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班级和谐管理模式探究

2009-07-01 10:00任振江
科教导刊 2009年2期
关键词:民办高校班级管理

任振江

摘要随着高校招生规模逐步扩大,民办高校成为扩招中醒目的力量 ,民办高校学生成为高校学生工作对象中的一支不可忽视的特殊群体,如何加强民办高校的班级管理,建立班级管理的和谐模式,成为民办高校稳步发展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民办高校学生班级和谐自我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A

当前,“以人为本,和谐管理”的理念已经成为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的普遍共识,构建班级和谐管理模式已成为高校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方面。笔者从民办高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建设性的提出班级管理的和谐模式。

1 民办高校学生特点分析

民办高校学生是大学生群体中比较特殊的一部分,他们的入学平均成绩比其他普通院校的学生稍低,但要缴付较高的学费。因此他们既有当代大学生的共性,又有其比较鲜明的特殊性。

(1)家庭条件好,干部子弟、企业经营管理者子弟、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个体户子弟占较大的比例,城市生源和独生子女比例较高。因此,学生在艰苦朴素作风、劳动观念、抗挫折能力方面相对较弱,生活自理能力不强。

(2)思想活跃、开放、个性鲜明,自主意识强。一方面表现出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和参与意识,对学生社团、第二课堂、院系学生干部竞选报名异常活跃,但另一方面也带有较大的功利色彩,参加活动凭兴趣,对一些义务活动积级性不高。

(3)自尊心、上进心强,学习动机良好,目的明确,学生自我发展的积极性较高。

(4)对学校教学条件、教学水平、生活设施和各项服务的要求和期望值高。

(5)从学生的自身特点看,民办高校的学生相对自制力差,对自己的要求缺乏持久性,容易放松对自己的约束。在落实制度、执行规定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如缺少必要的管理和监督,就容易走过场,各种制度和规定就难以落到实处。

针对民办高校学生的这些特点,在班级管理上,应采取“以人为本,和谐管理”的班级管理模式。

2 班级和谐管理模式的核心内容和追求目标

回顾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不难发现我们的教育理念长期受到意识形态条条框框的妨碍,长期抱着固有的思维模式不变,这和我国改革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领域内的蓬勃生机形成鲜明的反差。目前民办高校教师存在的管理观念及可能造成的后果是:从民办高校学生的管理现状看,突出的问题是“走极端”:有的怕出问题,片面强调“封闭式管理”,平时不让学生走出校门,对学生管得过“死”;有的怕管严了学生会流失,对学生过于迁就,甚至疏于管理,管得过松。这两种管理观念都是不符合教育管理规律的,也是不符合民办高校学生特点的,更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

马克思主义认为“以人为本”的基本涵义是:其一,“以人为本”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它既强调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目的地位,又强调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其二,“以人为本”强调了一种价值取向,即强调尊重人、解放人和塑造人。尊重人,就是尊重人的类价值、社会价值和个性价值,尊重人的独立人格、需求、能力差异、人的平等、创造个性和权利,尊重人性发展的要求。其三,“以人为本”代表了一种思维方式。马克思主义的这一理论就是要求我们在分析、思考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运用历史的尺度,也要确立并运用人的尺度,要关注人的生活世界,要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命运确立起终极关怀,要关注人的共性、人的普遍性、共同人性与人的个性,要树立起人的自主意识并同时承担责任。而构建班级和谐管理模式恰恰是符合这一理论的精髓,它不仅是一种全新的,符合客观规律的教育理念,更是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

从以上论述中,笔者认为,民办高校班级和谐管理模式的核心内容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我管理机制的建立。这一制度的追求目标是: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形成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及对自己、对家人、对朋友及对社会的责任感,最终培养了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3 班级和谐管理模式的构建

3.1班级和谐管理模式理念的形成

在我国高校界,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学生的管理存在两种基本形式:一是组织管理;二是自我管理。目前民办高校所采用大多是前者,对后者重视不够。一些高校管理学生的基本支柱仍然是教师的严格管理,而非民主基础上的学生自律;只加强日常管理,忽视对学生进行的思想教育、说服教育和引导工作,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所以教师必须首先纠正自己的管理理念,确立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我管理的理念,首先应该认识到班级不仅仅是学校的班级,也不仅仅是负责管理的教师的班级,更主要的是班级成员自己的班级;其次,要确实从学生发展的角度考虑问题,多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引导。这样才能逐渐使学生认识到他们所在集体的荣辱好坏是同他们自身的发展息息相关的,学生也才能够接受教师指导下自我管理的模式。

