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老舍先生诞辰11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2009-06-11 10:22刘大先
文学评论 2009年3期
关键词:老舍学术研究

2009年2月3日,中国老舍研究会,北京语言大学和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联合举办的老舍先生诞辰11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西郊宾馆举行。180多位学者出席了本次研讨会。与会者提交学术论文115篇。

会议将中心议题定为“老舍与中华民族精神文化构建”,这是老舍研究走向纵深使然。上世纪80年代初老舍研究在国内重新艰难启动的时候,是从拨乱反正起步,要让许多年里尤其是“文革”十年间被污损了、矮化了和误读了的研究对象再回到他“人民艺术家”的本来位置。近三十年,人们的大量观念都被光阴的驱动器重新格式化,老舍不单早已被社会公认为人民艺术家和中国现代最杰出的作家之一,而且,他那作为20世纪中华民族文化巨人的深刻价值也凸现出来,越来越迫切地等待着研究界去深入发掘。

会上,《历史前进与道德式微的二律背反》、《老舍的鲁迅观》、《一位文化巨子的伦理站位》、《论老舍的“和谐”文化观》、《从(大地龙蛇)看老舍的民族文化思想》、《厚德载物与老舍小说创作的叙事伦理》、《抗战生活与现代国民意识的凝成》、《从重建民族主体性视野审视中国闲适文化传统》、《从(离婚)看老舍对中华民族精神文化构建所做的贡献》、《全球化语境中老舍创作民族性与现代性的彰显与融合》等等发言和论文,围绕老舍的精神文化蕴涵展开,站到21世纪中华民族人文思想与精神文化建设的高度,来提取、检读老舍留给我们的经验与教训。老舍一生,以其特有的生命体验与书写姿态,对“老中国”国民的日常行止及精神样态,做出切近的观察、记录、展示、追问,不仅是对当时国人心理的号脉针砭,也为不断成长的中华民族当下构建现代人文精神,留下了诸多的殷鉴与思考。老舍是继鲁迅之后又一位现代思想文化启蒙的大家。老舍虽已故去,他的精神他的作品并没有死。今天的学术界解读老舍,不会再用若干年前那些失却理性的诠释尺度,在中华民族需要一个健全的社会条件和文化氛围赖以生存发展的时候,人们可以通过阅读老舍,看到更多需要克服的自身弱点,确立更多需要珍爱的文化价值。与会者指出,任何社会和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观,而老舍所追寻的是“和谐”文化“和谐”社会,他的文化观是一种“和谐”的文化观。只有当20世纪太多的精神冲动与暴烈诉求逐渐淡出历史的时候,国人才得以如此专注地找寻为我们民族久违了的和谐文化传统因子。

老舍研究并非独立于社会、文化网络体系之外的,与会者尤为关注到老舍与20世纪整个文学变迁的关联。《百年文学传统视野中的老舍研究》、《文学史如何讲述老舍》、《老舍与现代市民社会的文学》、《中国现代社会使命与老舍创作的“三变”》、《从老舍发表作品习惯管窥中国现代作家创作生命的延续和自主性》等发言,将老舍放入现代文学史的脉络之中,在宏阔的背景中予老舍以定位,对于廓清老舍及其文学世界的价值和意义都有独到之见。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次会议也让我们听到了来自于全球各国各地区的学术新论。《兄弟间的一夫多妻故事》、《老舍论汉语修辞》、《抗战前的老舍与(文艺月刊)》、《(离婚)与(太平天下)》、《老舍的民族意识与“不传”的含义》、《老舍的云南旅行》、《老舍长篇小说的特质》、《老舍作品及传记在台湾出版的历史意义》、《关于老舍的话剧》等,使我们再一次感受到国外境外研究者与我国大陆学人不很相同的研究方式和思考问题的着力点。特别是俄罗斯、斯洛伐克、日本、韩国研究专家的学术看法,更显现出和中国研究者出于不同文化身份不同社会位置所持有的观察诠释问题的差异,对我们的中国大陆研究者进一步摆脱旧有思维范型,打造文化包容胸襟,走向多元互动的更高学术语境,都是非常有益的。

