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蜀水铸忠魂

2009-06-30 01:01
军事文摘 2009年5期
关键词:川军师团台儿庄

彩 云

今年的3月17日是台儿庄战役滕县保卫战71周年纪念日。在那次战役中殉国的川军将领王铭章的遗孀、98岁的叶亚华,和40多名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兵及后人来到成都人民公园“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前举行悼念活动,以此来铭记那段历史。让我们的思绪回到70年前,共同追忆那场惨烈的滕县守卫战。

1938年3月14日,侵华日军向台儿庄以北滕县发动进攻,揭开了台儿庄战役的序幕。在滕县保卫战中,原国民革命军41军122师、124师5000余名官兵与日军苦战4日,3月17日晚,日军配合炮火攻陷滕县,王铭章师长及川军122师3000余名官兵全部殉国,最后仅200余人突围。界河一线的45军127师伤亡四五千人。

王铭章率部在滕县的死守,从战略上钳制了日军,为台儿庄大捷赢得了宝贵时间。滕县保卫战受到国共两党和社会各界人士的赞扬,中国国民党委员长蒋介石为王铭章师长题词:死重泰山。国民政府对王铭章将军奋勇抗战给予高度评价,并追赠为陆军上将。

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和秦邦宪、吴玉章、董必武等还为王铭章师长联名撰赠挽联:

奋战守孤城,视死如归,是革命军人本色;

决心歼强敌,以身殉国,为中华民族争光。

出川抗日立死誓

“男儿欲报国恩重,死在沙场是善终”,是当年出川抗战的川军将士的座右铭。而生长在这块土地上的王铭章,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王铭章,字之钟,1893年生于四川新都县。1909年小学毕业,考入四川陆军小学第五期。1912年。入四川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步兵科学习。1914年毕业后,在川军第2师任排长。1916年,第2师响应护国运动,王铭章随军参加讨伐袁世凯的战争,因战功升任连长,后升任营长。1920年,川军整编,王铭章升任第7师团长。此后,他以指挥有方、英勇善战而闻名川军。1924年。王铭章升任川军第3师第25旅旅长。1925年,驻防德阳,晋升师长,隶属川西北屯殖军管辖。1926年,川西北屯殖军改番号为国民革命军第29军,王铭章改任第29军第4师师长。1935年,蒋介石把第29军改编为第4l军,副军长孙震升任军长,王铭章改任第4l军第122师师长,授陆军少将,辖第364、366两个旅共4个团。1936年,晋升为陆军中将。

1937年抗战爆发后,王铭章主动请缨,9月中旬率122师出川北上抗日。出师前,在驻地德阳慷慨誓师。“今天我们出川抗日,是为了挽救国家危亡、民族生存而战。愿与各位共赴时艰!”他在军民万人大会上,以悲壮激昂的语调向与会军民表示:寇深国土,国难当头,我一定要用热血报国的实际行动,来赎回20年来参加内战危害人民的罪愆。

王铭章即刻返回新都,辞别家乡父老。临行前的晚上,他把一家人叫在一起说:“我军率先请缨出川抗日,已奉电批准。身为军人,战死在为国为民的疆场上,死得其所。”当时夫人叶亚华已怀孕5个月,王铭章临行前嘱托道:“我看不到孩子出生了,如果生个男孩,可取名道忠,让他长大后忠于国家民族。如果我在战场上牺牲了,亚华还年轻,不必孀居,可以自由选择今后生活。你们几个娃娃,要用功读书,学有所成。我的家产,除了捐资办学外,我给你们大致分了一下,已写在纸上……”全家人闻言大哭,第二天上午含泪相送。没想到,此一别,竟成永诀。

三千铁骑守孤城

1937年底,日军占领南京以后,为了沟通南北战场,遂沿津浦路南北对攻,企图攻取徐州,徐州会战开始。津浦路北段因韩复榘在日军进攻面前不战而退,济南、泰安、曲阜等地弃守,形势万分危急。王铭章所在的第22集团军奉令急赴鲁南,增援徐州作战。

1938年1月,蒋介石在开封召开军事会议,处决了不战而退的山东军阀韩复榘。会后决定,以王铭章为41军前敌总指挥,代现军长指挥全军。王铭章奉命率部防守津浦线北段之滕县。

滕县位于兖州、邹县之南,徐州之北,春秋战国时曾为滕国的都城。泰安、兖州失陷后,滕县成为津浦线正面至关重要的一个战略要点。日军要由津浦铁路南下占领徐州,就要首先占领滕县。为此,日军在兖州、邹县一带集结了重兵。为保卫徐州,国民党第五战区把主要兵力布置在徐州的台儿庄,守卫滕县就是为台儿庄的部署争取时间。

进犯滕县之敌,为日军第10师团和第106师团、第108师团,有大炮70多门,战车四五十辆,并有配合作战的飞机四五十架,装甲火车2列,共约三四万人,统一由第10师团师团长矶谷廉介指挥。从3月初起,日军就开始在滕县以北的兖州、邹县集结重兵,12日又把精锐之师矶谷第10师团开到邹县,目的就是向南推进,夺取徐州这一贯穿南北东西的交通枢纽。

在媵县县城。由第41军代军长王铭章统一指挥第122、124师,实际上只有这两个师的师部和第364旅旅部的兵力,加上滕县地方保安团队400多人,兵力不足3000人,主要武器为四川土造的79步枪、大刀、手榴弹和为数很少的四川土造轻、重机枪和迫击炮。而日军沿津浦线南下的兵力达10万之众,且为精锐部队,装备着山炮、野炮、重炮等重武器,还有高射机关枪、战车防御炮等兵器。

