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顶级联赛不够国际化

2009-06-11 09:02
环球时报 2009-06-11
关键词:乒坛职业联赛波尔

孤独的波尔(左)难撼中国乒乓军团。

本报驻日本特约记者 林梦叶 本报特约记者 林 琳

“把乒超打造成中国的NBA。”蔡振华3年前的宏伟计划,如今正经历着艰巨考验。9日结束的中外乒乓球挑战赛上,国际乒联主席沙拉拉仍抱怨中国乒乓球“不够开放”。近几年,中国乒超已经在鼓励外国球星加盟,吸引国际赞助商等方面做出一系列尝试,而且像围棋、羽毛球、跳水等中国体育优势项目,也正陆续效仿“国球”展开职业联赛。但从效果上看,决心走国际化道路的中国联赛,与NBA、意甲等“名牌产品”仍有不少差距。

乒超、围甲遇国际化瓶颈

没人能否认中国乒超联赛是“世界第一乒乓球联赛”。除了长期霸占世界排名前几位的中国选手外,波尔、柳承敏、萨姆索诺夫、松下浩二、福原爱等世界名将也纷纷以“外援”的形式加盟中国乒超联赛。从赛事规模来讲,乒超经过10多年的发展,已经完全超越了曾经的世界第一乒乓球联赛——德国乒乓球职业联赛。而且从竞技水平来讲,中国乒超丝毫不亚于任何世界乒乓大赛。以至于最近日本年轻选手偶尔在乒超联赛中有所胜绩,日本媒体便接连予以报道,认为福原爱的“形象大使”时代已经过去,日本乒坛新生代正在中国经受考验。

乒超“红火”的局面背后也有隐忧。随着中国乒乓国手们在一系列世界大赛中大包大揽,以及越来越多中国年轻选手的涌现,“外援”们参加乒超的热情正在降低。欧洲乒坛第一人波尔是乒超联赛的亮点之一,但以他一己之力仍无法替他所在的中国俱乐部争取到冠军。波尔尚且如此,其他“外援”在各自俱乐部更像是一种形象工程,他们在同中国乒坛青年军的较量中并不占优势。况且,目前乒超真正意义上的职业化程度并不高,球员收入和比赛成绩并不能直接挂钩,联赛日程也经常被中国国家队或省市级比赛所打断。

和乒超形势相仿的还有中国围棋甲级联赛,这项赛事在中日韩三国联赛中起步最晚,却后发先至。如今不仅摆脱了前几年无赞助商只好“裸奔”开赛的窘境,也招揽到李昌镐、李世石、曹薰铉等日韩招牌明星。但是,中国围甲始终没能健全其“持续造血功能”,联赛只能随赞助的多寡而起伏。

羽毛球、跳水要实现超越

“在中国有2亿多羽毛球爱好者,他们都非常愿意近距离接触优秀羽毛球运动员,推行联赛,一是能满足观众和球迷的愿望,同时也能为推动羽毛球运动发展作出贡献。”李永波的乐观是有道理的。 国际羽联官员近日表示,中国选手在这项运动上并不占有统治性优势,客观上保证了国际球手和观众参与的热情。目前,起源于欧洲的羽毛球运动在全世界推广较好,印尼把羽毛球当作国球,最近韩国队的水平也在提升。届时若陶菲克、李宗伟、拉斯姆森等大腕能加盟中国羽超,赞助商的投入值得期待。

羽超还在筹划阶段,中国跳水职业联赛已经箭在弦上。为提高比赛的观赏性,组委会考虑增加花式跳水赛和滑稽跳水等趣味环节。更为重要的是,像香港、澳门等跳水运动不发达地区,会因为设立联赛分站赛而曾加本地选手亮相机会。

垄断是把双刃剑

中国体育界力图在一些项目上实现从竞技优势向市场优势的转轨,这种思路不容置疑,但在改革的力度上有待加强。乒超考虑在2011年引进国外的俱乐部参赛,这一举措对提升联赛竞争性有帮助。但面对沙拉拉“应允许国外选手同中国运动员一起训练”的提议,中国乒协管理层断然否决。殊不知,正如沙拉拉举的例子,无论是美国NBA还是加拿大的职业冰球,都经历了敞开国门,敢于接受失败,从而进一步提升运动整体水平的过程。

职业体育的运作形式我们可以从NBA等成熟联赛中学到手,但职业体育的核心价值是公平竞争、平等对抗。敢不敢真正自我打破垄断,能不能摆脱奥运争光、全运为重的旧有体育发展模式,这成为中国体育界的一个新课题。▲

猜你喜欢
乒坛职业联赛波尔
胡志平
乒坛儒将脱颖而出
英雄波尔
浅谈国内电子竞技职业联赛的传播策略
波兰足球运动研究初探
乒坛常青树:瓦尔德内尔退役前的最后一赛
两个英雄
加拉纳河上的淘气鬼
周恩来与“茅台酒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