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吴曾祺之“识见说”

2009-06-15 02:40
管理观察 2009年11期
关键词:修养

兰 培

摘 要:近人吴曾祺在其理论著作《涵芬楼文谈》中,提出了“鉴别主于识见”的理论,将作家知识和见识的积累和增长,视为从事创作的前提和基础。本文重点对其积累“识见”的原则和方法加以概括和探析,试图挖掘出其“识见”理论的精髓。

关键词:吴曾祺 修养 识见

《涵芬楼文谈·储才》篇云:“大抵鉴别主于识见,驱使恃乎笔力,剪裁赖乎意匠,变化本乎性灵。四者相须,缺一不可者也。”吴曾祺提出了以“识见、笔力、意匠、性灵”为核心的作家修养理论。在他看来,作家具有较高的“识见”水平,自可有俯仰今古之气概,而每论一事,亦会有独到之见解,迂庸腐陋之谈,自然一扫而尽。因此,为文之大,当“以识为主”。其中,识见,即作家的知识和见闻,吴氏将其视为从事创作的前提和基础。

“凡事可袭而为,惟识不可强”。吴氏依此提出“取资于学以补其所不逮”,即通过学习来积累“识见”。相对于刘勰既重视对书本知识的博览精阅,又强调深入社会实践而言,吴氏更倾向于对书本知识的学习。而且,他的独到之处,是首先对“读书”的总原则,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第一,蓄于平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积累学识亦非速成之事。一些浮浅轻薄子弟,平时懒不读书,胸无点墨,一旦提笔为文,便犹豫徘徊,神志萧索,即使勉强写成文章,不是枯燥无味,就是漏洞百出。故而,吴氏提倡“蓄之于平日,而不能取之于临时”,具有很大的实用性。

第二,择要而读。书海浩荡,不能人人尽读,因此读书贵在选择。在吴氏看来,像考据之类的书籍,只是用来提供给能文之士偶尔查阅以备遗忘之用,若写作者专力于此,则如“饥饿之夫日仰食于邻家”,迟早都会疲惫。因此,他主张择要而读,即读书当以传统之经典为重,并举以实例:“清齐次风先生,生平最精地理之学,言论恒出众人意表。然其所引用者,不过《禹贡》、《周礼》、《史记》、《汉书》,固人人所共读者,非有独得秘本,而博综若是”。联系读书实际,此点不失为有效的读书之法,而且吴氏以经典为重,是对经典作品价值与地位的充分肯定。

第三,贵在得方。古人有“读书得间”之说,即指读书之时,要抓住书中的精华和关键所在,这是一种有效的读书之法。吴氏亦言,即使是以引用史实为主的考据一类的文章,其精华也往往会在那几句结论性的语言上,肯定了古人的读书之法。进而之处,读任何书籍,都有其方法可寻,只有寻方而入,才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否则便是读死书罢了。强调读书要讲求方法,求其灵活。

继而,吴氏依据以上总原则,提出了“学古”的观点,将如何积累学识的问题落到了实处。所谓“学古”,即将“经”、“史”、“子”、“骚”列为必读之书。在吴氏看来,经,是经过圣人删定的,不仅思想纯正,而且具有“古色烂然”的文辞之美,是“理”之最精要者,因此应为学文之首;史,承载着天下之理,如果不了解史,就无法言及文章之事,故而,读“史”乃为学文之必备;至于“子”、“骚”和“说文”,刘勰又分别视之为“文章家之渊薮”、“词章学之渊源”和“后世字书体之源”,同样是写作者必学之书。总之,吴氏主“通”经典,强调既要学习经典之纯正的思想内容、寓意深刻的事理,又要继承其词章、文字、修辞等形式方面的精华,反对那些“为求博洽之誉,而搜取僻书,旁求逸曲”之所谓能工者,认为他们是“舍康庄而走捷径,厌牢羞而索奇珍,适足以自贬”,体现了他对传统经典著作和优秀理论的重视和继承。

吴氏提倡“学古”却不主张“泥古”,因此提出了具体的“学古”之法,大体总结如下:

1、贯通法。《文谈·宗经》篇云:“古人读书之法,贵能得其大意,至于一名一物之疏,不害其为明通之识。”《文谈·读子》篇云:“古人著书,既有其宗旨所在,读之者必首尾贯通,本末联属,然后读一书方得一书之益。”依吴氏之意,读书要整体相通,首尾连贯,如果“去其首尾,专留中间一段”或 “篇取一节,节取一句”,实为割裂裁剪之法,那样只能是使读者越来越糊涂,是不可取的。

2、评论法:“读史之余,不能不以论古为事”,而论古之法,“要在取古人成迹,如身入其中,为之反复当日之事势,然后可断其是非得失之所在。”不难看出,吴氏批判或“持义过高”,或“诋诃不已”的论古之法,主张的是“持平之道”。他虽然字面上是在言及评论之法,而非读书之法,但通过对史书中的人、事、物的评论,恰恰能够增加读者对史书内容的了解和掌握,实际也是一种有效的读书方法。

3、选择法:根据史书之“繁”、子书之“舛驳”等特点,吴氏提出读书要有选择,即作家首先要对所读之书辨真伪、审轻重、别大小,然后在可读之书内,选择力所能及的数量以及自己所喜好者专心攻读,这样才会“收效远“。此法是对毫无选择的“循诵”的一种批判,具有实际指导价值。

4、分类法:子书具有“家数既繁,不能合而为一”且“前后相蒙,彼此相袭”的特点,面对此,许多读书者往往不分篇目、类别而杂然前陈,结果如山野之夫进五都之市,只有啧啧称羡已而。依次,吴氏提出了分类读书法,认为“以类相从”,方能“旁通取证,以名其得失之所在”。此法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可以有效地使读者避免 “神志惛然不知所适”的窘境。

综上所论,吴氏将作家的识见,视为为文之首要,提出作家要重视平时知识的积累,并将“经”、“史”、“子”、“骚”列为必读之书,并且依据它们各自的不同特点,提出了相应的阅读方法,将如何培养“识见”的问题进一步落到了实处。这对我们今天的写作实践,具有切实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清]吴曾祺.涵芬楼文谈[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民国六十九年.

[2]周亦才.涵芬楼文谈选注[M].北京:北京求实出版社,1986.

[3]刘锡庆主编.中国写作理论史[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作者简介:兰培(1976-),女,内蒙古赤峰人,文艺学专业中国文论方向硕士研究生,现任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基础部讲师,主要从事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艺术概论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猜你喜欢
修养
谈灯光设计师的综合文化修养
如何上好中学美术欣赏课
高校学生党员党性及其影响力的研究
锤炼党性修养,争做合格党员
幼儿教师职业礼仪之我见
加强自身修养 防范权力陷阱
论剧作家的修养
以士之道升修养
以自身经验分析儿童舞蹈教育工作者的必备能力与对策
论新形势下政工干部的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