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在说话

2009-06-23 07:07
中华手工 2009年6期
关键词:津巴布韦石雕石料

六 月

在津巴布书,每个土著都是一位石雕艺术家。因为他们相信,石头也有自己的语言,耐心倾听。它会告诉你如何去雕刻。

从津巴布韦首都哈拉雷出发,北行150公里,穿过成片的荆棘和野草地,会发现一个很特别的小山村。村前有条小土路,土路两旁整齐排列的石雕,好像哨兵一样,迎接着每一位前来的客人。不仅如此,灌木丛里、山顶上。也都处处散落着石雕,写实的、抽象的、现代的、古典的、奔放的、含蓄的……大大小小,风格迥异。绿色的草地仿佛天然的衬布,高高的树干好似坚实的柱梁,阳光透过树阴,洒落在上万件石雕作品上,整个村庄如同一个巨大的露天石雕艺术展厅。

这便是鼎鼎大名的坦戈南戈石雕村了!它是蜚声西方世界的津巴布韦石雕艺术发祥地,也是非洲乃至南半球最大的石雕创作基地。

半个世纪的凿击声

沿着小土路径直向前,有几座典型的非洲小圆屋,这儿就是石雕艺人们居住的地方。每天,艺人们在自家门口创作,或与客人交流。他们挑上合适的石料就即兴创作,不绘任何草图,其灵感的来源就是石头的天然形态他们说,石头也有自己的语言,耐心倾听,它会告诉你如何去雕刻。

叮叮当当的凿击声引领我们回到了半个世纪前1957年,一个来自南非的白人青年汤姆·布隆菲尔德买下了坦戈南戈附近2000多公顷的土地,拥有了这片土地的所有权。通过开矿和种植烟草,他很快成为一位富有的农场主。1966年,由于当时西方国家对津巴布韦的经济封锁,汤姆只好放弃已成规模的矿产开发和烟草种植业随后,酷爱石雕艺术的他与伯纳德·马特马拉、乔西亚·曼奇等众多石雕艺人,在这片土地上成立了坦戈南戈石雕艺术公社。

烟草朋友们走了,一批批优秀的石雕人却慕名而来。汤姆给他们提供住所,提供水电和石料,鼓励他们创作。渐渐地,坦戈南戈石雕村兴盛起来,发达国家的游客、商人不断来访,石雕村的作品也在津巴布韦首都频频展出,其中很多作品还随团赴欧美展销。石雕村艺人迅速增加,盛况空前。

但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津巴布韦独立战争的战火吓跑了石雕商人,石雕村的基本生活出现了问题,一部分艺人迫于生计,只得远走他乡,再后来,津巴布韦独立,石雕成了津巴布韦国宝,享受了最高的艺术荣誉,石雕村再次兴旺起来,成为了津巴布韦家喻户晓的艺术圣地。其著名的石雕艺术,甚至吸引了毕加索、勃拉克、马蒂斯、费拉曼克、德兰等大批欧美艺术家。

每件作品提成35%

出于当地人热情好客的文化传统,他们从不拒绝任何前来坦戈南戈进行创作的石雕艺人,唯一的要求就是要和睦相处。因此,除当地的绍纳人外,村里还有安哥拉人、马拉维人、赞比亚人和坦桑尼亚人,甚至偶尔会有欧美人和澳大利亚人的到来。每个人都带来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又与其他人不断交流,使得津巴布韦石雕艺术颇具多样性。

村里不乏世界一流的石雕艺术家,有些甚至多次在国外举办展览,但他们很多人至今仍呆在这里。因为在他们看来,只有在自己脚下的这块土地上,才拥有最多的自由和快乐当然,石雕艺术只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在大多数时间里,他们还要销售自己的石雕作品,以维持生活。

艺人们在村里可以来去自由,可以免费地使用各种石料进行创作,只是,当作品卖出的时候,要向管理者上交作品销售收入的35%作为佣金。

有300多位石雕艺人在村里展销自己的作品,他们有一半人生活在村里,另一部分人则是带着自己的作品来参展的。坦戈南戈石雕村设有专门的作品展区,这里有近两万件石雕作品,都是石雕艺人们一刀刀手工雕刻出来的,

每位艺人都有自己的编号,在道路两侧,作品按编号摆放着,在作品旁边的树干上,往往钉有刻着作者姓名和作品介绍的精致铁牌。处在展示区中心地段的作品,一般都是村里优秀艺人之作。通常也是最畅销的。当然,艺人们所在的场地不会一成不变,每隔一段时间,就会作一些调整,后来居上的优秀艺人,或是在国家举办的石雕评奖活动中胜出的艺人,都自然会被调整到中心地段来。

