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女教师职业倦怠研究

2009-06-15 02:40贾会彦
管理观察 2009年11期
关键词:职业倦怠

贾会彦

摘 要:近年来,高校女教师队伍逐年增加,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中不可忽视的一支生力军。她们在面临各种压力的同时,由于女性特殊生理、心理特点的制约,已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本文在对高校女教师职业倦怠形成原因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从社会、学校、个体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缓解对策。

关键词:女教师 高校女教师 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Job Burnout),一般专门用以说明个体在职业环境中,对长期的情绪紧张源和人际关系紧张源的应激反应而表现的一系列心理与生理综合症。[1]它是一种由于压力长期积累而造成的紧张状态。

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众多高校教师深感工作压力大,加之繁重的教学科研,导致越来越多的高校教师产生了职业倦怠问题。据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目前发布的中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报告”显示,在15个行业的倦怠指数调查中,高校教师的倦态程度仅低于公务员和物流从业人员居第三位。[2]近年来,高校女教师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中不可忽视的一支生力军。她们由于自身的生理与心理特点的制约以及特殊的生活经历,比男教师更易出现职业倦怠。因此,深入认识高校女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寻找缓解其职业倦怠的途径对整个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高校女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分析

(一)社会因素

1.工作家庭冲突

传统的性别文化偏见会削弱高校女教师的成就动机,主流文化常将女性定位在家庭中,高校女教师不可避免地也会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她们在学校里是教师、学者和管理者,在家庭生活中又是妻子、母亲、女儿和儿媳,承担着追求事业发展与家庭幸福的双重责任。女性是生命的直接创造者和养育者,生育和养育责任必然阶段性地占去一部分时间,学校并没有因此对女教师降低工作要求。在家庭与事业的双重压力下,许多高校女教师容易出现心理疲劳、心情欠佳、人际关系紧张等问题,出现职业倦怠现象。

2.职业性质

随着知识经济的浮现,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日益明显,教师承受了较高的社会期望,教师职业压力越来越大。高校教师虽然不像中小学教师一样要面对严峻的升学压力,但是他们面对的是几年后就要走上社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学生的就业与学校及教师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近几年,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这种危机感势必会增加高校教师的压力,尤其是在高校教师群体中相对处于弱势的女教师来说,这种危机感更为严重。

(二)学校因素

1.工作压力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与高校不断扩招,教师的工作范围和工作量逐年增加。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不断涌现,学生视野进一步开阔,思维更为活跃,高校教师必须付出数倍于以往的精力,否则难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高校女教师不仅要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还必须进行科研工作,公开发表学术成果。这种教学和科研的双重压力影响着高校女教师的组织行为和工作安全感,一些研究表明,相对于高校男教师来说,高校女教师体验到更高水平的压力,表现出更多的疲劳感和工作不满意感。[3]

2.制度改革压力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目前已成为一个竞争激烈的场所,对教师的资格认定职称评定及考核越来越严格,高校教师必须努力将自己的学术水平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才能适应不断增长的业务要求。许多女教师缺乏足够的时间进行业务学习和进修,影响到她们从事科研活动的时间、精力和能力。而学校在进行考核评优、职务职称晋升的时候往往没有考虑到女教师的特殊情况,使女教师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挫折感增加。

(三)个体因素

1.生理特点

女教师一般都要经历生理周期以及生育、更年期等,这些现象必然会带给她们身体的不适,同时使她们的情绪复杂多变和敏感,容易紧张、激动或者焦虑,容易产生自卑、忧郁、多愁善感等心理。

2.人格特点

女性人格中的消极被动、完美主义目标取向、对自身的要求过高、较低的自我价值判断、自信心不足等特征直接影响着她们对自己生活与工作的评估及认识,容易引发内心的挫折感,这就使得女性比男性具有更高的焦虑倾向,情绪不稳定,易激动,易生烦恼,易受环境支配, ,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二、高校女教师职业倦怠对策分析

(一)社会层面

1.政府支持

现代社会早就提倡男女平等,但一些心理咨询专家通过多年研究发现,由于女性要经历妊娠、生育等阶段,女性在就业、工资待遇、社会地位、子女教育、照顾老人等方面承受的压力都大大高于男性。政府尤其是教育行政部门应多考虑高校女教师这一特殊群体的需求,尽可能地创造条件为女教师提供可靠的法律、制度等方面的保障,真正做到“男女平等”。

2.社会舆论支持

长期以来,“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等传统观念对女性的意识和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少高校女教师在面对生活、工作的压力时,常会产生自卑心理和依赖心理。因此,要建立积极健康的舆论导向,促进性别文化进步,给高校女教师创设一个宽松舒心的社会环境。

(二)学校层面

1.重视人文关怀

学校要从人文关怀层面考虑各个年龄阶段的女教师的生理、心理特点,努力为女教师营造和谐的内在环境。要建立有效合理的考核和激励机制,重视女教师在教学、科研和管理方面的优势,有计划地对女教师予以有效的刺激、引导与鼓励,从而提高女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要对女教师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工作,加强其心理保健意识,掌握必要的心理调适方法。心理咨询是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高校的心理咨询室在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同时也要为教师服务。此外,还可以定期开展女性沙龙、趣味体育等多种形式的文娱活动,增进教师交流,减轻心理压力。

(三)个体层面

1.转变思想观念

高校女教师要转变传统性别意识的束缚,克服自我估计低、成就动机低、耐挫折力弱、易满足等弱点,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才能。同时,要尽量处理好工作与家庭的关系,摆脱对男性的依赖心理,尽可能使家务劳动社会化、科学化,积极主动与他人交流,加强群体交流,不断实现和提高人的社会价值。

2.自我调节身心

人在遭受挫折或打击时,往往会产生一些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如焦虑、紧张、愤慈、沮丧等。这种消极情绪如不尽快加以控制,就会影响女教师的身心健康。因此,女教师要合理安排生活节奏,妥善安排工作、学习与家务,做到劳逸结合、有张有弛。同时,要积极参加文体活动,通过锻炼保持身体健康、培养生活情趣。◆

参考文献:

[1] 向祖强.论教师的职业倦怠及克服[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7).

[2] 徐平.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及对策分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6,(4).

[3]蒋会平,刘宏程,曾治国.高校教师职业倦怠调查及其对策分析[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猜你喜欢
职业倦怠
养老护理员职业倦怠研究进展
放射科住院医师职业倦怠研究进展
住院医师的知觉压力和职业倦怠特征分析及对策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医院行政管理人员职业倦怠与对策探讨
重症监护室护士职业倦怠的研究进展
大学教师的职业倦怠干预机制研究
驻疆官兵成就动机对职业倦怠的影响: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
扩展阅读之职业倦怠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