,开辟襄河北部赤色区域,巩固和扩大湘鄂西革命根据地,费心尽力。

是年9月,中央特派员邓中夏进入湘鄂西革命根据地,传达中共中央要红二军团配合红一军团,红三军团攻打湖南长沙的指示。在实施中央的决定中,红二军团根据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实际,决定先攻监利县城巩固以洪湖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后南下湖南。不久,红二军团攻克鄂西重镇监利县城后,中共鄂西特委正式改为中共湘鄂西特委,第二军团领导作相应调整,孙一中由军团参谋长改任红二军团第二军长。此后奉命率部随红二军团南进湖南,配合第二次攻打长沙。

1931年春,红二军团在“左”倾冒险错误的影响下,南征失利。被迫转战湘鄂边。此时,湘鄂西根据地的中心洪湖地区正处于艰苦的反围剿之中。3月,红二军团党的前委召开会议并决定,以另创根据地的办法,支持洪湖根据地的反围剿斗争。并根据中央的指示,将红二军团改编为红军第三军。贺龙任军长、邓中夏任政治委员,孙一中任参谋长,柳克明任政治部主任。部队原红军第二军编为第七师,孙一中兼任师长。第六军改为第八师,王一鸣任师长。并由邓中夏,贺龙、柳克明、孙一中等7人组成红三军党的前敌委员会。此后,部队转至枝枯坪地区休整后,游击湘鄂边,并开辟了鄂西北革命根据地。

是年秋,湘鄂两省国民党军为配合蒋介石向中央苏区进行第三次围剿,集中精兵向洪湖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三次围剿。红三军主力遵照中共中央“立即回湘鄂西原有苏区根据地”的指示,由湖南青锋镇北上返回洪湖地区。此时,中央调万寿任红三军政治委员。10月初,红三军返回洪湖革命根据地后,将部队进行缩编,撤销师建制,部队缩编为5个团。在军委指挥下,,革命根据地和红军的力量迅速壮大。同年12月,红三军又恢复被撤销的第七师,第九师和独立团的番号,军团领导人作相应调整,贺龙任军长、夏曦任政治委员,孙一中任军参谋长,柳克明任政治部主任。此后,孙一中辅佐贺龙,先后取得“龙王集”、“陈家河”战斗的胜利,‘并恢复了红三军第八师的建制,使部队人数增至15000多人,革命根据地迅速扩大,湘鄂西苏区的辖区除原有的各县外,又建立了川阳、天汉、天潜、荆南、钟祥、京山、应城、云存等县级苏维埃政权,孙一中亦在湘鄂西革命根据地以及红军的壮大和发展中,锻炼成为一名优秀的军事指挥员。

1932年夏,孙一中在内部肃反中,不幸被含冤误杀。历史是非自有公断,建国后,党和人民政府为其平反,并追认为革命烈士。

1931年春,在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增补为候补中央委员的夏曦被派往以洪湖为中心的湘鄂西革命根据地,任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书记。夏曦进入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后,执行王明“左”倾冒险主义路线,听不进贺龙等领导人的不同意见,否定原根据地领导人所取得的成绩,孙一中和贺龙、关向应、柳克明等军团领导,对夏曦推行的“左”倾冒险主义路线进行了坚决斗争和抵制。

1932年春,在“左”倾冒险路线的指导下,红三军在“瓦庙集”“张家场”等地的军事行动中失利。是年5月,夏曦未吸取左的教训,一意孤行地推行宗派主义干部政策,排挤有不同意见的同志。先后在湘鄂西苏区发动了4次内部肃反斗争。孙一中与段德昌等大批干部,被诬为“改组派”、“托派分子”、“第三党”等莫须有的罪名,并惨遭杀害。

建国后,党和人民政府已为南昌起义军三河坝战役战将、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开创元勋之一的红军军事干部孙一中正名。1983年,党撤消了孙一中的莫须有的罪名,发文平反。1986年6月,洪湖县人民政府追认孙一中为革命烈士。

猜你喜欢
洪湖根据地革命
鱼病肆虐,4000万打水漂!洪湖龙口有水产人在行动
洪湖水浪打浪
闽北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来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洪湖凤舟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中共根据地反缠足依据的演变(1928—1949)
徐向前重视川陕根据地有线电通信建设的回顾与思考
陂孝礼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