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课堂提问的原则与方法

2009-06-16 05:29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09年5期

张 松

【摘 要】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方法运用得当,则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强化教学力度,可以从本质上提高教学质量。中学语文课堂提问应遵循“四要”原则,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比较提问法、探究争辩法、难点质疑法等提问方法。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堂 提问原则 提问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提问,并非一种始于今日的新的教学手段,但它又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对于语文这样一门语言综合运用很强的学科,课堂提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提问正是课堂语言的一种运用形式,它是以教师为主导,巧妙激活学生思维,有效创设课堂情景,引人入胜的一种语言技巧,是教师传授语言知识、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教师有意为学生设置必要的疑问,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思维能力,既有从教师到学生的信息传递,也可疏通从学生到教师的信息通路,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心理过程,发现问题,改进教学。可见,提问是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参与课堂活动,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环节。

一、设计提问要遵循“四要”原则

如何巧妙提问,才能激活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让学生有所悟,有所获?笔者认为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提问要注意系统性

老师在设计教学提问时,所提的问题不能杂乱无章,不能漫无中心,不能太琐碎。必须根据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积累的逻辑顺序来设计一系列的提问,并按照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由近及远,由易到难地逐个设计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获得知识。

例如,在分析《药》的主题时可连续提出这样三个问题:(1)夏瑜是个怎样的人?(2)夏瑜的被捕是谁告的密?(3)对于夏瑜的被杀,华老栓等普通民众是什么态度,夏奶奶为夏瑜上坟时遇见华大妈为什么“便有些踌躇,惨白的脸上,现出些羞愧的颜色”?通过以上三个问题,学生很容易的就理解了作者在《药》中所要表达的既要揭露民众的愚昧、麻木,又要提示辛亥革命脱离群众的致命弱点这一双重悲剧的主题。对于教师来说,这一连串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过程更加流畅,避免了因为漫无目的的提问而浪费时间。

2.提问要有启发性

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达到调动学生思考能动性的目的,从而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要做到这一点,教师所提的问题就不能简单的判断甚至猜测来回答,也不能是填空式问答。过于容易,毫无价值的提问只能培养学生的惰性。也不能限死学生回答的角度和范围,让学生钻进教师预先设计好的圈子里。教师应提那些学生在没有认真看书和深入思考前提下就不能够回答的问题,最好能够“一石激起千层浪”。例如,教师问“作者的观察角度是否发生了变化”要好得多。

笔者在结束《祝福》的教学时,曾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祥林嫂是怎样死的”。有的学生答:“是在封建绳索的捆缚下而死”,这是几乎任何一个学生都可以说出的答案,虽然正确,但太笼统。因此,笔者让学生继续思考,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祥林嫂是“在封建绳索的捆缚下”死去的?这样,学生又重新回到文本,分别从祥林嫂临死前的神态,从祥林嫂临死前的心理活动,从周围的人对祥林嫂的态度,以及短工的旁证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思考。最终得出结论:祥林嫂是自然死亡(老死)。一个不到40岁的中年妇女,按照生命自然法则下正是年富力强之际,然而祥林嫂的生命却过早地枯萎了,未到老死之年而老死,这正是祥林嫂形象的独特的典型意义。通过这些具体启发性的问题,学生既对作品有了深入的思考,又提高了认识,有助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3.提问要“量”学生之力

课堂提问的难易程度要科学适度。教师不能追求提一些难题以难倒学生,这样做只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磨灭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提出的问题低于学生的思维水平,学生也不能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老师提出问题的难易、深浅应因人而异,要兼顾学生的知识和智力水平。这些问题应该是大多数学生通过主观努力后可以解决的问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到果子”。

4.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面向全体学生就是要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调动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让全体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体验参与和成功带来的愉悦。提问对应答人数要有量的要求,每个问题根据难易及重要程度提问1至3人,形成一种讨论的氛围。每节课要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回答,特别要考虑中低程度学生的参与面,选择有利于发挥学生能解答问题的机会,更好地激发班级群体积极思维的热情。课堂提问不能满足于个别学生的回答。对个别学生的回答,无论正确与错误,教师都要考虑这种回答与全班大多数学生的理解是什么关系,是否具有代表性。如果个别学生的回答很好,那么全班多数学生是否理解他的回答?如果个别学生的回答需要矫正,那么他所存在的问题是否代表着多数学生?只有把这些情况搞清楚了,才能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二、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常用的提问方法

1.比较提问法

在教学中,常常会碰到同题材不同体裁,同体裁不同语言风格、不同表现手法的文章,同背景同主题不同表现手法的文章。在教学这类文章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思索,通过分析、比较、归类,寻同求异,培养学生寻求事物规律性的习惯,同时提高辨证思维的能力。

