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引导下臭氧联合胶原酶注射与单纯臭氧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对比性观察

2009-06-18 03:19黄冬梅
中国医药导报 2009年13期
关键词:胶原酶腰椎间盘突出症臭氧

黄冬梅

[摘要] 目的:探讨臭氧联合胶原酶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与单纯臭氧注射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对比。方法:在CT引导下,精确定位,采用细针经皮穿刺向椎间盘内注射臭氧和胶原酶。结果:治疗后1个月随访,臭氧联合胶原酶注射治疗组优良率为87.5%,臭氧注射治疗组优良率为80%。治疗后6个月随访,臭氧联合胶原酶注射治疗组优良率为92.5%,臭氧注射治疗组优良率为77.5%。结论:臭氧联合胶原酶注射治疗椎间盘突出症较单纯臭氧注射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更加显著,且远期疗效更稳定。

[关键词] 臭氧;胶原酶;腰椎间盘突出症;CT

[中图分类号]R445.3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3-7210(2009)05(a)-104-02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常反复发作,治疗复杂。臭氧联合胶原酶注射与单纯臭氧注射治疗椎间盘突出症近年来在临床上应用日益广泛,且疗效显著。这两种治疗方法,操作方法基本相同,在疗效方面,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别的。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0例患者,均系我院2007年1月~2008年9月治疗的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前均经CT或MRI确诊,且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并严格选择适应证。分为A、B两组。A组:40例患者,年龄25~68岁,平均年龄45岁,突出椎间盘共L3/47例,L4/528例,L5S113例,其中有8例两个椎间盘突出。本组采用臭氧联合胶原酶注射治疗。B组:40例患者,年龄23~69岁,平均年龄46岁,突出椎间盘共L3/46例,L4/530例,L5S114例,其中10例两个椎间盘突出。本组采用臭氧注射治疗。所用CT为GE公司生产的双排螺旋CT,臭氧发生器为淄博市悦华医疗器械公司生产。

1.2 治疗方法

患者俯卧位于CT扫描床上,小腹垫一圆枕,进行常规扫描,病变椎间隙扫描3~4层(注意扫描时扫描线应尽量拉长,以便使患者腰部皮肤位于扫描野内,从而便于定位),选择病变椎间盘层面,穿刺途径依据腾氏方法[1],在CT监视屏上确定穿刺点的旁开距离、进针深度和穿刺角度。一般中线旁开距离为7~11 cm,进针深度8~12 cm,穿刺角度30°~45°。常规消毒铺巾,以2%利多卡因行穿刺点局麻,按照所测的角度、穿刺点进针。进针穿刺后再进行CT扫描,针尖的正确位置应位于腰椎间盘中心略偏后方。如进针位置不理想,再进行调整,CT扫描显示进针准确后。A组,注入臭氧5~15 ml,浓度50 μg/ml,注入完毕后行CT扫描,观察髓核溶解情况,间隔30 min后再注入胶原酶600 U。B组,注入臭氧15~30 ml,注入完毕后再行CT扫描,观察髓核溶解情况,若溶解不彻底,可再次注入一定剂量的臭氧,直至满意为止。完毕后拔出穿刺针,穿刺点用创可贴覆盖,患者卧床休息3 d,口服或静脉注射抗生素以预防感染。3个月内禁止负重或剧烈运动。

2 结果

根据疗效评定标准,①优:疼痛消失,无运动功能障碍,恢复正常工作和活动。②良:偶有疼痛,能做轻工作。③可:症状有改善,但仍疼痛,不能工作。④差:手术后症状及体征无变化,有神经受压表现,需进一步治疗。A组:术后1个月随访时,优23例(57.5%),良12例(30%),可3例(7.5%),差2例(5%),总优良率为87.5%。术后6个月随访时,优25例(62.5%),良12例(30%),可2例(5%),差1例(2.5%),总优良率为92.5%。B组:术后1个月随访,优22例(55%),良10例(25%),可5例(12.5%),差3例(7.5%),总优良率为80%。术后6个月随访,优20例(50%),良11例(27.5%),可6例(15%),差3例(7.5%),总优良率为77.5%。可见,术后1个月及6个月随访,A组优良率均较B组高,且A组远期疗效更稳定、更高。

3 讨论

3.1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症自发病早期到晚期多种合并症的出现,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应根据病情的不同选择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一般而言,早期治疗采用康复理疗的方法,可以使部分患者得到康复。但随病情反复和进展,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应采用介入治疗,介入治疗仍不达目的的患者,再考虑手术治疗。椎间盘的介入治疗,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是目前临床常用的治疗手段。包括物理消融术和化学消融术两大类。常用的有椎间盘切吸术,激光、射频消融术,胶原酶化学消融术,臭氧消融术,这些治疗方法都有一定的适应证和局限性。

3.2 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椎间盘的主要成分是胶原蛋白,胶原酶对其的溶解作用在临床上已得到广泛证实。胶原酶的化学溶解胶原蛋白的作用取决于以下两个方面:其一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直接暴露在前间隙,其二为注射的胶原酶在前间隙内与突出的髓核有充分接触。在CT引导下可以观察穿刺针进入到突出物内,精确到“定点消融”。胶原酶的适应证是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明确,突出髓核直接暴露在前间隙,包括外侧型、中央型。禁忌证:后纵韧带钙化、骨性椎管狭窄、侧隐窝狭窄、突出的髓核钙化等。因为胶原酶有效地降解胶原纤维,使其降解为相关的氨基酸,并被吸收,不会造成椎管内粘连但术后经常出现腰臀胀痛,与注射药物引起的无菌炎症有关。

3.3 臭氧治疗椎间盘突出症

臭氧是一种强氧化剂,能氧化分解髓核内的蛋白质、多糖大分子聚合物。突出的髓核直接压迫神经根,对神经根有强烈的化学刺激性,引起神经根的化学性炎症。在病变的椎间隙或神经根周围注入适量的臭氧后,髓核被氧化,体积逐渐缩小、固缩,消除对神经根的压迫,消除其化学性刺激和免疫性炎症,同时臭氧有抗炎和镇痛的作用[2],而臭氧对神经根、硬膜囊及周围组织无任何损伤,从而达到治疗的作用。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适应证广泛,特别适用于中青年患者,国内外文献报道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率在68%~79%之间。国内有报道对经臭氧治疗后3个月效果不良者,行胶原酶化学溶解术使优良率从72.9%增加到93.5%。可见单纯使用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其局限性。

3.4臭氧联合胶原酶注射治疗椎间盘突出症

大量文献报道,胶原酶化学溶解术远期疗效稳定在90%以上,A组应用臭氧联合胶原酶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个月时优良率达到92.5%,而且由于臭氧作用迅速,降低了胶原酶盘内注射后盘内压升高而产生的术后一过性加重的发生率。因此笔者认为,臭氧联合胶原酶注射治疗椎间盘突出症对减轻术后疼痛,提高远期疗效有重要作用和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滕皋军.经皮腰椎间盘摘除术[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85.

[2]俞志坚,李彦豪.医用臭氧经皮椎间盘内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J].介入放射学杂志,2004,13(6):562-564.

(收稿日期:2008-12-29)

猜你喜欢
胶原酶腰椎间盘突出症臭氧
文印室内臭氧散发实测分析及模拟
胶原酶溶解术加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利用臭氧水防治韭菜迟眼蕈蚊
整脊疗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绝对卧床休息对非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的影响
胶原酶盘外注射在基层医院中的应用
CT引导下靶位注射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6例
胶原酶软化CTO 中纤维瘢块的实验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