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食品,不能当饭吃

2009-07-03 16:17
环球时报 2009-07-03
关键词:北美功能性服用

本报驻加拿大特约记者 陶短房 本报记者 向 莉

蛋白质粉、番茄红素胶囊、替餐营养粉、糖尿病人专用食品……除了药品、添加草药的保健品外,声称成分来自天然食品、具有各种保健作用的功能性食品也多了起来。在北美等地,这种食品还形成一种潮流。然而,在“天然”成分吸引人的同时,人们不禁对其表示怀疑,产品标榜的功能真有效吗?吃番茄红素就比吃西红柿更有利于健康吗?

功能性食品不能含药物成分

通俗地说,所谓功能性食品是不仅能充饥,且具有调节生理活动功能的食品。1987年日本文部省首先使用这一概念,他们还提出功能性食品三要素:由通常使用的原料或成分构成,并以通常的形态与方法摄取;属于日常摄取的食品;应标记有关生理调节功能。照这一标准,那些添加了药品或非食品原料(如中草药和各种添加剂)的“健康食品”,不属于功能性食品范畴。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蔡同一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功能性食品不同于药品,不包含药物成分,其功能都是从食物中提炼出来的,比如,番茄红素是从西红柿中提炼出来的,胡萝卜素则来自胡萝卜。

据了解,功能性食品可分为两大类。一种是日常功能性食品,主要目的是促进身体状况正常的不同人群生长发育或健康保健,辅助调节服用者身体机能。如通常服用的各种维生素丸、蜂胶、鱼油、婴儿调制奶粉等,都可归入这一类。另一种是特种功能性食品,是针对如糖尿病人、肥胖症患者、肿瘤患者等特殊消费群的特殊身体状况而研制,目的是预防复发、促进康复,目前常见的各种抗衰老食品、抗肿瘤食品、防痴呆食品、糖尿病患者专用食品、心血管病患者专用食品等,都属于这一类。蔡同一认为,功能性食品和保健食品区别不是很大,如果说有区别的话,那就是保健食品重在“事先预防”,功能性食品重在“改善人体自身功能衰退的状况”。“功能性食品必须有非常科学的根据,而不是一般的感觉。”蔡同一说,“比如,有的人心脏早搏,吃了保护心脏的功能性食品后,其心脏跳动的次数可能会由7000多次/24小时降到1000多次/24小时,甚至是趋于正常人的几百次/24小时。”不过,中国保健协会秘书长徐华锋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从法律意义上来说,目前没有“功能性食品”这一提法,平常俗称是可以的,但厂家不能在产品包装上这么写。

中老年人是主要消费群

功能性食品在国外发展迅速,美国、加拿大、法国、瑞士、澳大利亚、巴西、印度等国都是功能性食品产业较为发达的国家,而大多数发达国家、东亚和东南亚国家,都是功能性食品的消费大户。蔡同一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美国是功能性食品的主要消费大国,尤其是美国老人。美国老人功能性食品的消费量比普通人高出两倍,功能性食品已经成为美国食品发展的新趋势。日本人也很喜欢功能性食品,主要以海产品和其他水产品为主要原料,消费人群也以中老年人为主。功能性食品在北美较受欢迎,比如功能性饮料,从专业运动队到普通人都用。另外,维生素丸、各种活力钙、大蒜素、蜂胶等也很普遍,基本上每个超市都有出售。家庭医生也会建议服用。功能性食品之所以发展迅速,个中原因甚多。

首先,在一些国家,比如东亚、东南亚国家,素有“药补不如食补”的传统,但煲汤之类传统“食补”手续繁琐,见效缓慢,更不能随时随地服用,不符合现代社会快节奏的需要,功能性食品营养成分高,携带和服用方便,自然容易流行。其次,在一些发达和新兴国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花钱买健康”、“花钱买方便”成为时尚,诸如减肥系、强身系功能性食品和婴儿配方奶粉等“方便性功能食品”便迅速被都市人群广泛接受。此外,欧美一大批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一些“富贵病”在都市中开始流行,对特定功能性食品的需求也应运而生。

不过一些“替餐”食品在北美并不流行。有的替餐食品是含有一些营养成分的糊糊、面面类的东西。北美人吃饭已经很快餐化了,缺乏享受,如果再吃替餐,按他们自己的话说,“不如都挂葡萄糖好了!”当然,在北美,诸如“太空食品”、“野战单兵口粮”之类“替餐”销路还不错,其中不少也可以归入功能性食品类别(如“能量棒”),但这些食品流行的原因,是北美人酷爱户外活动,这些食品方便携带。即便如此,在户外只要有条件,更多的人也宁可埋锅造饭,这不仅因为这些替餐并不好吃,更因为它们实在太贵了,比如一份海军陆战队版C口粮,通常要卖40美元/份,而这些钱足够吃十几份汉堡王套餐了。徐华锋强调,这种所谓的“替餐”食品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它“跟方便面和方便饭一样,都是一种方便食品,只不过配方可能不一样,消费者食用起来更方便罢了,但这种食品偶尔吃吃还可以,不能完全代替饮食,更不能代替正餐”。

争议很多

近来功能性食品在某些领域有降温迹象。美国一名叫朱利安·米伦丁的分析家称,在过去18个月内,80%的新型功能性食品发布以失败告终。一些功能性食品概念过于复杂,难以理解,以及消费者对大量、定期摄入一种陌生元素越来越谨慎,都是出现这种降温的重要原因。

对功能性食品的争论也一直没有平息。一些人认为,功能性食品采用现代提炼技术浓缩所谓“功能成分”,实则破坏了食品中最自然、也是最有益的营养,人类对营养学的认知尚处在很初级的阶段,过分倚赖功能性食品的营养,弄不好反倒搞出营养不良来。还有人指出,一些功能性食品开发商为追求商业利益,夸大产品功效,误导消费者,虽然功能性食品通常没什么毒副作用,但一来可能使消费者迷信功能性食品而耽误治疗,二来功能性食品价格不菲,长期服用更是一笔沉重负担。蔡同一认为,许多功能性食品在市场上推不动,还因为“这些食品看起来更像药品”,形态上不是水剂,就是胶囊或片剂,服用方法也是每天几次、每次多少粒(片),给人感觉跟吃药差不多,再加上味道也不怎么样,所以,正常人根本想不到去吃。▲

猜你喜欢
北美功能性服用
中医外治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
服用二甲双胍 谨防维生素B12 缺乏
Training grizzlies训练灰熊
心理干预对学生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作用分析
你知道这些药物不能和什么一起吃吗?热水都上榜了
亚洲丰系列功能性肥料
帮助红尾鸢回家
北美星鸦知道松子藏在哪儿
治尿道炎
完形填空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