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灾区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

2009-06-30 01:01张彩云曾宁波赖长春
中国特殊教育 2009年5期
关键词:教龄创伤性灾区

张彩云 曾宁波 赖长春

摘要:根据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症状诊断标准,用改编的PTSD问卷对四川省10个极重灾区的317名中小学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教师在“不由自主地一再想起地震时的情形”、“对很多事情失去了兴趣”、“在小事情上容易激动愤怒”以及“注意力不集中”这几个方面报告最多,在“持续性警觉增高”这一维度上得分最高。与男教师相比,女教师更倾向于“回避与刺激相关的情境”。教龄在10年以上的教师在“反复重现创伤性体验”和“持续警觉增高”上得分显著高于其他教龄组的教师。不同受灾情况的教师在PTSD各维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家人遇难或受伤的教师在“持续警觉性增高”、“回避与刺激相关的情境”、“反复重现创伤性体验”上得分都显著高于家人没有伤亡的教师。建议高度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分群体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援助。

关键词:地震灾区中小学教师创伤后应激障碍

分类号:B849

1问题的提出

‘5·12汶川大地震,不仅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也使灾区人民蒙受了巨大的心理创伤。学校是此次地震受灾最严重的地方之一,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尤其值得关注。

地震对人的心理影响是长期的。人们在灾难中受到的心理、精神伤害很难在短期内弥合和恢复,这将会严重影响他们未来的生活。研究表明,1976年发生在河北唐山的大地震对受害者造成的心理创伤长期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他们反复出现有创伤性内容的噩梦、反复出现触景生情的精神痛苦并产生生理反应,入睡困难或睡眠不深,过分地担惊受怕,不愿与人交往,对亲人变得冷漠,兴趣爱好范围变窄,对未来失去希望和信心等现象。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简称PTSD)作为创伤事件发生后最常见的心理障碍之一,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成为评定灾后心理健康状况的最常见指标。PTSD最早由美国精神病协会于1980年首次定义,它是指经历过严重的创伤事件并具有以下的特征症状且持续1个月以上者:(1)重新体验创伤事件(包括梦境中重现全部或部分);(2)回避与事件有关的任何刺激并出现广泛的麻木反应(表现为感觉麻木,情绪麻痹);(3)多种形式的情绪性及生理性唤起(各种形式的睡眠障碍最常见,也表现为作业困难,易激惹及紧张;灾难性事件的滞后或延长反应导致心理失衡和心身障碍)。上述症状往往在创伤后立即出现,若症状在3个月内逐渐消失,称之为急性PTSD,超过三个月以上仍未消失,则成为慢性PTSD。而慢性PTSD如果得不到有效治疗和干预,将可能持续数年或数十年,甚至会影响受害者的一生。研究表明,遭遇创伤事件者中PTSD的发生率为10%~20%,终生患病率为8%;女性为10.4%,男性为5%,女性患病率大约是男性的2倍;50%的患者为慢性病程,约1/3的患者病程超过10年;且患者多数伴有其他精神障碍。

地震发生时。许多教师经历了家园瞬间破碎的惨景,有的亲人离散,有的亲眼看到自己的学生、同事、朋友伤亡,这给他们的心理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复学复课后,灾区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发生了改变,工作与生活条件艰辛,他们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教师是学生的重要他人,教师的情绪和工作状态会对学生的心理重建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了解地震灾区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援助,重建教师的心灵家园是当前一项重要的任务。

2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10个极重灾区的中小学教师317名,有效被试310名。其中学校受损严重,只能在临时校舍或转到外地上课的教师有151人,占全部人数的48.7%,家人或至亲遇难的教师有46人,受伤的有29人,两者共占24.2%。被试的人口学特征见表1。