(1)同一作品内容的比较设题。散文诗《海燕》,在暴风雨来临前,描写了海燕英勇坚强、乐观自信的形象,接着写了海鸥、海鸭、企鹅惊慌失措的丑态,作者的构思是颇费匠心的。在此教师可以设题,让学生从声音、行动、形态等方面将海燕与其它海鸟作比较分析,这样海燕的形象就更加鲜明,各自的象征意义也得以揭示,有助学生领会作品深刻的内涵。再如,《社戏》,教师可以根据迅哥儿两次吃豆的不同感受设题:“迅哥儿两次吃的都是六一公公家的罗汉豆,为什么感到今天吃的就没有昨夜那么好吃?这样写有什么效果?”这种比较提问能让学生发现问题,促进他们深入思考。

(2)不同作品内容的比较设题。《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月色:“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通过分析写景的特色,使学生领悟到文章无一字写月,却是字字写月的精妙手法。再学《小石潭记》,文中对水中游鱼的描写:“潭中鱼有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寥寥数语写出了游鱼的形神姿态,但透过字面,都令我们不能不对那清澈的潭水留下极深的印象。作者亦是无一笔涉及水,却把水的澄澈透明写得令人叫绝,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对这两篇文章写景的手法,若不设题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很容易忽略两者之间的共同点,对这种描写的妙处就无法深刻体会。学习《孙权劝学》时,引导学生与《伤仲永》比较,吕蒙晚来就学成为大才,而神童方仲永后天沦为庸人,从中你获得什么启示?这样的比较设题,其实也是对学生学过的知识进行一次归纳、整合,逐渐转化为学生的能力。

2.探究争辩法

课堂教学中,在难度较大的内容和看法有分歧的问题上,可以让学生探究争辩,在争辩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变色龙》,教师在分析了奥楚蔑洛夫趋炎附势、反复无常、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性格特点后提出:“如果奥楚蔑洛夫秉公办法,处死了狗,会带来什么后果?反过来,如果奥楚蔑洛夫坚定捍卫小狗的利益,又会如何?”引导学生开展争论,来剖析奥楚蔑洛夫性格形成的社会根源——沙皇反动阶级的黑暗统治,理解奥楚蔑洛夫反复变化的必然性和他的身不由已。然后让学生联系自身在新时代中应追求的自我价值进一步议论。再如,《散步》,让学生对文中两位母亲做出自己的评价,注重自己的情感体验。设题“假如有一朵康乃馨,这朵康乃馨你会送给谁呢?”在自由争辩中,让学生体会做人的道理,学会感恩父母,懂得知恩图报。

3.难点质疑法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一堂语文课是否成功,不在于学生回答出多少问题,而在于学生能否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在自我阅读过程中,在分析讨论中,总会有些困难是学生难以理解和解决的。因此有必要在课堂上留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自主质疑课文的难点。如教学《金色花》,在讨论解决“‘我为什么会想象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这个难题之后,让学生质疑。有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既然变成金色花是想回报母亲的爱,可否采一束金色花送给母亲,这样不是更直截了当吗?”这个问题的提出,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就被激活了。有的说:“‘我只是一个孩子,孩子总喜欢异想天开,变成一朵金色花既好玩又能完成自己的心愿,符合孩子天真、可爱、活泼、调皮的心理,送花就少了味道。”有的说:“送花是寄托情感的方式,如情人节送玫瑰,母亲节送康乃馨,金色花是印度的圣花,把它送给母亲,同样能表达孩子对母亲的爱,我觉得两者都是可以的。”有的说:“‘我并不想让妈妈知道自己的做法,只想默默地、悄悄地把这份爱献给母亲,回报母爱,让妈妈感受这份幸福。当然就不会选用送花这种很张扬的方式。”发言所迸发出来的是对文本的独特的诠释,是对文本理解的自然深化,是高尚的情感升华。学生的质疑就是创新,是自我发现,是凸显个性。教师经常让学生质疑,才能养成学生起疑的习惯,才能培养学生在探究的氛围中发现问题的能力。

提问是一种技巧,是一门艺术。因为课堂提问还不仅是停留在让学生掌握一些书本上的固定知识,简单地熟悉课文的中心内容、思路结构上面,而是借助其艺术化手段,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智力为终极目的。因此,教师应在备课时就做充分的设想,在学生疑惑之处、难解之处,精心设问,层层设问,深入到问题的本质去,使课堂提问问得适时、适量、适度,收到最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课堂教学艺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王丽.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3]杨青松.教学艺术论[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