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中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

2009-06-25 08:42卢文文
中国集体经济 2009年3期
关键词:管理

袁 瑛 卢文文

摘要:文章分析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的概念,阐述了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者应有机结合起来,指出精神激励应占主导地位,强调了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所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物质激励;精神激励;管理

有研究发现,在缺乏激励的一般岗位上,员工仅能发挥其实际工作能力的20-30%,而受到充分激励的员工,其工作能力能发挥到80-90%左右,其中50-60%的差距是激励的作用所致。这充分显示了激励机制对员工积极性的调动有着多么重要的影响。如何正确认识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的作用,并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促进个人的自由、自强、自尊精神的发展,保障正当的个人利益的获得,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繁荣、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两个文明建设同步、协调发展,这是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激励的内容

(一)物质激励

所谓物质激励就是从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出发,对物质利益关系进行调节,从而激发人们向上动机并控制其行为的趋向。物质激励多以加薪、发奖金的形式出现。在目前社会经济条件下,物质激励是激励机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因为我国现在生产力水平还比较落后,人民物质生活还不富裕。全国总工会宣传部对员工价值取向的调查统计显示:员工的就业目的主要是挣钱。现在企业要想留住人才,就需要为员工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满足员工基本的生存需求。企业更应该根据员工的工作成效给予合理的报酬,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物质利益是决定人们活动的非常重要的因素。一句话,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取决于他的利益的实现程度。

在企业中,把劳动者的物质利益通过劳动收入体现出来,是劳动者劳动积极性产生和不断增长的源泉,也是企业发展的客观要求。由于物质利益对于企业职工的活动具有巨大的刺激力量,因而能够把它作为管理的手段,用来引导、推动、控制和协调职工的活动。

物质利益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量。邓小平指出:“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了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问可以,长期不行。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企业的经济效益是靠每个企业员工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创造性干出来的,只有当每个成员认识到在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时,才能迸发出巨大的能量。

(二)精神激励

精神激励就是从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出发,对人的心理施加必要的影响,从而产生激发力,影响人的行为。它也是一个社会健康发展的动力源泉之一,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会日益显得更为重要。

物质利益固然是激发积极性的基本因素,但精神需求也是种巨大的推动力,是较高物质需求更高层次的需求,可以持久地起作用。而且,精神激励是非报酬性的,利用精神激励企业可以减少对物质激励的依赖,使企业从不断加薪、再加薪的循环中摆脱出来。不仅如此,在当今高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对象多是知识型员工,他们更加注重精神激励。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精神激励的主要作用有:第一,强化作用。强化包含着方向相反的两极:对有机体的某种行为给予表彰、肯定和奖赏,使这个行为巩固、保持,就是“正强化”,相反,对这个行为给予批评、否定和惩罚,使它减弱、消退,这就是“负强化”。通过强化,一方面可以使职工的积极行为良好地表现,充分地发扬光大;另一方面可以使职工的不良行为受到批评、禁止。第二,引导作用。精神激励可以通过提倡什么、表彰什么,树立什么样的榜样来启发动机、引导行为。一般说来,职工的思想状况有两种因素,即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这两种因素在不同职工的思想上的对比有所差别。即使思想落后的人,也可以发现其积极因素。所以,精神激励的目的,就是调动职工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心理学研究表明,内在的刺激动机效应强烈而持久,外来的刺激动机效应较差而短暂。只有当外来的要求转化为职工的内心需要时,才能产生符合这种要求的自觉行动。因此,精神激励就是要充分发现和激发每个职工的内在积极因素,使之成为把外来教育转化为内在需要的动力,有效地克服某些消极因素。第三,激发作用。精神激励可以通过树立典型来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典型,特别是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代表着前进的方向,最能感染群众,最有说服力,也是群众最愿意最便于学习的。

二、物质激励必须和精神激励相结合

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划分为5个层次,虽然激励的过程一样,但人的需求却有许多种,因此4层次的需求所需的激励内容也各不相同。人不仅有物质生理、安全需求)的需要,还有精神的追求,我们的激励方法也应包括物质激励及非物质激励,而且管理者应该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使其共同对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起作用。