1938年3月14日拂晓,滕县外围的战斗打响了,日军步兵、骑兵1万多人,大炮20多门,坦克20多辆,飞机二三十架,向滕县外围45军第一线阵地展开全线攻击。在王铭章的指挥下,外围将士奋勇杀敌,使日军在两天之内没能前进一步。15日,日军继续猛攻滕县界河正面阵地而未能得手,便以3000余人从侧面迂回包抄滕县。此时,滕县已是危急万分。王铭章命第727团将北沙河上的铁路大桥予以炸毁破坏。并将第122师师部驻扎在了滕县西关电灯厂内。

16日黎明,日军万余人向滕县发起全面进攻。日寇的炮兵和飞机司时以密集火力向滕县东关、城内阳西关火车站疯狂扫射。驻在西关电灯厂的王铭章师长听到枪炮声后,火速召集在滕县县城的师团长会面。他询问了城防部署、工事构筑、弹药补充等情况,估计援兵最快也得夜里才能赶到,如不能守一天以上,那就不如在城外机动作战。于是他立即请示集团军总司令孙震,提出到城外机动作战的意见。孙震让王铭章确保滕县以待援军。此时,王铭章把城外所有的第41军部队统统调进城内,并立即传谕昭告城内全体官兵,任何人不准出城,违者就地正法!他还命令将南北城门堵死,东西城门暂留交通道路,也随时准备封闭。师部和直属部队也由西关移进城内,王铭章亲自布置城防事宜,明确了指挥系统并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

日军在界河、龙山、普阳山、滕县城关等处碰了硬钉子,伤亡惨重。于是矶谷廉介在16日夜间调集了

第10师团和第106师团的1个旅团,共3万多人的兵力,大炮70多门,战车四五十辆,向滕县城关东、南、北三面猛攻。17日上午6时许,敌人以五六十门山炮、野炮密集攻击,敌机20余架临空投弹、扫射,炮弹、炸弹如倾盆大雨,整个滕县硝烟弥漫,房倒屋塌,顿成一片火海。下午3时30分左右,日军占领了南城墙。

与此同时,东面日军对东关再次发起更猛烈的攻击,寨墙被敌炮炸开,阵地工事全部被摧毁。东关守军无所凭藉,以致死伤愈来愈多,弹药(特别是手榴弹)也已告罄,因而在南城墙被敌占领之后不久,东面之敌步兵约五六百人在10余辆坦克的掩护下,突入东关。守备东关的第124师第740团团长王麟在激烈的炮火中奋不顾身地亲临前线督战,被敌炮击中头部,尚未抬出西门,即因伤重而死。该团政训员胡清溪亦同时中弹阵亡。

南城墙和东关失守后,王铭章亲临城中心的十字街口指挥督战。敌攻入南城、西城后,即集中火力向城中心十字街口射击。王铭章除令城内各部队与敌巷战,死守西关待援外,亲自登上西北城墙指挥作战。王命令身边仅有1个排的警卫连从西北城角向西门城楼之敌猛扑,夺取西门城楼,但由于敌人火力太猛,全排战士壮烈牺牲。这时,西城门楼之敌继续向北压迫。王铭章遂决心转移到西关火车站第372旅,继续指挥守军与敌搏斗。但当王铭章行至电灯厂附近时,即被西城门楼之敌发现。一阵密集的机枪扫射,王铭章身中数弹,血流如注,他仍挣扎着对部属说:“你们快同敌人拼去吧!不要管我!”便气绝身亡,时年仅45岁。

王铭章牺牲后,守城官兵仍继续与日军搏斗,除少数突围外,其余皆洒尽了最后一滴血。直到18日。上午,日军才占领滕县。

忠烈殉国传千秋

滕县保卫战自3月14日早晨开始,至18日上午结束,王铭章率部坚守滕县,与日寇血战四天四夜,计约108小时,共毙敌2000余人。滕县守卫战中,王铭章部以付出伤亡7000余人的代价,完成了战区指挥下达的拖住日军3日的任务,阻滞了日寇精锐之师数万人的南下,确保了台儿庄战役的战略部署和整个战役的胜利,为保卫徐州、巩固武汉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时任第5战区司令长官、台儿庄战役总指挥的李宗仁将军高度评价说:“滕县一战,川军以寡敌众,不惜重大牺牲,阻敌南下,达成战斗任务,写出了川军抗战史上最光荣之一页。”“若无滕县之苦战,焉有台儿庄之大捷?台儿庄之战果,实滕县先烈所创成也!”

日本随军记者佳滕芳子当时也曾报道:"1938年3月初,我军攻占济南后……继续南进,在泰安、兖州等处均未遇到抵抗,但到滕县后,遇到41军之122师顽强抵抗3天,我军遭受很大损伤。”日军的报道也证明王铭章代军长及守城将士忠勇卫国,拼死抵抗,确实使日军遭受重大挫折。

1938年5月9日,王铭章的灵柩运抵武汉大智门火车站,武汉万余人民群众前往迎灵。中共中央委员会代表吴玉章、董必武,八路军代表罗炳辉等都参加了迎灵和公祭。当时的国民政府对王铭章将军的抗战也给予了高度评价,不仅追赠为陆军上将,而且明令褒扬,举行国葬,拨款1.2万元治丧,并将其生平事迹宣付国史馆。

猜你喜欢
川军师团台儿庄
制造南京大屠杀日军部队的下场和历史结局
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参加南京大屠杀的日军各部队最终下场如何
台儿庄古城旅游营销策略研究
从川军看黔军的发展
关于党员红色精神信仰现状的调研和反思
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为何是川军?
《遇见另一个台儿庄》展示不一样的台儿庄
二战时期日军第一窝囊废师团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