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言教育国际化

2009-06-25 08:42
湖南教育·A版 2009年6期
关键词:国际化全球化国家

柳 斌

中国的教育向何处去,在21世纪初期,有一种倾向值得注意,就是教育国际化的问题。

我们的教育迫切需要面向世界,但我个人觉得要慎言国际化。所谓慎言,我觉得是这样三层意思:第一,使用这些概念的时候要做出合理的诠释;第二,当使用这些概念容易产生歧义的时候,不要滥用;第三,在他人对这些概念做出不合理诠释的时候,不盲从。在新世纪,我们的任务是使13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按照面向现代化建设、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大众的现代化教育而努力。

当前“教育国际化”的使用频率是相当高的,因此对于教育国际化这个命题进行深入的讨论是非常必要的。迄今为止,国家的法律法规,政府的方针、政策性文件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中,尚未出现过教育国际化的题目。十七大报告当中,提出了要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在这段话里面出现了“国际化”,但没有提“教育国际化”。这段话的前提,还是讲经济形势。在这“五个化”里面,强调的是深刻把握我国发展所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而且最后落到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天地。所以,这段话主要还是着眼于经济,没有谈教育国际化。但是在学术讨论当中,在网络上,“教育国际化”已经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热门词汇。教育是一项培养和化育人的事业,从古代的私塾到现代的学校,教育都是很本土、很民族、很国家的事业,如今却要求它要很国际;“国际化”在许多地方、许多人那里,无论是在物质的、制度的、心理的等各方面,都缺乏准备。究竟什么叫“教育国际化”?国际化一词在汉语中意义比较复杂,查一查词典你就知道,“化者,使某种事物发生变化之谓也”,而且是指发生彻底的变化。所以,教育国际化要按汉语的意思去解释,那就有很多意思了,可以是教育的非本土化、非本国化、非民族化、跨国家化、超国家化,这些词语在报刊上都已经出现了,包括非国家化。如果对教育国际化做出意味着淡化或否定本土文化,淡化或否定民族传统,淡化或否定国家特色的诠释,那恐怕是绝大多数中国人都难以接受的。

文化是一个人、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文化是教育的内核,没有文化的教育是不可想象的。文化的多元化是世界文化存在与发展的条件,企图用某一种文化取代多元文化,从理论上讲是霸权主义,从实践上讲是注定行不通的。教育国际化、教育全球化的口号是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一些发达国家提出,并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等推动起来的。我们应当认识到,当今世界仍然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所谓国际化,所谓全球化,都是强势国家制定的规则。其实,所谓全球化,就是这些强势国家为掩饰其凭借资金和技术优势,掠夺发展中国家的资源,榨取发展中国家的财富,而且将资源破坏、环境污染,将种种灾难性后果转嫁到欠发达国家而打出的幌子。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资本的全球化,而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前任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做了中肯的分析。安南在为第二届全球化论坛致辞的时候讲:“纵观当今世界,没有哪一个趋势像全球化那样让人们争论不已,让人们浮想联翩,经济全球化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经济加快增长,生活水平提高,人们以更快的速度为个体和国家带来新的机会。然而全球化也开始产生反作用力,因为它所带来的益处,只集中在少数国家里,而在这少数国家里,这些益处也不是平均分配的。华盛顿、布拉格和世界其他地方的群众游行就是人们反对全球化的典型例子。全球化让人们在不可知的力量面前变得更加脆弱,这些未知的力量可以造成经济动荡和社会失调,此外,人们担心民族文化和国家主权可能会受到威胁。”这是安南2002年的讲话,而且2002年以后的这些年已经证明安南是正确的。据统计,从全球化竞争当中获益的发展中国家不到20个,更多的国家陷入了更为穷困的境地,最富有人口收入是最贫穷人口收入的74倍,而在上世纪60年代这一数据是30倍,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这一数据扩大了几十倍。目前,世界上日消费不足1美元者达到了十几亿人,世界上200名最富有者的财产占据了世界人口总收入的41%,世界上三大富豪拥有的财富超过了48个国家6亿人口的国民生产总值,这是随着全球化的进程收入分配两极分化的现状。美国的一头牛日消费3美元,而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一个人一天的消费是1美元甚至是1美元以下,从这些你可以看出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是穷富两极分化的趋势占主流。与经济全球化相应的是西方国家同时鼓吹政治全球化。美国的布鲁金斯学会有一个刊物叫《布鲁金斯评论》,曾经发表过两位美国的高级研究员的文章,他们说在新的时代,美国的外交将由美国在全球事务中的绝对实力和世界政治的广泛全球化来决定,美国必须运用其无与伦比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实力来营造符合美国利益和价值观的国际大环境。这种政见也不是只存在于一两个人的言论中。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就曾经讲过:“我们的父辈、祖父辈所经历过的壁垒、障碍和边界正在被打破。在美国眼里,哪一个国家不向美国和西方开放市场,同时接纳美国的信息、思想、文化、观念、生活方式,哪一些国家就会被时代所抛弃。”基于这样一种理念,美国有些人动辄以人权、自由、民主为借口,到处干涉其他国家。由此可知,我们了解一下所谓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以及教育国际化等由西方国家主导制定的游戏规则及其出台的国际背景还是非常重要的。这对于我们保持清醒的、理性的头脑,制定正确的策略,因势利导,趋利避害,争取有利于我们深层发展的空间是非常重要的。

