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思想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2009-07-02 09:50
法制与社会 2009年13期
关键词:毕业毕业生心理

徐 琳

摘要本文通过阐述大学生的悲观、失落、道德蜕变等消极心里,深入分析了产生这些心里的原因,提出了要加强大学毕业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构建良好的大学生就业机制等解决方案,以期能对大学生的顺利转型有所裨益。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转型期心理失落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5-301-02

从毕业到社会工作人员的转换的是大学生的重要人生转型时期。此时,大学生脱离了衣食无忧的学校生活,开始承担社会和家庭的责任,同时也开始了将自己所学用于到社会实践中,进入成就自己理想的实质性阶段。此时,各种心里和情绪都会表现出来,重要的是一些消极的和悲观的心里可能影响大学生的发展和进步,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不容忽视的毕业生思想倾向四年的大学生活,使学生学到了专业知识和社会知识,磨练了性格,陶冶了情趣,锻炼了意志,学会了本领。但大学不是真空,是社会的一部分,学校受市场经济和少数不良思潮的冲击,在毕业大学生中存在不容忽视的几种思想倾向:一是理想观念动摇。有的学生对共产主义信念产生怀疑,认为“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钱途,有钱就图”;有的认为读了几年书,理想看不见,也不好去实现。二是人生价值错位,有的学生崇尚他人廉洁奉献,痛恨腐败堕落,而自己却经不起不正之风的影响和经济利益的诱惑,热衷于国家利益部门化、部门利益个人化、个人利益金钱化,一味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三是意志衰退,生活奢侈。贪图享乐,追逐酒色财气,崇尚灯红酒绿,吃不了苦、受不得累,不愿走艰苦创业的路子,期冀过舒适安逸的生活。对于现在倡导的“两个务必”,则认为是“土” 和“苦“;四是精神空虚,不思进取。“八旗子弟“遗风,纨绔子弟陋习,耗祖业、享父荫、吃老本,不讲学习讲玩乐,不讲进取讲关系,不讲正气讲义气等等。

近年来高校扩招所引发的毕业生数量增多、就业压力增大现象逐步加剧,毕业生就业出现不同程度的困难现象。据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公布的一项针对2008 年应届大学毕业生的调查结果表明: 95 %应届毕业生工作一年要跳槽, 60 %的毕业生对现有工资不满意, 表示想跳槽。而对北京96 家用人单位的统计资料也显示, 毕业生毕业后3 年内跳槽率高达70 %。如此频繁的跳槽现象从侧面表明, 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导致大学毕业生产生很强烈的失落感。工作环境和期望值相距甚远、感觉个人能力得不到发挥、现实待遇与预期相差太大, 以致于失落感陡生而迫使他们频换工作。过度的失落感必然会导致产生悲观消极情绪、不满愤恨情绪、焦虑困惑情绪等不良心理问题。

如何指导临近毕业大学生在就业观念、自我认识、心理素质等方面尽快适应从学生到社会成员转型期的要求,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正确的创业观、务实的待遇观, 是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严峻课题。

一、大学毕业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探析

(一) 市场经济影响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确立, 经济一体化和市场全球化进程步伐的加快, 表明我国社会正处于一个急剧变化的社会转型期。急剧变化的社会形态必定对活跃在时代前沿的大学生产生重大的影响。大学生毕业后产生的心理失落问题正是社会转型期大环境的影响在人们心理产生的浮躁、急躁、空虚, 以及追求刺激、追求享乐、追求虚幻等负面思想的一种表现形式。市场经济引入竞争机制, 一方面为大学生施展个人抱负、发挥聪明才能、开展平等竞争提供了机会和平台。另一方面, 日趋激烈的竞争也冲破了大学生平静的心理和自豪感。原以为毕业后就能得到重视, 就能发挥自己的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实现在大学期间形成的美好愿望, 而实际上刚到单位后都是分配到生产最基层去磨练, 都会遇到书本上的知识解决不了生产实际问题的尴尬。如机械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一般都分配到维修车间实习, 每天上班要换上粘满油污的工作服、去打扫车间卫生、擦拭机器油污、拿扳手抡榔头参与维修机器设备。面对从未经历过的超过承受能力的压力, 面对心中设想与现实情景的巨大落差, 很容易就会使其产生消极的心理情绪, 进而导致心理失落的产生。

就我国近几年的现实情况来看, 大学招生规模的飞速扩大, 人口就业高峰的来临, 全球经济形势的影响, 就业竞争的激烈, 无一不对大学生的就业产生不利的影响。就业难度的增大, 工作单位的不理想是诱发大学毕业生产生心理失落的直接原因。

(二) 自身因素作梗

首先, 有些大学生在读书期间思想和意识落后,在他们的意识里, 自己还是“天之娇子”, 大学毕业后还会有“铁饭碗”; 其次, 有些大学生所学知识结构单一, 交流能力差, 没有足够的眼界导致就业范围狭窄;再次, 某些大学生自我评价不客观、极端自负或自满都是造成就业后产生心理不平衡, 出现过度心理失落的原因之一; 最后, 找工作时, 了解单位的信息不准确、不完整、不真实而误入不适合自己的某一单位或某一职位。

(三) 教育体制和家庭教育缺位

传统的应试教育体制是一种行为主义学习模式,它把教师放在主导地位,强调知识传授, 学生只是被动的消化、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满堂灌式的授课方式把学生当灌输知识的对象, 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这种行为主义教育的长期影响下, 学生会逐渐养成一种不爱问、不想问“为什么”、也不知道要问“为什么”的麻木学习习惯。另外, 由于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 学校、家庭、父母等功利思想比较严重。教育中多注重以智育为中心片面强调知识教育、专业教育, 不太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容易造成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一旦离开学校走向社会承受不了就业、竞争、交往、交流、适应新环境等的压力时, 就会产生不良的心理情绪。另一方面, 我国“父以子贵, 母为女荣”的传统思想,让许多父母具有“望子成龙, 望女成凤”的急切心情。因此, 父母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 无形中给孩子增添了巨大的压力。另外, 据统计, 家庭不和、父母离异、亲子关系紧张等等因素, 也极易造成孩子自卑、痛苦、嫉妒、逆反等不良心理反应。

