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学中对历史人物认识的几个问题

2009-06-20 03:11孔欣凤
现代教学研究 2009年3期
关键词:纳谏贞观太宗

孔欣凤

唐太宗李世民是创业兼守成之君,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地位突出,其在位的贞观时期,作为少有的治世为后人称道。这是我们对唐太宗最普遍的认识,也是对唐太宗这个历史人物的一方面的认识。通过影视剧、小说、游戏等途径,学生们也了解到的唐太宗是一位善于纳谏、知人善任、贤明爱民的旷世明君;课本也以他开创的贞观之治为教学重点。那真实的唐太宗到底是个怎样的人,我们应该如何认识他呢?

一、评价历史人物必须首先明确我们评价历史人物的目的和意图,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

唐太宗的名言:“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便是强调了历史对现实的指导作用。我们评判一个历史人物,不能仅仅孤立的停留在叙述评价他一生的功过是非上,为评价而评价,而是要着重于发掘他或她的现实意义,对后世、对后人有哪些借鉴指导作用,从中可以吸取哪些优良的品质特征,剔除腐朽错误的思想流毒,是今人更好的看待我们的社会,看待他人与自己的关系,看待事业的成败得失,从而升华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精神力量,如同一位历史工作者说的:“努力使读者通过了解一个人物,进而了解一个时代。”(1)这才是我们开展对历史人物科学评价的初衷和出发点,也是我们的最终的落脚点。

二、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建立在史实的基础上,决不能主观臆断

评价历史人物要以史料为依据,但要对史料进行分析。史料是我们认识历史、研究历史必须依靠的,有了史料的支撑,才能言之有据,有一分史料说一分话,不能脱离史料凭空想象。但因为史料渗透着时人的主观看法,在阅读史料时我们必须加以分析。还有唐代官方史学发达,起居注、实录等都成为后来编写史书的依据和来源,而唐太宗本人是看过实录的。贞观十三年,唐太宗问谏议大夫兼知起居事褚遂良:“卿记起居,大抵人君得观之否?”对曰:“今之起居,古左右史也。善恶必记,戒人主不为非法,未闻天子自观史也。” 帝曰:“朕有不善,卿必记邪?”对曰:“守道不如守官,臣职载笔,君举必书。”刘洎曰:“使遂良不记,天下之人亦记之矣。”6太宗观起居注未得逞,但紧接着的贞观十四年,太宗又对房玄龄说:“今欲自看国史者,盖有善事,固不须论,若有不善,亦欲以为鉴诫,使得自修改耳。”于是,在李世民一再要求下,“玄龄等遂删略国史为编年体,撰高祖、太宗实录各二十卷,表上之。”7太宗终于如愿,而所谓“实录”就在他这样的关注中修成。因而,看待历史人物,要对相关史料进行分析辨别,尽量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

三、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将人物本身置于其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中去考察,不脱离当时的社会现实,而苛求于古人

不苛求古人是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义评价历史人物的一条重要原则,也是从历史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我们不能拿今天的标准去评判当时的古人,不能从今人的喜恶出发,去不负责任的指责古人的缺失和错误,甚至拿今人和古人做牵强附会的类比,这些都是不恰当的做法首先,应该把历史人物放在他所处的时代来考察,客观看待人物的时代局限性,要分析他们对历史发展、社会进步所起的作用,以及对人民生活产生的影响。唐太宗所处的时代为中古时期,唐太宗在登上帝位以后,励精图治、开创了被后人视为榜样和楷模的贞观之治。当时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人民负担相对较轻,这在当时都是有进步意义的,值得我们肯定。但是,当时的社会自有一套不同于现在的制度,如皇位继承制度。中国古代皇位继承有制度可循,即“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i的嫡长子继承制,这一制度虽有局限,却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政权稳定和国家安宁。而唐太宗李世民作为李渊的次子登上皇位,是通过发动“玄武门之变”这样的手段得来的。唐太宗后来的励精图治,或许也与此有关,取得显赫的文治武功以使人们淡忘他“杀兄逼父”的不光彩历史。这在我们全面认识李世民时也须注意。除了不苛求于古人之外,也应该努力避免溢美之词。无论是苛求也好,抑或是溢美也罢,都是不真实的,都不能还所要评价的历史人物以本来的面目。

四、评价历史人物还应注意结合其他评价标准,力求全面、客观、准确又不乏生动。每个人都是复杂的,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当然也不能套用一把尺子、一个标准。比如隋炀帝与唐太宗对于纳谏的态度,对人物认识要全面,不能只看到一时一事一面而轻下结论。第一,不限一时,就是要分阶段来看。唐太宗初年,孜孜于治道,认识到“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善于任用贤臣;认识到人民的作用,“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与魏征讨论明君暗君,以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善于纳谏。终于开创了“贞观之治”。然而,贞观后期,太宗面对他取得的成就不免飘飘然,处事也大不如前。贞观十三年,魏征恐太宗不能克终俭约,近岁颇好奢纵,就上太宗“十渐不克终疏”ii,指出贞观前后太宗在纳谏、任人、君臣关系、俭奢等问题上的不同;第二,不拘一事,就是要对唐太宗所做的所有事情综合考虑,不止看到他在用人上的知人善任,还有看到其他,如唐太宗发动对高丽的战争等;第三,不止一面,就是看待一件事情也要从多方面分析。唐太宗最有名的就是善于纳谏,然而即使在纳谏这一件事上,我们也不能仅仅看到太宗的从谏如流。史载:“上尝罢朝,怒曰:‘会须杀此田舍翁。后问为谁,上曰:‘魏征每廷辱我。后退,具朝服立于庭,上惊问其故。后曰:‘妾闻主明臣直;今魏征直,由陛下之明故也,妾敢不贺!上乃悦。”iii认识历史人物,不拘于一时一事,不仅仅看到事情的一个方面,才能对此历史人物有客观全面的认识。

最后,认识历史人物时,忌评价简单、用词不当,也要防止折中化。比如大家看待唐太宗,若说他是个“好人”,就不恰当。若说唐太宗有功有过,功有几点,过有几点,则有折中的嫌疑;应该在认识其阶级性和时代局限性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唐太宗一生所为,应当根据历史人物对历史的发展、社会进步在客观上所起到的推动或阻碍作用,对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有利还是有害,对他给予整体恰当的。

①(宋)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卷一〇五《褚遂良传》,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4025页。

②(唐)吴兢撰 谢保成集校《贞观政要集校》,391页。

③(汉)公羊寿传,(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浦卫忠整理《春秋公羊传注疏》,卷一《隐公元年》,(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3页。

④以上见(唐)吴兢撰 谢保成集校《贞观政要集校》,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

⑤(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点校本,1956年,6096页。

猜你喜欢
纳谏贞观太宗
浅析唐太宗的文化人格
分析唐朝贞观之治的当代启示
肱骨良臣魏玄成
论《左传》关于春秋霸主重耳的纳谏叙写
太宗纳谏
栾书纳谏
唐贞观年间“罢大都督府”事考辨
敢于说真话的王珪
马路公仆赞
《周易》“观”的哲学内涵及美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