教育国际化这个口号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提出的,是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主要是由发达国家制定的,这些规则规定,其他国家加入世贸组织必须将教育作为服务贸易向世界开放,也就是向发达国家开放。世贸组织的这种要求也遭到了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反对,发展中国家认为教育和文化应该是本土化和民族化的,如果教育市场对外开放就会影响国家的主权。我国人世的时候也遇到了这个问题,尤其是在与美国谈判入世条件的时候,美国强烈要求中方必须要把教育市场向世界各国开放。那个时侯,世界上大约有143个国家参加了世贸组织,在这143个国家当中有40个左右承诺了教育市场的开放,中国就是其中一个,多数国家并未承诺开放教育市场,美国自身就是教育市场未承诺对外开放的国家。当然,我们的教育市场对外开放也是有所保留的,我们在两个方面没有做承诺:第一,义务教育不做承诺;第二,关系国家安全和军事方面的教育不做承诺。而且,我们对已作出承诺开放的方面也做出了一些限定,比如高等教育在对外开放以后,必须由国家来做出定价,以限制其消极作用,就是市场

化。我们已经切实地感受到了,教育的市场化已经给我们带来了种种消极作用。然后,在谈中外合作办学的时候,我们强调了校长应当由具有中国国籍的人士担任等。

所谓教育国际化的问题,一开始就存在着激烈的争议,对教育国际化提出尖锐批评的首先是印度的学者,他们一针见血地指出,所谓教育的国际化就是教育的西方化、美国化,尽管西方世界用种种手段对此加以掩饰,但我们还是应当保持必要的警惕。在这场讨论当中,我国教育界有的人主张把教育国际化作为我国教育发展的目的,强调与国际接轨,强调接受普世价值,强调培养人类的所谓共同意识,把教育对象的国际化作为教育国际化的核心,强调培养所谓的超国家的国际人才。这些同志忘记了当今世界仍然是一个国家利益至上的时代,甚至忘记了美国三任总统,尼克松、克林顿、布什在访问中国的时候都宣称他们是为了美国的国家利益来的。这些同志置教育全球化、国际化所带来的教育市场冲击于不顾,置教育全球化、国际化所带来的殖民化倾向于不顾,置这种思潮对国家地理疆界和民族文化传统的侵蚀于不顾,置这种思潮对消解公民身份认同的负面影响于不顾,置这种思潮对国家主权的侵蚀于不顾,我认为,是很值得商榷的,也是很值得忧虑的。为什么很值得忧虑?因为口号一旦喊响,便会对人们的行为产生影响。

在这场讨论当中,多数人赞成把教育国际化的概念定位于我国教育改革与教育开放政策的一个方面,定位于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方针的一个组成部分,主张从理念上把教育国际化的含义确定为学习借鉴世界上发达国家教育发展的先进经验,吸纳其优秀成果,用世界眼光从人类实践发展的高度来审视中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来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从而使自己成为世界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逐步培养和提高我们通过教育与世界平等对话的能力和实力,并在改变一直由西方垄断的教育和学术的话语权方面做出贡献。

上述表述是我综合了一些有代表性的文章的观点概括出来的。我对于多数人所持的这种观点是很赞成的。从操作层面讲,多数人赞成在以下几个方面多做一些务实的工作:1积极地推动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2互派留学生,互派教师;3加强外语教学;4实现一定程度的教育资源共享;5开展合作办学;6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其中第三点,加强外语教学,对于我们来讲当然是十分迫切的,因为毕竟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我们掌握了外语这门国际交往当中不可缺少的语言工具的人还是太少,所以要加强外语教学方面的工作。但现在的倾向不是不重视外语,而是在很多地方不重视母语。其实学好母语是学好外语的重要基础。只强调学好外语,而且越早越好,现在甚至在幼儿园就开始要搞全外语的学习生活环境,这些做法我觉得如果发展下去,会对母语教学产生极大的冲击,自应引起注意。这些年来,我们正是在上述这些方面做了许多扎扎实实的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和重要的成效。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为让世界了解中国教育,为让中国教育走向世界,为我国大中小学师生“走出去、请进来”与世界各国交流,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搭建国际交流的平台,为开发建立中外多个互利共赢的国际项目,已经或正在做出重要的贡献。