3.2班级管理制度的建立

3.2.1教师必须首先针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确立不同的管理指导思想

分阶段的管理模式应该是让学生树立起习惯、责任、协作、个体发展的理念。班级管理的优劣取决于班级成员的习惯和责任意识,取决于班级成员的协作程度和个体发展意识。习惯的养成主要靠制度的约束和思想政治工作,良好习惯的养成必然形成学生的责任意识,协作态度和自我发展的要求。

笔者在长期担任大学生辅导员的工作中总结出不同年级应采取不同的管理指导思想的方法,主要是大学一年级要“跟”,大学二年级要“辅”,大学三年级要“引”,大学四年级要“放”。大一要“跟”是因为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域,不同的阶层,有各自不同的生活习惯,要融合成一个集体,一定要用制度和思想教育让大家逐渐形成新的集体的习惯;大二要“辅”是在班级形成良好的习惯的基础上,教师辅助班委会建立良好的管理模式;大三要“引”指的是,大三学生已经适应了良好的管理模式,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恰当的引导(下转第23页)(上接第18页)学生良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从而巩固学生自我管理的方式;大四要“放”是说,学生已经处于独立走入社会的阶段,有自己的思路和方法,这时教师若管理的过于死板会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同时学生在就业压力面前也需要有大量的时间思考自己未来的出路,因此,大四阶段要适当的放手让学生去做一些自己能够对学生将来的发展有利的事情。

3.2.2班级具体管理制度的建立

在教师确立了不同年级的大学生的管理指导思想的前提下,要逐渐形成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我管理制度还必须建立具体的班级管理制度,当然,每一个班级的学生可能有自己的特点,每一个班级的制度不一定完全一致。在这里,笔者仅就大的框架性的制度的建立作出论述,以便抛砖引玉,使每位老师可以在此框架结构的基础上,做出更加详细、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方案:

(1)助理辅导员制度的建立。学生初入大学,对大学完全是陌生的,这时若有一些师兄师姐能够适时的对他们进行一些正确的引导的话,就可以让他们尽快的适应大学生活。这就是笔者认为应当推行的助理辅导员制度。所谓助理辅导员制度,就是在学生中选择一些高年级的表现优秀的学生,协助辅导员直接参与到新生的日常生活中,由他们在与新生的日常交往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帮助新生,使新生在学校的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对大学生活的正确认识。

(2)建立符合班级特点的班规。每一个班级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笔者认为应当根据不同班级的特点,建立符合班级特点的班规。根据传统的教育方式,教师们往往会忽略不同班级的特点,对于所有的班级适用完全相同的班规。这种一刀切的做法,非常容易抹杀学生的个性,不利于学生个性及能动性的培养。因此,教师们必须注重引导学生在学校管理制度允许范围内,由班级全体同学在自主研究基础上共同制定出符合本班级实际情况的班规,这也是建立教师指导下学生自我管理制度的基础。

(3)建立三级管理体制。要形成和谐的班级管理模式,就必须让每位同学逐步形成对班级负责的观念,那么,建立必要的管理制度就是强化学生责任意识的重要内容。笔者在工作中向学生渗透了一种三级管理体制:第一级是宿舍长管理宿舍成员,宿舍成员对宿舍长负责,因为宿舍是班级管理的最小单元,一个宿舍的和睦与否直接影响着班级整体的管理,强化宿舍长的责任意识是班级和谐管理成功与否的关键;第二级是班委会管理班级事务,班级成员和宿舍长对班委会负责;第三级是教师宏观掌控班级大的发展方向,班委会对教师负责。三级两轨的管理体制对逐渐过渡到学生的自我管理起到了督导与强化作用。

总之,自我管理是在提高被管理者思想水平的基础上,使纪律约束、制度约束等有形管理,逐步变成自我约束的无形管理,把有意的遵规守纪的行为变成一种无意的、自觉的、自然的行为。

学生管理工作不仅是老师约束学生,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自我约束。这种自我约束、自我管理,不仅可以缓解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对立情绪,减少人为内耗,而且可以减轻老师的工作量,提高管理实效,这种自我管理恰恰是“人本”思想在管理中的具体体现与发展。

但是,我们必须要注意在实行自我管理的过程中,要遵循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原则,既要严格要求学生,又要尊重信任学生,把学生看成是有个性、有能动性、有自尊心的人,通过采取思想教育、舆论引导、榜样激励、自我评估、自我锻炼等方式来引导和培养他们,放手让他们组织各种活动,帮助和扶植他们完成各种任务,让他们在组织活动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管理自己和管理别人。长此以往,这样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就会越来越融洽,心理感染作用也会越来越强,最终建立起班级的和谐管理制度,以推动学生管理工作向更高层次发展。

猜你喜欢
民办高校班级管理
班级“无课日”
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分类管理研究
可持续竞争优势理论下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
民办高校教师权益现状调查
民办高校内部审计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班级FACE系列大放送
采用C—NCAP 2006年版管理规则
营销管理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一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