2.2研究工具

参照台湾学者赖念华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症状诊断问卷,该问卷包括三个维度:反复重现创伤性体验、持续警觉增高、长期回避与刺激相关的情境。问卷共包括17道题,对此问卷进行内部一致性信度分析,该问卷的总内部一致性a系数为0.788。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720、0.618、0.620。请被试回答在最近一个月的身心反应情况。如“不由自主地一再想起地震的情形”,回答“是”记1分,回答“否”记0分。此外,研究者还对教师的心理需求及获得心理援助等情况进行了调查。

2.3研究程序

2008年10月至11月,在对四川省10个极重灾区的中小学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训过程中,在征得参加培训教师同意的情况下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者通过观察和访谈,对失去亲人,心理创伤较重的个别教师进行了咨询辅导,这些教师没有参与问卷调查。

2.4数据处理

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管理和统计分析。

3研究结果

3.1地震灾区教师心理健康总体状况

对17个项目教师的回答情况分别进行统计,发现教师在“不由自主地一再想起地震时的情形”、“对很多事情失去了兴趣”、“在小事情上容易激动愤怒”以及“注意力不集中”这几个方面报告最多,分别占总人数的51.3%、46.8%、45.8%和42.6%,而出现最少的是“不想和人来往”、“莫名其妙地感到害怕恐惧”和“对声音、光线过度敏感”(见表2)。

对三个维度的得分情况进行比较发现,教师在“持续性警觉增高”上得分最高,而在“反复重现创伤性体验”上得分最低(见表3)。

3.2不同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

对不同性别教师在三个维度上的得分进行t检验,结果发现,在“回避与刺激相关的情境”维度上,男女教师存在显著差异,与男教师相比,女教师更倾向于回避与刺激相关的情境(t=1.91,p<0.05)。不同教龄的教师在“反复重现创伤性体验”和“持续性警觉增高”两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教龄在10年以上的教师在“反复重现创伤性体验”和“持续警觉增高”上显著高于其他教龄组的教师,教龄在5年以下的教师在这两个维度上得分显著低于其他教龄组的教师。

不同受灾情况的教师在PISD各维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家人遇难或受伤的教师在“持续警觉性增高”、“回避与刺激相关的情境”、“反复重现创伤性体验”上得分都显著高于没有家人伤亡的教师(见表5)。

3.3灾区教师接受心理援助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状况

地震发生后,极重灾区69.2%的学校都接受过心理援助。但47.2%的教师从未接受过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训,接受过培训的也只有一两次。绝大多数教师从未做过或仅做过一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有少数教师经常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见表6)。

4讨论与建议

4.1高度重视灾区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加强对教

师的心理援助

汶川特大地震给广大教师造成的心理创伤是巨大的。由于教师职业具有特殊性,在这种职业角色中,教师不仅是教育者,还是照顾者和关怀者。灾后只要教师没有受伤,就必须在第一时间重回工作岗位,再次担当起助人者和保护者的角色。此外震后复学复课、恢复重建任务艰巨,工作环境和条件十分艰苦,教师长期处于身心俱疲的状态。本研究表明,灾区教师在“不由自主地一再想起地震时的情形”、“对很多事情失去了兴趣”、“在小事情上容易激动愤怒”以及“注意力不集中”这几个方面报告最多,每个方面都几乎占到了总人数的一半。这说明地震虽然已经过去了半年,但极重灾区的教师们仍然会时常回忆起地震的情形,阴影挥之不去,并对教师的工作状态产生了影响,主要表现为“对许多事情失去了兴趣”和“注意力不集中”。而“持续性警觉增高”是教师最普遍的震后心理反应,这种高度的紧张和愤怒状态不仅会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而且也会对教师的人际关系带来不利影响。

然而,一些地方还未对教师的心理援助产生足够的重视。据调查了解,在一些交通不便的农村学校,对师生的心理援助还存在盲点,在本次被调查的极重灾区的学校中,得到心理援助的学校也只占到69.2%,仍有30.8%的学校没有得到心理援助。不少教师表示,希望社会在对他们提出高要求的同时,还应给予他们应有的慰问和关心,帮助他们调整好心理和工作状态,以便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4.2分层分人群开展教师心理援助。建立完善的心理援助机制