(四) 就业难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的人数急骤增加 而男一方面,随着国家机构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巨量的机关人员需要分流,企业职工下岗。相形之下,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必然相对减少.这一增一减的矛盾,便是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最为突出的问题。

随着市场经跻改革的深入,人才作一种社会资源,应该更多的按市场规律进行自由调配。近年来推行的毕业生自主择业,供需双方双向选择等就业模式正是这种改革的产物。在这种大气候下,毕业生对就业自由的期望也越来越高,甚至更为超前。但另一方面,现在我国人事管理制度中的户籍、编制、各种指标和档案管理等都没有进行根本性的改变.毕业生就业的申请报批手续过于繁杂,有些地区甚至以这样那样的理由为毕业生就业设置了更多的人为障碍,如不准跨地区,不准出省,不准改行等等,造成意识超前、现状滞后的矛盾。

据有关资料显示:当前我国高校学生中女生比例有日益增大的趋势,在一些学校,女生总数已经超过了男生总数。从男女生在校表现看,有一个普遍特点:大学期间,女生学习成绩优于男生,在部分专业尤其如此。我们的调查也论证了这一点:女生中有近85%的人获得过各类奖项,而男生的这一比倒是52.3%。我们还了解到,女生在国家英语四、六级统考和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通过率上也大大优于男生。但在实际就业过程中,男女生的就业境遇恰恰相反,男生择业比女生容易得多。毕业生就业中这种。男女不平等”现象已是人皆共知却又无可奈何的矛盾。

二、大学毕业生产生心理失落的表现

第一,生活没有了目标, 干啥都没有热情。过度的心理失落导致一下子不知所措, 时间一长就会感到生活空虚、无聊、干啥都没精神、没激情、没动力、思想松懈、失去压力、失去奋斗目标。

第二,借助于网络虚幻世界来填补空虚的心灵, 陷入时不能也不想自拔。现代的网络游戏可以把自己塑造成叱咤风云、天下无敌的大人物。网络聊天、网络家庭、网络生活又可以在虚幻中寻找安慰, 甚至依托网络虚幻来实现自己的“理想”。

第三,寻找刺激来安慰失落的心灵。心理失落后, 往往要寻求一些刺激, 如酗酒、抽烟、迷恋于打牌、打麻将、看不健康的录像、甚至打架斗殴来进行宣泄等。

第四,心情急躁、烦躁, 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 不能安心工作而频繁跳槽。

三、预防和消除心理失落的对策

第一,加强对刚毕业离校大学生的调查和调研, 根据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在校高年级大学生的心理指导和社会适应性教育, 以增强学生的心理韧性,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使学生真正了解个人知识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 真正了解健康心理的基本条件。调查表明在校期间接受就业教育, 有较好准备的大学生毕业后适应期较短, 在就业1~2 年后胜任工作的可以达到72 %。

第二,大学生毕业后一般把母校看作娘家人, 心理出现问题遇到困惑时最先想到的往往是向学校或老师求助。作为学校方面来说, 学生是学校培养出的“产品”, 应该关注一下“售后服务”, 必要时可以为他们提供心理咨询和帮助。

第三,开通毕业离校大学生和即将毕业高年级大学生之间直接的沟通和交流渠道。可以定期邀请一些适应性强、工作表现突出的毕业大学生, 甚至邀请一些工作后遇到挫折、困惑、迷茫的毕业大学生回校和在校大学生面对面的交谈, 通过讲他们的亲身经历和近期感受来让在校大学生更快、更直接、更真实地了解个人的发展经历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

第四,对在校大学生来说, 一定要转变学习观念, 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抛弃孤傲自满情绪, 伏下身来,踏踏实实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只有好好把握在校期间的宝贵时间, 练好搏击人生的“武功”才能增大将来的就业机会, 在以后的工作中游刃有余。

第五,加快大学生就业机制问题的解决,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解决了就业问题,解决了生存问题,很多问题都迎刃而解。

第六,预防和消除心理失落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还是当事人自己的心理调整和认知调整。大学生毕业后,首先要摆正自己的心态, 要虚心务实, 诚恳地向同事们学习业务知识。另外, 要调整自己的认知, 面对自己不懂生产实际问题的状况, 要抛弃自傲情绪, 虚心向工人师傅学习。即使对选择的单位不太满意, 也不要急于跳槽, 应该静下心来认真地了解, 实在不适合自己再考虑跳槽。

第七,客观认识自我, 正确把握就业信息。临近毕业大学生在毕业前一定要客观地认识自我。只有正确地认识自己的实际能力和知识水平, 才能确定切合实际的就业目标。另一方面, 要正确把握就业信息。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媒体尽可能详细地了解招聘信息是找到满意工作的前提。学校的就业信息网络也是直接的就业信息来源地。

参考文献:

[1]白文龙.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及对策.中国高教研究.2003(5).

[2]崔景贵.社会转型期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1999(4).

[3]胡岩,徐霖.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疏导.中国成人教育.2002(8).

[4]戴竞梅,王蓓.大学生健康危险因素的分析.中国学校卫生.1995 (4) .

[5]尹发跃.大学生要自觉走入人才市场.公共关系.1999(2).

猜你喜欢
毕业毕业生心理
9岁的高中毕业生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我们今天毕业了
心理感受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毕业季
毕业了,能否学以致用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