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分析与护理

2009-06-13 06:43
中国当代医药 2009年24期
关键词:心理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心理护理

袁 进

[摘要]目的:探讨心肌梗死患者在临床中出现的心理问题,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方法:对8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行为严密观察,进行心理分析。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治疗与护理前后出现紧张、恐惧;焦虑多疑;悲观、消极、绝望;烦恼、痛苦;乐观、安定积极、渴望信赖;盲目乐观、不在乎等心理。结论:根据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情况,实施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可防止病情恶化,改善预后。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理分析;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09)12(b)-098-02

急性心肌梗死是内科常见重症之一,病情凶险。恢复较慢。易发生死亡。其主要表现为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发病患者的心理状态、情绪变化对病程、转归及预后有重大影响。在所有的护理措施中,心理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大量研究提示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发生发展与心理社会因素在内的多种因素有关,因此,在住院期间除认真细致观察病情,做好各种常规治疗外,还要特别重视患者心理护理。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从而促进疾病的康复。笔者对急诊科ICU病房收治的86例患者在治疗的同时进行仔细了解,调查患者的心理状况,并采取了一系列护理措施,收到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6年4月~2008年10月本院急诊科ICU病房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6例,其中男性53例,女性33例,年龄51~78岁。经抢救治疗及心理护理后,治愈出院78例,死亡8例。住院46~23 d。

1.2方法

在护士查房时,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交流,沟通,了解情况;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然后,总结资料,进行心理分析。

2结果

存在紧张、恐惧心理的36例(42%),存在焦虑多疑心理的17例(20%),存在忧愁、烦恼、痛苦心理的14例(16%),存在悲观、消极、绝望心理的8例(9%),存在乐观,安定积极,渴望信赖的心理6例(7%),存在盲目乐观,不在乎心理的5例(6%)。

3心理分析与护理

3.1紧张、恐惧心理及其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突然,剧烈心前区疼痛,烦躁不安有濒死感,患者入院后,医护人员的忙碌抢救,频繁的检查治疗、周围的环境与气氛等,使患者感到病情的严重性。加之对急性心肌梗死是否能治愈缺乏了解,产生紧张恐惧感。其护理要点是向患者介绍心肌梗死的有关知识及并发症,使其了解该病的注意事项,避免诱发因素,解除思想顾虑,帮助其正确认识疾病,积极配合治疗。因此,患者入院后责任护士要热情接待,主动与之交谈,向患者介绍主管医生、护士、医院环境等,以及调节心理状态的方法。同时向患者介绍同种疾病治疗成功的病例,鼓励其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感受。提供疾病治疗相关信息。使其尽快消除陌生感和恐惧感。还要提供良好的休息环境,病区要安静、安全、清洁、舒适,减少探视,避免不良刺激,使患者对医院的治疗有信任感和安全感。护士应具备高尚的医德,和蔼可亲的态度,熟练的技术,形成良好的护患关系,以取得信任,增强护理效果。

3.2焦虑多疑心理及其护理

由于病程长,疗效不明显,大多数患者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担心疾病不能痊愈,发生并发症,给子女带来困难。产生焦虑心理。更有的患者担心西药有不良反应。对年轻的医生看病不放心,不信任。产生怀疑心理。这类患者对冠心病存在惧怕心理,坚信自己有病,而且很严重,稍有不适就认为是病情加重,担心医护人员能否给予精心治疗等。对此类患者进行护理时,应该使其对疾病有客观的认识,采取支持性心理治疗,耐心解释和安慰,特别注意要态度和蔼,有问必答,使患者对疾病有正确的了解,消除顾虑,配合治疗。同时介绍一些典型的病例,使其相信医生。做好生活护理,建议亲友按时探视,使患者得到家庭的支持,感到温暖,增强治病信心,必要时给予综合性暗示疗法,多采用鼓励性语言,使患者树立安全可靠的心理状态,从而减轻患者的思想负担,使其主动配合。以轻稳过硬的操作技能。准确无误地完成各项治疗,让患者有安全感,改善心理状态,消除敏感多疑心理。

