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旗袍

2009-06-12 05:18叶倾城
视野 2009年9期
关键词:巴别丝袜蜘蛛侠

叶倾城

旗袍,不是已经从我们的日常生活里隐退了吗?

最后一次,它大规模地出现在视野里,是《花样年华》里的少妇张曼玉,绰约地、隐隐诱惑地,一件一件换旗袍。她连下楼买碗面都得换件没亮过相的旗袍,那无非说明她寂寞,她的心她的身体,太久不曾得到过男人的注视,连街头巷尾的惊鸿一瞥也值得重视。

然而这一瞥大概也就够了,那情欲之火尚不曾从她身上完全消失,却也不足以燎原。旗袍的领口竖得那么硬,一襻连一襻,不是一双笨拙的手可以胜任。这是压抑的勾引,远兜远转的拒绝,她恰可以进入唐诗宋词,含泪说“还君明珠双泪垂”,而任由对方更香艳地说:“心有灵犀一点通。”

这样一想,就理解了:丁香一般结着愁怨的女子是穿旗袍的;诉说“我与悲鸿”、“我与道藩”的蒋碧薇也是穿过旗袍的;曾经无比洋派如小公主的宋氏姐妹们,到年长之后,全以旗袍行世……她们的共性大概都是:承载男性的幻想,但不真正发生些什么。

几乎很容易把春怨、闺怨……等我们看熟了的词汇放在旗袍女子身上。虽然那是曲折热辣的欲望,却是被禁锢着的。无论她们的灵魂是多么萝莉塔,旗袍总归是她们的巴别塔,锁住沟通与念想的可能性。上世纪的30年代。就是这么一个幽婉的年代。

一个时代的性观念,往往以时装的形式展现。女装,书写着男性的绮梦。永远的高跟鞋,是古今中外男人共同的“我为金莲狂”;丝袜,是这样地抓住男人的心,于是我们看到,《巴黎最后一班地铁》里面,顶时髦的巴黎女人,在腿上画出丝袜,连钩痕都画出来。

而时装大潮退去,也就是说,审美改变了。红颜弹指老,旧时芳华,就只能留着游园惊梦。

最近一次看到旗袍而印象深刻,居然是《蜘蛛侠》,里面的金发碧眼洋妞,穿一件中国红的短旗袍,越发显得胳膊是胳膊、腿

是腿,大白萝卜似的脆生生。这架势,跟我们穿巴基斯坦长衫一样,都是追求异国风情。

然后来了绿恶魔,洋妞尖叫逃跑,从一个废墟掉到另一个废墟,毁灭就在身边发生,直到伟大的蜘蛛侠出现,轻盈地搭救了她。旗袍以其行动不便,夸张了女性的柔弱及有待拯救。当然了,晚礼服也不见得便利到哪去,但至少还可以下摆一提,大踏步狂奔。旗袍如果衩开得不够高,连这个可能性都没有。

在现在这残酷时代,再来婉约缠绵,要冒被当成脑残体的风险。所以,每个女人仍然有一件旗袍,若有若无地暧昧着;她有时穿旗袍似的衬衫去上班;也许带两个大箱子去旅游时,里面有一件旗袍,以供扮演“到此一游”;在婚礼上,也许会挑选旗袍,来担任换装的一环……这大概就是极限了。

猜你喜欢
巴别丝袜蜘蛛侠
丽江青年作家黄立康散文集《巴别塔的砖》研讨会
一种特别的寻找现代人“存在”的诗意——评黄立康散文集《巴别塔的砖》
老爸遇险
蜘蛛侠,集合
天衣本非针线为巴别塔亦难通天
做丝袜花
从《巴别塔》看“东方主义”的概念及改变
家里来了“蜘蛛侠”
自己造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