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作为激励的两种类型,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只强调物质激励而忽视精神激励或只强调精神激励而忽视物质激励都是片面和错误的。在实际工作中,一些人总以为有钱才会有干劲,有实惠才能有热情。正是这种片面的理解,致使部分人斤斤计较、唯利是图,甚至弄虚作假、违法乱纪,给组织环境和社会风气都带来极大危害。另有一些人总爱把大道理挂在嘴边,只讲贡献不讲需要,只讲觉悟不讲利益。为了避免以上两种片面性的发生,防止“单打一”现象的出现,在激励中一定要坚持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方针。

强调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并不是不需要有所侧重,一些心理学家所做的试验说明了激励的强大作用,还生动地揭示出精神激励比物质激励所具有的优势,为侧重精神激励提供了一定的行为依据。

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是对人们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满足。而人们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在层次与程度上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并随主客观条件的发展而不断有所变化。物质激励的作用是表层的,激励深度是有限的。物质激励是基础,精神激励才是根本,从社会角度来看,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越低,人们的物质需求越高;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越高,人们的精神需求越高。从个人角度来看,一个人受教育程度、所从事的工作性质及其自身的道德修养也会对其需求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从我国人力资源的现状来看,不论从个人发展还是从社会发展角度来看,精神激励将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人的追求将被引向更高的精神境界。

在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把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有机结合起来,在充分利用物质激励的同时,加强精神道德的培养和教育,尤其要加强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精神文明建设。只有把物质激励和精神道德、社会荣誉、责任力量等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走向新的繁荣。

三、激励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找出适合自己企业的激励方法

首先,激励要为实现企业目标服务。激励的存在是为了鼓励员工向实现组织目标的力向做出努力,为了更快、更好地实现企业的目标,所以激励要为目标服务,千万不可背离目标。企业应该先明确自己的目标,根据自己的目标选择适合自身的激励力法。

其次,激励的方法要考虑员工的特点及员工的个性。员工的情况千差万别,不同的员工有不同的需求,所以每个员工对激励的反应就不一样,因此,采取激励措施应考虑员工各自的情况,区别对待。

再次,激励应注意激励成本。企业是以赢利为目的的经营单位,谋求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利润,因而企业要考虑投入产出关系。无论物质激励还是精神激励都是有成本的,企业应衡量激励的成本与收益。如果激励的成本过高,超过了激励所能带来的收益,这种激励对企业来说就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最后,企业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用一定的文化塑造人,企业文化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机制,只有当企业文化能够真正融入每个员工个人的价值观时,他们才能把企业的目标当成自己的奋斗目标,因此用员工认可的企业文化来管理,可以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动力。

(二)制定精确、公平的激励机制

首先,激励措施要有透明度,特别是物质激励。现在许多公司采用秘密工资制,使员工无法判断报酬与自己的工作是否有直接的联系,这就会挫伤员工的积极性。对于努力工作的员工,要让他们相信“只要有付出,就会有回报”,这样才能激发员工的积极性。

其次,激励要保证公平、公正。一个人对他的所得是否满意不是只看其绝对值,他要进行社会比较和历史比较看其绝对值。每个人都把个人所得与贡献的比率同他人作比较,判断自己是否受到了公平对待,从而影响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因此,公平激励非常重要。要做到公平激励,就必须反对平均主义,克服“一刀切”的简单做法。

再次,要和考核制度结合起来,这样能激发员工的竞争意识,使这种外部的推动力量转化成一种自我努力工作的动力,充分发挥人的潜能。

最后,要在制定制度上体现科学性,也就是做到工作细化,企业必须系统地分析、搜集与激励有关的信息,全面了解员工的需求和工作质量的好坏,不断地根据情况的改变制定出相应的政策。

事实上激励的方式多种多样,还有激励理论、激励机制、激励方法等,主要是采用适合本企业背景和特色的方式,并且制定出相应的制度,创建合理的企业文化,这样综合运用不同种类的激励方式,就一定可以激发出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企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桂芳.浅议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3).

2、孙淑凤.现代管理中的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J].发展论坛,2000(7).

3、赵玉强.论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企业激励机制[J].辽宁经济,2003(4).

4、谢建中,宋有国.物质激励必须与精神激励相结合[J].广东石油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5).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猜你喜欢
管理
管理会计在企业的应用
建设工程质量管理的实践与探索
管理漫画
浅议5S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关于5S管理在QC实验室中的应用
项目式学习应加强学校的统筹管理
GWMA(环球财富管理师·2017/2018)
采用C—NCAP 2006年版管理规则
营销管理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