因为每件作品都是石雕艺人精心创作而成,因而不管是几美元的小型作品,还是上千美元的大型作品,都很受欢迎。如果一个直立的石雕作品被放倒在地上,就表示已被人买走了。

因为名声在外,想进入石雕村的人很多,于是,村里组织了一个15人的艺术委员会,专门评判申请进入石雕村的艺人,委员会成员也会在不同的艺术活动中发现新人,不定期推荐到村里。因此石雕村经常出现新鲜的面孔,这让处于边缘地段的艺人压力很大,如果总是不能调整位置,他们只能另寻出路,甚至离开这个他们喜爱的地方。

人人都是艺术家

不管是村口那个高高矗立的5米高的“津巴鸟”大石雕,还是村子里房前屋后甚至是墙上、窗台上摆放着的那些数不胜数的石雕作品,都能让前来参观的客人惊叹不已。汤姆的儿子、现任的村子主管史蒂夫说,能硐这么大量的创作,主要得益于坦戈南戈拥有上好的且用之不竭的石料。即蛇纹石。这是石雕艺人都非常喜欢的一种石料,在亚洲很难见到,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虽然这里的艺人每年会消耗约1000吨石料,但这里有超过2000万吨的储量,足够他们用上两万年。

因为常年与石头打交道,石雕艺人与石头产生了一种天生的亲近感,他们对各种石料了如指掌,并亲自上山采集和挑选,这一过程让他们可以观察石料最原生的状态,更容易判断如何根据石料的形状进行雕刻。

因为很少找到相同的石头,所以他们的作品也很少有雷同之处,即便是同一人的作品,风格上也往往大相径庭。他们追求的是最自然的展现,不会刻意迎合西方人的审美观,也不会考虑是否会给人愉悦的感觉,也不会在乎是否被别人认同和理解。

如果作品能被人记住,那无疑,这样的表现形式是成功的。姚族雕塑大师乔西亚·曼奇就是其中之一。他经常把人体器官,如五官、四肢等安放在它们本不该在的地方。比如他会把嘴放在耳朵里,让眼睛来听,嘴来看。他雕刻的乳房男女都一致,而且总多于两个。

在坦戈南戈石雕村,性别和年龄不是创作的障碍,村里有几百户人家,每家大人、小孩都是石雕匠。即使是像里卡一样的学龄小孩,也已开始用石头雕刻,像希韦利一样的80岁老人,也可以在雕刻中展现他的创作潜力。

石雕博物馆

村里有一个石雕博物馆,里面展示着很多不一般的石雕作品。那是荷兰女建筑师吉亚·斯丹森亲自设计建造的。和汤姆样,吉亚也是位爱好石雕艺术的人,一次偶然的机会,她来到坦戈南戈,发现了这个遍地是艺术的圣地。让她觉得可惜的是,很多不错的作品都散落在草丛、山坡上,无人问津于是,她立志要为坦戈南戈亲自设计一个石雕博物馆,让这些艺术品重新展示在人们面前。为了筹集经费,她不断把石雕带回欧洲,卖掉之后再回到这里,每次呆上三个月,和当地人一起搭建博物馆。三年后,博物馆终于建成,虽然不大,却与周围的环境相得益彰。用木梁撑起的特色草屋顶,镶在墙上的石雕……这些都让吉亚很满意。她说,这些石雕都是搭建博物馆时在草丛中找到的,没人能说清它们到底是谁雕刻的,但这些作品的外形及雕刻手法的变化,却能反映坦戈南戈石雕艺术的发展过程,镶在这里是它们最好的归宿。

汤姆至今仍生活在坦戈南戈石雕村的小圆屋里,这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已年过八旬,却依然精神矍铄、幽默健谈。他懂得很多种不同的语言,甚至能说几句简单的汉语。虽然是石雕村的发起者,但他丝毫没有家长式的作风和白人高高在上的优越感,他尊重村里每一个人,也尊重各个艺术家个人的信仰及他们本民族的风俗。

汤姆说,石雕村并不追求刻意的发展,也没有具体的计划,只要能帮助石雕艺人掌握自给自足的方法,改善他们的生活水平就足够了。石雕村有很多人都从未受过专业艺术教育,对于他们,汤姆评价说,如果我们中的某些人没上过艺术学校,他们将有可能成为更优秀的艺术家。

猜你喜欢
津巴布韦石雕石料
津巴布韦学生中的汉语热
为一只石雕小鸟而歌
植物“粘”上石料——用植物胶水与石料制作环保耐火钵的研究
胶凝砂砾石料动力特性试验
镜头
津巴布韦的绍纳雕塑
曲阳石雕作品选
方兴未艾的曲阳石雕
曲阳石雕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