此次学术会议所展示的话题是开放的、多层面的,既涉及到老舍不同创作时期思想轨迹及写作类型的演变,也涉及到老舍个性气质与其作品的相互关联,既涉及到老舍的人文生命背景例如满族出身、宗教经历以及生平交游等元素对作家精神空间与创作走势的维系规约,也涉及到老舍艺术个性的方方面面例如他的语言风格、他的诗学思想、他的文化多元主义襟怀,他的侠义观念、他的底层叙事视角、他的戏曲曲艺改革理论与实践、他的小说艺术的复调性、他的小品文的意趣,他的人生轨迹与创作的互文、他的文艺理论思想……既包括对于“老舍生命”这一为社会广泛关切的大课题的不懈探索,也涵盖着对《小铃儿》、《二马》、《老张的哲学》、《赵子日》、《小坡的生日》、《猫城记》、《离婚》、《骆驼祥子》、《文博士》、《微神》、《月牙儿》、《兔》、《大地龙蛇》、《四世同堂》、《西望长安》、《茶馆》、《正红旗下》等多项文本不同向度的深入破解。所见研究,大多体现出新的视角新的方法,将已有的讨论既富创造性又扎扎实实地向前推进了一步。

这次会议的成果,还有两个方面颇为突出。一个是关于老舍戏剧研究的势头重振并聚成一定规模,作为“写家”的老舍最主要的成就是在小说与戏剧上面,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老舍研究领域不乏老舍戏剧研究的专家和专著,可是近些年来随着老专家们退休,老舍戏剧研究几成绝响,曾经叫人忧虑。可喜的是这几年对老舍剧作的研究有了传人,从2006年上届国际学术研讨会到这次会上,关注老舍戏剧的论述多起来了,有些成果还显示出体现戏剧美学理论厚重学养的新超越。比如《(茶馆)的写作准备》、《(茶馆)的表现美学的体现》等等。第二,是老舍研究仍然在极为充满活力地开拓新范畴新题目,比如大家的发言与论文当中,就有《老舍与郭沫若》、《老舍与郁达夫的交往与友谊》、《“十七年”时期老舍与赵树理文学行为共同性及其意义考察》、《老舍与赵树理现代语言观的比较》、《从老舍与吴组缃的几封信的考释中兼谈抗战时期的作家交游》、《老合与左翼文学》、《胡风对老舍的评价》、《老台与张炜的比较》、《30年代老舍的写作网络及其身份与角色的建立》、《清末民初京旗小说与老舍》等等,都是令人耳目一新的题目。至于《老舍影响及当今“京味”戏剧的发展与新变》、《(西望长安)与(假如我是真的)比照》以及《老舍研究在韩国》等,更是将视野扩宽,把文学比较研究与影响研究的价值与魅力摆到了大家的眼前。还有一些研究者运用新的方法对经典作品进行解读,如《(猫城记)与殖民语境中的“历险小说”》、《老舍小说的镜像阐释与误读》、《文学人类学视野下的老舍悲剧意识》等等。至于《老舍关于国家文化安全问题的思考》、《老舍笔下的北京人面子问题分析》等也别具一格,饶有趣味。

当然,再好的学术会议,也会留有缺憾。一是少数研究选题不很讲究,例如有的论文及发言,没能跳出既有的惯性思考范围,做了一些10年前乃至于20年前他人早已做过的题目,甚至个别讨论还远未达到前人在相关学术上面的摸高标线。在老舍研究的总体范畴当中,某些重要作品的解读当然需要反复为之,但是,重复地谈些先前早已被人谈过或者解决了的话题,不仅没有意义,更是对个人精力和研究资源的靡费。二是在今日已经如此发展的信息时代,一些学术耕耘却忽视研究资料的准确占有,以及对外界学术动向的广泛捕捉搜求。中国老舍研究会的学术网站(www.laoshexue.com)业已建立了三四年时间,大量的学术资料、学术文章都很现成地放在那里,但是可惜,我们的多数老舍研究者却并不知道。

瑕不掩瑜,如同日本老舍研究者所指出,这次会议取得了很太的实绩。与会者高度评价老台的文学成就,多方位探究老舍与中国现代文化建构的关系,深入辨析老舍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对满族文化建设、对京味文学建设的杰出贡献,阐发老舍创作对当下民族精神建设的启示意义。大家从东西方文化视野、从小说戏剧艺术规律视角等多角度观照老舍创作,既提供了宏观的学术评价成果,也展示了文本细读方面的新见解。可以证实,会上的演讲、发言及论文,的确标示出了今日老舍研究的高水准。老舍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老舍是既往的,也是未来的。中国老合研究者期待着与各国学术界朋友长期切磋研讨交流,希望中国以及国外的中青年老舍研究家能够一批批地成长起来,创造出超越既往的业绩。

刘大先整理

猜你喜欢
老舍学术研究
解人之难的老舍
印象·老舍纪念馆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对话”小伙伴老舍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在济南,重寻老舍足迹
董进霞 治的是学术 过的是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