本研究发现,不同性别、不同教龄和不同受灾程度的教师在PTSD各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回避与刺激相关的情境”维度上,男女教师存在显著差异,与男教师相比,女教师更倾向于“回避与刺激相关的情境”。不同教龄的教师在“反复重现创伤性体验”和“持续警觉增高”两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教龄在10年以上的教师在“反复重现创伤性体验”和“持续警觉增高”上得分显著高于其他教龄组的教师,教龄在5年以下的教师在这两个维度上得分显著低于其他教龄组的教师。不同受灾情况的教师在PTSD各维度上得分均存在显著差异,家人遇难或受伤的教师在“持续警觉性增高”、“回避与刺激相关的情境”、“反复重现创伤性体验”上得分都显著高于家人没有伤亡的教师。因此女教师、年龄大的教师、家人遇难或受伤的教师是应该重点关注的人群,需要专门制定针对这几类人群的心理援助计划。

目前,灾区心理援助机制还不完善,专业机构缺乏,社会联动的援助机制和应急预案、措施还不健全,一些相关联的援助政策也不配套。在一些地方,个别存在严重心理障碍的师生找不到专业机构的疏导救治,教师得不到持续的心理支持。

因此,一方面要抓紧研究包括心理援助的管理机制、社会动员参与机制、财政应急投入机制等在内的心理援助应急机制的建立。另一方面要借鉴国外经验,在重灾地区以县为单位,政府统筹建立综合性的心理康复机构,既面向社会为所有灾区群众服务,同时对区域内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指导。

4.3加强对灾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提高灾区教师的自我心理调适能力

本研究发现,灾区教师总体上缺乏心理健康方面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因此要加强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方面的全员培训,让教师学会心理调适的方法,尽快摆脱灾难所造成的心理创伤。

研究者对“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调查发现,放松训练、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健康讲座、个别心理咨询、情绪支持团体、悲伤治疗(个别、团体)位居前列。因此在进行教师心理辅导培训时,要加强调查研究,针对灾区教师心理需求,科学开展心理援助。同时要继续有计划地举办各级培训,通过专家指导、送教上门、定点帮扶等形式,帮助和指导灾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搞好教师的心理援助工作。通过培训,让教师们在坚守工作岗位的同时,重视自身的心理状态,以自助或主动寻求专业帮助的方式,与学生一起完成心理重建。

4.4在加快灾后重建步伐的同时。加快改善教师生活工作等条件

生存状态对教师的心理和工作状态影响很大。地震对教师生存的基本条件破坏极大,因此一方面需统筹考虑社会救助政策、措施,切实落实好教师的津补贴待遇,加快改善教师住房等生活工作条件,使广大教师深切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爱。另一方面社会支持也显得尤为可贵。“灾后心理社会压力是影响心灵复原的最重要因素”,因此需要全社会都来关注、关怀和帮助这些在地震中身心受创并坚守岗位的教师们。在公众敬重教师职业精神的同时,更要向他们传递关怀与支持。此外,尽管受灾惨重,但本研究发现“对自己的未来感到悲观”的教师比例并不高,社会的信任、鼓励、关爱和其他实际的帮助,都能够给灾区的教师们以力量,帮助他们早日走出地震带来心理阴影,积极乐观地面对未来的生活。

(责任编校刘在花)

猜你喜欢
教龄创伤性灾区
超早期微创伤性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龄脑出血的临床疗效研究
半髋关节与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创伤性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
基于教龄的中学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研究
分析舒适护理在创伤性骨折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湖南省孤独症康复教师培训需求的调查与分析
中学数学教师的继续教育研究
马秀珍:建议提高教龄津贴标准
影响急诊非创伤性腹痛分诊准确率的相关因素探讨
花溪区委离退局积极为云南鲁甸灾区捐款献爱心
灾区笑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