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普通话》课堂教学改革初探

2009-06-16 05:29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09年5期
关键词:普通话教学组织形式普通话

李 妍

【摘 要】2001年,《国家语言文字法》确定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在学校教育中的法律地位。如今,语言文字工作已纳入素质教育的轨道。十多年来,中职《普通话》教学经历了从选修课到必修课,从提倡考核到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作为一名职业学校的普通话教师,深感流利的普通话口语表达对学生个人素质及其今后择业的重要性,而传统的教学模式渐渐无法适应当代中职学生的需求,笔者一直在探索如何才能上好《普通话》课!

【关键词】中职 普通话教学 组织形式 语言档案

《普通话》课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一门动态语言学课程,是要解决“如何会说,怎样说好”的问题。多年来,我一直从事中等职业学校的《普通话》教学工作,中职学生文化基础弱,并且已养成了自己的语音习惯,所以要通过课时数不多的《普通话》课来纠正,困难是可想而知的。考虑到这些特殊性,我给该学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夯实基础,培养学生正确的普通话语音习惯。(2)学以致用,提高中职学生的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中,我从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和授课方法两方面进行了改革,大胆尝试。

一、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集体教学”是目前普通话课堂教学组织的基本形式,实践中,我发现这种形式对普通话授课很不利:学生人数多(每班四五十人),语音水平参差不齐,一堂课下来,存在优生吃不饱,差生不消化的现象;同时教师与学生交流机会少并且在检查发音时往往需要维持课堂纪律,而语音矫正需要一对一的因材施教。如果纪律不好,人声嘈杂,我就无法“对症下药”,学生自然不可能有太多收获,更无法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为此,我尝试在课堂中建构“语音互助组”的教学组织形式。

1.构建学生语言档案

《普通话》口语是我校高一年级学生的必须课程,开学后,我利用两周的时间,与所教的每位学生进行一次课上或课后的交流。短短几分钟的接触就能基本掌握它们的语音水平(这得益于从事过多年的普通话测试工作)。然后我为每位学生建立一个语言档案,内容包括:姓名、专业、入校时语音等级、课堂学习情况、阶段考核成绩、学期中语音等级、学期末语音等级——语音设A|B|C三个等级。“A级”学生普通话水平较好,学习态度端正;“B级”学生有一定的普通话基础,但语音缺陷多,这类学生人数最多,完全可以通过正确地语音指导和训练得到迅速提高;“C级”学生方音重,基础差,约占每班人数的四分之一左右,授课中我将帮助他们寻找错误发音的原因,及时纠正并给予鼓励,树立这类学生学习语言的信心。

2.组建“语音互助组”

为有效组织课堂教学,调动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在建立语言档案的基础上,我要求各班学生自由选择,组建“语音互助组”。每组不超过5人,一般由一名“A级”学生,两名“B级”学生,一名“C级”学生组成,“A级”学生担任组长,帮助组内其他成员的普通话学习,并能及时向我反馈语音的掌握情况。组内成员一经确定不能变更(期中后可进行适当调整)。“语音互助组”是目前我在教学中采用的主要课堂组织形式。为使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更具灵活性,实用性,我运用“累计积分制”,制定了小组奖惩条例,对于学习热情高,发音失误少,进步大的组,定期表扬给予奖励;反之,积分低的小组要进行适当“处罚”:课后练习发音或表演节目。采用这种课堂组织形式后,我能更有效的组织教学,有针对性地进行语音辅导,提高了授课质量,并在不知不觉中培养起学生互助合作的“团队”精神。

二、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

传统的普通话教学模式是:讲解发音——发音示范——发音训练,讲解法、练习法、讨论法是该课程常用的教学方法。长期使用这种教学模式和授课方法,学生会觉得乏味、单调,丧失学习兴趣,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我结合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在授课中变换不同的教学方式,运用多种方法,排解语言课的枯燥,使学生产生新鲜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1.运用多种方式,夯实语音基础

想让学生说一口标准纯正的普通话,教学中绝不能抱着“我们的方言和普通话较接近,只要多说多练就能学好”的心理,普通话的学习应把理论放在首位。教学中我不是盲目做示范,让学生跟自己读,而是从声、韵、调的发音方法入手,改变授课顺序,将易混的语音理论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讲解。利用多媒体展示发音部位图,播放录音,教学生学习,并逐一检查,纠正。

2.语音训练富于变化

学生在熟练掌握声、韵、调的正确发音后,要配合语音练习,巩固所学。普通话语音训练应循序渐进,由简入繁。先进行字词的发音练习,再安排句子和阅读。然而,形式单一的语音训练会使学生感到厌烦,丧失兴趣,懒于动口。教学中我开动脑筋想出不少“好办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词语接龙”“绕口令比拼”“唱歌学普通话”“语音挑刺”等,这些富于变化的语音训练形式,生动有趣,学生“乐学乐练”。

3.“口语表达”各抒己见

普通话训练中最重要的是通过训练将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成为学生的一种内在能力和日常习惯,并不是为测试达标而训练,因此,学以致用尤为重要。经过反复摸索,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一个“聆听美文,各抒己见”的环节。目的是锻炼学生的普通话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具体做法是:先利用多媒体播放国内著名朗读大家的录音视频(如:CCTV4“子午书简”栏目等),请学生欣赏并模仿发音,这些“录音视频”都是我经过认真筛选的,时间适宜、语音优美并且有较强的教育启发意义,如:“吃该吃的苦”“一只左脚写人生”“人生的五句话”等文章,学生听后会受益匪浅。视频播放完毕,请学生先以组为单位,结合视听内容选择话题,进行组内交流,然后每组轮流出一名学生上台阐发观点或谈谈感想。当学生发言时,我和其他同学就成为“监督员”帮助他寻找口语表达时的语音缺陷,完善其发音。采用这种形式既能丰富学生的日常积累又能锻炼他们的普通话思维和表述能力,一举两得。授课效果明显提高。

课下,我充分发挥“A级”学生推普员的作用,在“语音互助组”的基础上,结成“帮教对子”,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课上老师教,课后有人帮,高一年级形成了浓厚的学说普通话的氛围,普通话深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学生的进步给予我莫大的鼓励。

以上是我在普通话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体验。课堂教学是运用综合的教学技巧,通过师生共同合作而完成的活动。教学质量的提高是以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革为基础的。作为一名中职普通话教师,积极进行课堂教学的探索和改革,勇于尝试,努力提高学生普通话水平,是我应尽的责任和不懈的追求。

猜你喜欢
普通话教学组织形式普通话
我教爸爸说普通话
职业学校普通话教学的优化方式研究论述
浅谈初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
如果古人也说普通话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