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在同一艘船上

2009-06-27 02:38周兼明
凤凰周刊 2009年1期
关键词:共同利益船体危机

周兼明

毋庸置疑,这艘飘扬着“改革开放旗帜的大船,在航行30年之后,遇到了急流和旋涡。

在数以万计的企业陷入困境、华尔街金融风暴侵袭、GDF,曾速显著下降、失业率上件、大批农民工被迫提前返乡的同时,上规模群体性事件发生频率也在提高。集结起来走上街头的,有抱怨“份子钱”过重的出租车司机,遭强制拆迁的城市居民,未得到合理补偿的失地农民以及拿不到工资的企业员工……

尽管这30年的成就有目共睹:温饱已不再是大多数国人所必须面对的问题,中国人拥有了30年前准以想象的个人自由空间,全社会不再只存在一种声音,更重要的是,市场机制为无数人提供了可以通过努力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正是由此而进发的全民族“改变命迄”的热情与活力,使得中国经济一再创造奇迹,一跃而成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

但是,船行至此也进入了深水区,船体本身也有了裂痕。30年高速增长,在船身越来越华丽的同时,收益和成果并没有被社会成员合理共享,社会已分化成不同的利益集团,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更重要的是,导致分配悬殊的,并非只是个人的努力和天赋,而多为政治权力广泛地介入。正是这种缺少制约的权力,正是这种分配不公,令民众滋生不满,使社会在基本共识和伦理层面出现了裂缝。

如果没有经济失速的影响和冲击,这艘船可能还会沿着原有航道行驶,裂缝也将越来越大,直至不可修复。虽然船长已窥见危机,在呼吁改变航道,修补船体;虽然民间的不满也在积聚,要求转向的声音逐渐响起,然而,在原有动力机制的局限下这些努力未必能够扭转惯性,既得利益集团仍然在遵循自我利益最大化的轨迹。

是经济危局,使所有人深深体认到:原来我们都在同一艘船上,风浪袭来时,你需要我,我也需要你,我们是一个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共同体。这种认同,不是出于观念,而是出于事实;不是通过某种契约或某场选举,而是由于危机中身边发生的利害得失:如果不能战而胜之,劳动者就要失去赖以为生的工作,资本家将损失巨大财富冲产阶级的原有地位和生活摇摇欲坠,政府官员也因经济衰退、社会矛盾增多而忧心忡忡,如履薄冰……

正像汶川震灾给国人提示的那样:危机中,只能存在一个声音那就是同舟共济,众志成城。金融危机既是不幸,也是幸事,至少它使中国人能够赶在更加惨烈、恐难避免的危机爆发之前,体认到:我们都在同一艘船上,所有人休戚与共;每个人除了追求各自的利益外,还有着一份需要精心维护的共同利益。因此,我们不但不能因为个人利益而损害共同利益,在危机中更应该优先保证共同利益。只有这样,中国才能及早修补已有的裂缝,避免更大悲剧的降临。

坐在船长室的人,能最先感受到危机的严峻性。温家宝总理最近说,“我每天都在想,力度够不够,能不能解决问题。因此,我们必须还考虑更直接、更有力、更有效果的拉动经济的措施”,就体现了对这种危机的敏感及心忧民生的政治家情怀。政府的高度重视,对全社会形成合力、渡过难关无疑是至关重要的。政府官员除了是这船上一员外他们还代掌了公共权力和资源。一方面,他们的责任更大,危机中理应付出更久另一方面,他们可以对修补船体提供最大的贡献:约束自己以权谋利的冲动,使权为民所用而不是为己所用;倾听民声,化解民怨,为社会的进步开拓制度的空间。

那些坐在豪华客舱的人,在危机中同样应该付出更多,因为他们拥有、享受了更多的社会资源。天生万物,各有其用。如果说人类社会不可能存在绝对平等,那么,与较多获得相对应的,必然是无可推卸的更多责任。只有当拥有与付出相对等时,人们才能忍受差别,社会才可能走向和谐,危机中的人才会放下分歧,共同体才能和衷共济。在海啸危及共同的载体时,富人应该优先考虑的,已不是怎么赚更多的钱,而是怎么利用自己掌握的优势资源,坚固我们的船体,包括在这场以扩大内需为主攻方向的经济战电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廉价的商品,以慈善方式扶助最弱势的群体,以尽可能弥合社会阶层之间的鸿沟。

危机电中下层民众也有自己的责任,同样需要顾全大局。即使是合理的要求,也不应该诉诸极端的行为方式。确实,在持续付出了30年后,不管是以什么名义,民众不应该再成为“付出代价的人”。但是,在共同危机面前,个人或群体的目标,只有通过与其他人的良性互动才可能实现。极端的行为,只会导致玉石俱焚。

是时候了。全体华人挽起子来,筑固我们这一个共同体,这一个大家庭。毕竟,一切价值的兑现,只能在人与人之间。只有大船坚固,才能谈得上所有人生的其他意义。

危机电我们在同一艘船上。新的一年里,让我们同舟共济!

猜你喜欢
共同利益船体危机
船模玻璃钢船体的制作方法(上)
政治学视角下公共权力的目的分析
“声”化危机
河口正陷入危机
劈波斩浪
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发展前景探析
危机来袭/等
清洗船体外板的新型装置
高速水翼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