3.3忧愁、烦恼、痛苦心理及其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急,无任何心理准备。易使患者产生忧愁心理,认为活着不能再继续工作,不能为家庭和社会多做贡献,只会增加家庭和社会的负担,等待自己的只有死亡,因而对生活失去乐趣,对治疗失去信心。当医生告诉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生活及大小便等一切依附于别人帮助时,对于过去能够生活自理的患者来说,无疑是一种非常大的打击。其表现为烦恼、脾气暴躁、痛苦等特点。对此类患者进行护理时。应该以温和积极的言语、友善的态度安慰患者,给予其心理上的支持和恰如其分的病情预告。使其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了解同情患者,消除其烦恼和痛苦心理。护理人员应主动接近患者,了解病情,同情体贴他们,尽力帮助解决一些实际困难,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取得患者信任,使患者视护士为亲人,视医院如家园,消除痛苦和烦恼心理。

3.4悲观、消极、绝望心理及其护理

此种心理多见于再发性心肌梗死。反复心力衰竭发作,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这类患者往往因病情反复发作,经过一段时间治疗效果不佳,认为自己的病无法救治,丧失了战胜疾病的信心。总感到身体不适,表现为抑郁、悲观、愁眉不展,情绪低落,少言寡语,反应迟钝,麻木不仁等,造成身心防御机能低下,病情加重。护士应该及时发现患者的心理变化。以关心、帮助、鼓励为主,循循善诱,耐心疏导,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的发生及预后的过程,告知患者当焦虑不安,愤怒和激动时常有心率、心律的改变。指导家属对患者正确引导。惊慌失措会给患者带来恶性刺激,影响患者恢复。当患者胸痛剧烈时应尽量保持有一名护士陪伴在患者身旁,增加其安全感,避免只忙于抢救而忽略患者的感受,允许患者表达出内心的感受,接受患者的呻吟等。加强对患者及陪护家属的健康教育。使他们了解病情,稳定患者的情绪,消除不利于康复的心理因素,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让患者以最佳的心理状态配合治疗。

3.5乐观、安定积极、渴望信赖心理及其护理

这类患者情绪相对稳定。对疾病有所了解,也掌握了一些常用治疗方法,故能积极配合治疗,但希望医术高明的医护人员为自己治疗,希望得到医护人员的关心和帮助,渴望亲人和医护人员重视自己。以指导性心理治疗为主,向他们介绍先进、简单、有效的自我治疗方法,讲解有关注意事项。保持安定积极的心理状态。

3.6盲目乐观,不在乎心理及其护理

患者表现为无所谓。有的胸闷、胸痛症状不严重、持续时间短,否认或缩小自己的病态感觉或体验,尤其是初期疼痛缓解以后,认为自己的病已好,不听医护人员的劝告,擅自过早下床做过多的活动。这类患者对急性心肌梗死及应注意问题缺乏了解,对病情发展认识不足,或虽有认识却满不在乎。从而影响治疗效果。处于此期的患者,护士要给予其理解、关心,善于观察了解其思想状况,及时发现其情绪变化,并耐心劝阻。要让其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循序渐进地合理安排活动。防止过早活动导致心因性猝死,特别注意肥胖,吸烟,高胆固醇等高危因素∞。用真诚的关心和爱护赢得患者的信任。

4体会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护理已经成为现代护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维护患者身心健康、取得最好治疗效果的必要条件。急性心肌梗死作为一种身心疾病。它的恢复及恢复的程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心理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可起到药物所达不到的作用。帮助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调整心理状态,尽一切可能消除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使患者保持愉快平静的心情,积极接受治疗和护理,促进疾病康复。护理人员对患者要有爱心、耐心、诚心、细心。加强业务学习,努力提高自身修养,丰富的专业知识是做好心理护理的必要条件,有利于向患者解释病情,取得患者信任和配合,从而更有效地做好心理护理工作。

猜你喜欢
心理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心理护理
高职女生择业心理分析及对策研究
“局外人”到“局内人”的转变
浅析艺术院校宿舍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问题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中医辨证治疗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