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朱熹理学之“存天理,灭人欲”

2009-07-08 02:44石梦琪
法制与社会 2009年18期
关键词:天理理学人心

石梦琪

摘要我国古代法律思想中长期存在着天理、人欲和人性问题的争论。南宋理学之集大成者朱熹主张“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进而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著名论断,并要求人们“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本文认为过去由于受“左”倾思想的影响,学术界对朱熹的理欲观评价是有失公允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重新做出客现的评价。

关键词存天理灭人欲畸形消费

中图分类号:B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6-387-01

南宋的朱熹将孔子的儒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新儒学的核心内容即“存天理,灭人欲”,也可以说成是“修己立人之道”和“治国理民之道”。他对人性、人心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以人性论作为其新儒学人道思想的基本根据。

一、合道理的是天理

在朱熹看来,所谓“天理”与“人欲”之别在于,“合道理的是天理,循情欲的是人欲”。同时他认为人心和道心都是可以通过学习修养改变的。人若只有私心,一切只从低层次的衣食饱暖出发,仅仅顾及个人的衣食饱暖,不顾他人利益和国家利益,是没有高层次的思想道德修养,就是朱熹所称的“人欲”。他说:“人心者,人欲也”。人若丢失了高尚的心灵,天理便迷失了方向。朱熹强调,天理人欲不容并立,不能同等对待“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人们要进行存善去恶、变恶为善的思想道德修养,成为高尚的人,成为圣人,就必须做“革尽人欲、复尽天理”的功夫,使私心变为公心,人心变为道心,气质之性变为天地之性,使自己的动静思虑、视听言动,真正地体现天理,亦即体现君臣父子、仁义礼智三纲五常的要求。这就是朱熹著名的“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二、有个天理便有个人欲

当然,人作为生物,就必须饮食起居,否则就会死亡,更谈不上什么“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道德修养。因此,只要有人,便会有人欲,朱熹并不否认这一点。他说:“有个天理,便有个人欲”。人是理的产物,因此便有天理与人欲的统一。人欲虽然与天理有一定的结合,但并不都是坏的。“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岂能无”。朱熹承认人生存发展需要的合理性,甚至将它称为“天理”。当他的学生问:“饮食之间,孰为天理,孰为人欲?”他回答说:“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可见,在朱熹的思想中,天理是包括人生存发展的物质精神需要的。朱熹所谓人欲,严格地说就是指一己私欲。如此说来,“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实际上就是“存公理、灭私欲”的意思。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积极的思想。

三、去欲存理、去私存公

但是,朱熹没有把“人欲”与“私欲”区分开来,在逻辑上留下漏洞,容易被人曲解。在朱熹提出这一主张之后,封建统治者把它接了过去,加以曲解,然后用来对付劳动群众,要求人民群众灭尽一切欲望,甘心作他们的奴隶和工具,使它变了质,在历史上产生了不好的影响。但不管怎样,今天我们重新研究朱熹的思想还是会发现,其“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对于我们抵制和遏制现实生活中因私欲膨胀而滋生的不良风气有很大的帮助.

综上所述,朱熹从理出发,以理气论性,由性而论心,由心而论欲,揭示人善恶的根源,并主张通过“存天理、灭人欲”的修养途径,去欲存理,去私存公,使人心回归道心,成为具有高尚思想道德的圣人。这一理论对我们国家发展,无疑是一份宝贵的参考资料

四、“存天理灭人欲”的现实思考

孔子说:“不患贫而患不均”;董仲舒认为“有所积重,则有所空虚”。先人了解了人的性情,知道了乱是怎么产生的,于是就有法律来调节社会的和谐。使富人足以显示自己尊贵而又不至于骄暴,使穷人足够生活而又不至于忧愁,根据这种原则来进行调整,就可以使社会和谐、安定。

进入二十一世纪,人们的生活水平确实提高了,然而,各种各样的诱惑也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人欲也随之泛滥.虽然中国还未进入发达国家的行列,但中国人的消费却完全是超前的,享受型消费品的购置与使用,在世界上是排在前列的。家用电器,在国外,一般还是以普通家用电器为主,特别是电视机,多数家庭还是平板彩电。但是在中国,稍有条件的家庭,都换成液晶的了;再看手机消费,手机的外观、功能在中国更新之快,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而且是新款手机一上市,很快就被消费者所接受,用过时的手机似乎一件很“没面子”的事。汽车消费,是目前一种很时尚的消费,只要我们注意观察,就会发现世界上最好的汽车,在中国的绝大多数城市都有它的身影。新闻媒体不是刊载了山西的煤老板一次购买悍马车20辆吗?虽说消费是个人的事,但面对如此严重的两极分化,国家是否应该用法律调节一下,在保证人基本生存需要的前提下再去鼓励享受性消费。

人欲,真是可怕的恶魔!

在一个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的国度里,浪费是发展最大的敌人。所以,今天我们再度审视理学时,不要一味批判他是如何禁锢人们思想、如何维护正统的,还要看看我们批判的理学对中国的现实意义。畸形消费,严重扭曲了中国的消费结构,也影响了中国的经济结构。更为严重的,这种畸形消费观念,会给中国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大的浪费,使“天理”也很难实现。

“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人欲导致自己的毁灭,天理使人成功。對此人们应有明确的态度。“本立而道生”,本立了,其他事情就容易理解,也容易解决了。

猜你喜欢
天理理学人心
文理学人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征稿简则
中医导引法——八段锦(一) 两手托天理三焦
愿得一人心
天理与国法:灾异谴告话语中的慎刑之道
软糯甜美 俘获人心
Abstracts and Key Words
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
“反腐”过后人心能否维稳?
打动人心的琐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