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人格心理学理论在人格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2009-06-25 11:17
科教导刊 2009年28期
关键词:健全人格心理学个体

雷 鸣

摘要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重视人格教育,把人格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终的“落脚点”,有着现实意义。本文论述了人格教育的价值取向及教育定位,并论述了当前人格教育工作的努力方向。

关键词人格人格心理学人格教育

中图分类号:B84文献标识码:A

当前人格心理学在努力提升理论水平的同时,致力于拓宽其应用领域:一是对人格进行评鉴和预测,二是完善个人的人格。对教育而言,人格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帮助教育者了解学生的人格特点,认识影响学生人格形成的诸多因素以及因素之间的关系,在教育实践中寻求合理的办法来塑造学生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完满和谐地发展,从而保证教育目的更加有效地实现。

1 人格教育的价值取向及教育定位

1.1 人格教育的价值取向

对人格教育中“人格”的理解,一般都是基于心理学中对人格的界定。在人格心理学中,人格是指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智力、情绪、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个人特色的心身组织。

人格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着眼于每个受教育者的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这就必须着眼于每个人的人格塑造与提升,其目标就是人格的健全。所谓人格健全是指各种人格特征的完备结合,其特点有:(1)内部心理和谐发展。即个体的需要和动机、兴趣和爱好、智慧和才能、人生观和价值观、理想和信念、性格和气质都向健康的方向发展。(2)能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发展友谊。即在人际交往中显示出自尊和他尊、理解和信任、同情和人道等优良品质。(3)能把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有效地运用到能获得成功的工作和事业上。在学习和工作中勇于创造、善于创造,能够走向成功,能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并形成新的兴趣和动机等。

1.2 人格教育的教育定位

人格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定位与人格在个体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关系密切。个体在其社会化过程中,通过环境影响、教育作用和自身能动实践,逐渐成长为一个有知识、有能力、有道德、素质优良的有用人才,但其人格健全与否则直接关系到其能否真正发挥出应有作用,即能否把自己的聪明才智服务于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也直接关系到其生活质量乃至整个生命质量。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重视人格教育,把人格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终的“落脚点”,有着现实意义。首先,有利于体现素质教育的主旨,即面向全体受教育者,确保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第二,有利于落实教育中的人文关怀,使教育不再只是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得、技能的掌握以及分数的高低,而是关注每个学生的完满和谐发展,保证每个学生不仅是知识才能的拥有者,而且是精神富有、心理健康、生活幸福的人。第三,有利于推动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国民人格的提升。

2 当前人格教育的努力方向

2.1 对学生的人格作出客观的测量与评价

人格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教育和技能训练,不能通过“整齐划一”的简单施教来实施,必须具有针对性,真正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为此,必须利用人格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准确了解每个学生的人格特点。每个学生的人格发展与完善,既要遵循同一年龄阶段学生人格发展的一般规律,更要考虑个体人格形成与发展的特殊性,包括其人格现状、生活环境、成长经历等与众不同之处。利用已有的人格测量工具,或修订和编制适合中国国情的人格测量工具,对各个年龄阶段学生的人格进行评估和预测,准确了解学生的人格发展状况,这是进行人格教育的前提条件。

2.2 用人格心理学理论指导人格教育实践

第一,人格心理学对人格心理结构的探索以及对人格心理要素的分解,能够指导人格教育目标的确立。当前的人格教育实践在教育目标上还比较笼统、模糊,什么是健全人格等等问题的解决必须联合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人才学等多门学科来共同解决。

第二,人格心理學对学生人格发展年龄特征的探明,能够提高人格教育的针对性。人格教育要取得实效,必须考虑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内容设置的可接受性、方式方法的适当性等,这一切均取决于对学生人格发展年龄特征的充分了解。

第三,人格心理学对影响学生人格形成的诸多因素的分析,能够协调教育与其他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发挥教育在塑造健全人格方面的主导作用。

总之,每一社会个体在其成长发展过程中,要受到来自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人格教育要充分发挥教育在塑造健全人格方面的主导作用,不得不考虑与其他影响因素的关系。

猜你喜欢
健全人格心理学个体
从高校辅导员视角论当代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
“没有用”的心理学
自我宽恕的心理学研究
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发展之探微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论体育运动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跟踪导练(二)5
How Cats See the World
如何提高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认知
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