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蓝夜蛾的发生与生物防治

2009-06-21 06:50陈海柏
现代农业科技 2009年16期
关键词:形态特征生物防治

陈海柏

摘要介绍了甘蓝夜蛾的形态特征、发生和为害特点,提出了生物防治措施,以期为甘蓝夜蛾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甘蓝夜蛾;形态特征;发生;为害特点;生物防治

中图分类号S436.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5739(2009)16-0131-01

1甘蓝夜蛾的形态特征

甘蓝夜蛾(Mamestra brassicae Linnaeus),又名甘蓝夜盗虫,属鳞翅目夜蛾科。

(1)成虫。为灰褐色,体长15~25mm,翅展30~35mm。前翅从前缘向后缘有许多不规则的黑色曲纹,亚外缘线白色,单条。内横线和亚基线黑色,双线,均为波状。肾状纹和环形纹接近,两者黑线轮廓内部都有淡色细环,肾状纹外缘白色。楔状纹圆而大,在环状纹内下方,近翅顶前缘有3个小白点。后翅灰色,无斑纹。

(2)卵。为半球形,底径0.6~0.7mm,上有放射状3序纵棱,棱间有一系列下陷横带,隔成方块。初产出时呈现黄白色,以后中央和四周上部出现褐色斑纹,孵化前变成紫黑色。

(3)幼虫。体色随龄期而变化。初孵出时体色稍黑,全体有粗毛,体长约2mm。二龄虫体长8~9mm,全体绿色。一般有6龄。少数是5龄。老熟幼虫体长40mm左右,头部黄褐色,胸腹部背面黑褐色。散布灰黄色细点;腹面淡灰褐色,前胸背板黄褐色,近似梯形。背线及亚背线为白色点状细线。各节背面中央两侧沿亚背线内侧有黑色条纹,似倒“八”字。气门线暗褐色,气门下线为1条白色宽带。臀板黄褐色,椭圆形。

(4)蛹。赤褐色至浓褐色,长约20mm。腹部背面从第1节至体末中央有1条深褐色纵带。腹部第5~7节的近前缘刻点较宽且粗。每刻点的前半部凹陷较深,后半部较浅。腹部第4~6节的后缘及第5~7节的前缘色较深。因此,粗看时,在背面有3条深褐色横带,臀棘较长,末端着生2根长刺,刺的末端膨大成球,似大头针。

2发生与为害特点

甘蓝夜蛾在全国各地均有发生,东北、华北、西北等地区危害较重。其中重要的寄主是甘蓝、白菜、萝卜、油菜、烟草、苜蓿、菠菜、胡萝卜、甜菜及豆类,也为害茄子、马铃薯等蔬菜。初孵幼虫群集叶背取食叶肉,被害叶片残留表皮,呈纱网状。2~3龄时,将叶片咬成孔洞或缺刻。4龄后表现“夜盗”习性。白天躲藏。夜间出来暴食,叶子被害后仅留叶脉及叶柄。较大的幼虫还可以蛀入甘蓝、白菜的叶球内为害,并排泄大量粪便,引起菜球内部腐烂,严重影响蔬菜的品质和质量。大发生时,甘蓝夜蛾的幼虫吃完一片地块的菜株后即成群迁移到邻近田块为害。因此,要注意监测。甘蓝夜蛾每年发生世代数因地而异,黑龙江哈尔滨地区每年发生2代。辽宁兴城2~3代,北京、内蒙古、宁夏2~3代,陕西泾惠地区4代,重庆3~4代。不管世代数多少,甘蓝夜蛾在各地均以蛹在土中越冬,有明显的滞育现象,属短日照滞育型。其临界虫期为第5龄及第6龄初的幼虫期,临界光周期约为12h。温度对滞育虽有影响,但在少于12h光照时,即使温度升至28℃(恒温条件),也不能阻止滞育。成虫白天潜伏在菜叶背面或阴暗处,日落后开始出来活动。成虫有趋光性,但不强,而对含糖量较高的糖醋液有较强的趋化性。成虫羽化后1~2d即可交配,交配后2~3d产卵。产卵时。喜将卯产在生长高而密的植株上,成虫的寿命和产卵量与成虫得到的补充营养有密切关系。成虫产卵的适宜温度为21.8~25.2℃。

幼虫共6龄,少数为5龄。初孵幼虫群集为害。3龄以后开始分散为害。幼虫密度不同,有明显的色型变异。幼虫密度加大,体色加深,幼虫发育加速。蛹体变小,重量减轻,蛹期延长,滞育率高,成虫成熟期和产卵期都延长,飞行能力加强。同时幼虫密度大时,还有自相残杀的现象。幼虫发育的最适温度为20.0~24.5℃,这时全部幼虫可在26~30d内完成发育并化蛹。幼虫不耐低温,在-10℃的温度下,经48h全部死亡。老熟幼虫人土作粗茧化蛹,入土的深度在6~7cm,入土愈深,成虫羽化率愈低。蛹的发育适温为20~24℃。蛹期一般10d,越夏蛹期约2个月,越冬蛹期可延至半年以上。

3生物防治

3.1用螟黄赤眼蜂防治

田间甘蓝夜蛾产卵初期。按45~75个/hm2放蜂点,放蜂量22.5万头/hm2的标准,将有预定蜂量的小块蜂卡,夹放在放蜂点附近的菜心叶间即可。这样的放蜂方法,由于菜心叶间具有较好的湿度,蜂卡羽化率一般在70%以上。可以取得良好的卯寄生效果。另外。在田间甘蓝夜蛾卵量较大的情况下,即百株甘蓝有甘蓝夜蛾卵30块以上时,于产卵初期一次释放即可。释放后,螟黄赤眼蜂立即在田间建立起种群,可有效地控制全期的甘蓝夜蛾卵,获得较为理想的防治效果。反之,一般发生年份,田间百株甘蓝落卵不到5块时,为了要控制住6月中旬盛期的虫卯,应在8月13~15日之间,根据田间发蛾落卵情况,补放1次。以取得较好效果。

3.2用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防治

使用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防治。甘蓝夜蛾,其幼虫在感病初期,并无明显异常,3d后表现出食欲减退,行动反应比较迟钝,然后体节出现肿胀。低龄幼虫体色发生变化,由绿色渐渐变为黄白色。4龄后的幼虫体背褐色的斑纹变浅,有的模糊不清,腹部颜色变化更明显,出现黄白至乳白色,不透明,感染后5~7d,甘蓝夜蛾幼虫出现大最死亡。死前病虫多至高处,以腹足附着于枝叶或器壁上,呈现“^”形吊悬。死虫体壁脆弱,轻触即易破口,流出黄白或乳白色体液,新死虫并无腐臭味。

猜你喜欢
形态特征生物防治
基于Web of Science的抑病型土壤文献计量分析
首届国际生物防治大会在北京举行
枯草芽孢杆菌BS—8D防治玉米纹枯病的田间试验效果及作用机理
永德县乌木龙彝族传统服饰文化的形态特征
园艺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分析与阐述
浅析对嫌疑立体足迹形态特征的提取技术与生物特征辨析
网络互动类综艺节目的形态特征
戏曲舞蹈表演的形态特征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