教育国际交流协会所从事的工作、事业是十分重要的事业。其实,交流是人类的一种需要,没有交流,人类也就很难出现了,社会也就很难形成了。社会能够形成就要求人与人之间要建立交流关系,并形成各种交流规则,所以交流是人的发展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大诗人李白在《花下独酌》诗中说:“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在孤独的时候,他与月亮和影子也要交流。交流是一种情感的需要,一种深层的需要,一种发展的需要。所以从人际关系来讲,必须有交流;有交流才有相互理解,有理解才有相互信任,有信任才有相互合作。有交流,有理解,有信任,有合作,有和平共处,最后才会有互利共赢,才会有和谐社会,才会有和谐世界。没有交流,互相都不信任,人与人之间是敌我关系或主仆关系,那是不行的。交流是一种平等的关系,交流的双方或者多方,他们是自觉的、自愿的,他们的关系是平等的。

教育的本土化、民族化与教育的国际化,无疑是存在冲突的,解决这一冲突的办法是将这两者融入到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制当中,即把教育的本土性和教育的国际性融汇到我国教育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来,用教育现代化去把教育本土化和所谓教育国际化融合起来。这应该是一个正确而且切实可行的选择。

前不久我到无锡,看到一所小学的宣传展板,在他们的宣传栏里,总的标题是“在民族化中拥抱世界”,课程栏里是“校园气息、世界眼光”,他们对老师的要求是“本土情怀,国际视野”,他们对学生的要求是“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他们提倡的育人理念是“思想上要注重继承民族文化传统,行动上要着眼于当今世界的发展模式”。一所小学对当前的教育发展能够做出这样的概括是很了不起的。他们的这一提法从总体上讲是恰当的也是辩证的。教育之树常青是因为她的根,深深地扎在本土文化、民族文化、母语文化的沃土之中。没有本土文化、民族文化和母语文化的滋养,教育之树是不可能常青的,是要枯萎的。

但是,在当今的发展形势下,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的教育除了要追求本土化、民族化以外,还应当注重自身在全球化当中的国家地位,因此拓宽视野,培养具有国际眼光、国际意识,了解国际法,熟悉国际经济、贸易、科技和法律等方面的游戏规则,具有国际交往、国际合作能力这样的人才,应当而且必须提上我们的议事日程。其实,真正要想自己能够置身于国际社会,主要的不是喊口号,教育国际化的口号可以喊。但是光喊口号并不能解决问题,也不会提高国际地位。什么是国际化,国际化是以自己的实力为基础的、自主的国际参与,而不是全盘西化的国际依赖。国际依赖的结果是殖民地化,而不是国际化。许多经验已经说明了这个问题,发达国家不是在各个方面都在对我们进行围追堵截吗?我们能够进入国际太空俱乐部,靠的是我们自身的实力;欧洲要利用我们的火箭发射卫星,美国还在抗议,就是怕他们的技术被我们学到手。现在之所以人家不得不承认我们在太空领域的国际地位,不就是因为我们有了太空火箭,我们发射了载人飞船,我们发射了绕月卫星吗?因为你有了这些东西,所以你在这个方面能够立足,而且正因为有了这些,你才能在这方面自主参与,有你的发言权,你可以平等地参与这些国际活动。另外,你看看我们的体育,我们的乒乓球,团体金牌、男子女子单打金牌、混合双打金牌都拿了,一届拿了,多届都拿了,如果世界级的乒乓球比赛中国不参加那还有什么国际性可言。所以,依靠自己的实力你就能提高在国际化中的地位。一个很不成功的例子是足球,足球连亚洲都冲不出,怎么走向世界,还有什么国际地位。所以我们在讲教育国际化的时候,我认为大家应把工夫花在做好我们自己的工作上,扎扎实实地发展我们自己的实力。像鲁迅先生讲的那样,外国的好的东西我们都不拒绝,都把他拿过来,然后经过吸收消化,变成为自己的组成部分,增强自己的实力,这个时候你才能够在国际社会当中拥有一席之地。

猜你喜欢
国际化全球化国家
强本拓新的研究成果反哺本科教学与国际化人才培养
活动预告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谈民办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之路
马云 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 协助中小企业全球化
从全球化、逆全球化到有选择的全球化
“一带一路”是实体经济的全球化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避免情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