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曲病的防治

2009-07-13 01:49董玉峰等
现代农业研究 2009年6期
关键词:稻曲病三唑酮花器

董玉峰等

稻曲病又称为黑穗病、绿黑穗病、谷花病、青粉病,俗称丰产病、丰收果,是水稻主要病害。该病能引起粒重下降,并严重污染稻谷,影响米质。

稻曲病多发生于水稻收成好的年份,因此群众认为是丰年征兆,有“丰产果”的俗称。东北地区以辽宁省较重,吉林省次之。黑龙江省过去发病较少,但1987年五常等市县有一定面积水稻发病,该病在水稻生产上应引起重视。

1症状

稻曲病只在穗部单个谷粒上发生,一般每穗上有1至数粒受害,但也有多至数十粒受害的。病菌在颖壳内生长,逐渐形成直径1厘米左右近圆形的“稻曲”。起初“稻曲”很小,以后逐渐增大,包裹整个花器,表面光滑,外被薄膜,并逐渐向两侧膨大,呈稍扁平的球形,大于谷粒数倍;颜色由橙黄转为黄绿,最后呈墨绿色;外壳龟裂。最外面被覆1层墨绿色粉状物,带粘性。

2发病特点

该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原菌为半知菌亚门真菌稻绿核菌(Ustilaginoideaoryzae)。病原菌在土中及种子上越冬,在气温24~32℃时发育良好,26~28℃时为最适温,低于12℃或高于35℃寸病菌生长速度明显减缓和被抑制。7-8月份病菌随气流传播散落于稻株叶片上,主要在水稻破口侵入花器及幼颖,造成稻粒发病。病穗在水稻齐穗后4~5天可始见,8-10天后为发病高峰、高峰期病穗数占总病穗75%以上,全部病穗在齐穗后15天出现,病穗发生持续10天左右。

3侵染循环

病菌以菌核落在土中及厚担孢子附在种子上越冬。第二年,菌核萌发后产生的子囊孢子是病害最初的侵染源。子囊孢子和由厚垣孢子萌发产生的分生孢子都可借气流传播,侵害花器及幼颖。在开花极早期侵入时,只破坏子房,而花柱、柱头及花粉片仍完好,并最后包埋于孢子座中。晚期是在子粒成熟时侵入,孢子聚集在颖壳上,吸湿膨大,迫使内外颖分开,深入胚乳,生长大大加速,最后整个子粒为病菌包裹和取代。

4发病因素

目前栽培品种中尚未发现有免疫品种,但不同品种之间发病程度仍有明显差异。水稻抽穗期间多雨、高湿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病菌侵染。植株在高肥条件下也易感病。

5防治方法

5.1种子处理:播前晒种1~2天,再用清水浸泡24小时,后用500倍强氯精消毒液浸种12小时;浸种催芽前用硫酸铜200倍液或福尔马林50倍液或3%~5%生石灰水浸种。3~5小时,药液要盖种、静置,也可用50%多菌灵500倍液浸种24小时,或用种子重量0.2%的三唑酮拌种。

5.2农业防治

首先,要选用发病较轻品种,淘汰易感病品种。在田间管理上应合理施肥,切勿偏施迟施氮肥。具体措施为:

发病稻田水稻收割后要深翻、晒田;建立无病留种田,选用不带病种子,播种前消除谷物及田间的病原物;施足基肥,增施农家肥,少施氮肥,配施磷、钾肥,慎用穗肥;适时晒田,齐穗后干湿交替,收割前7天断水;及时摘除病粒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

5.3药剂防治:近年根据各地的药剂试验结果,在水稻孕穗末期以及齐穗期,分别用5096的福美双可湿性粉剂200倍液,或5%井岗霉素水剂500倍液喷施1次,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大田防治一般在破口抽穗2帆时开始施药。每667平方米可选用1:1:500的石灰倍式波尔多液或晶体硫酸铜50克,14%络氨铜100克,6%多菌酮粉剂1.5--2千克,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75-100克,40%百菌灵可湿性粉剂100克,12.5%烯唑醇(又称速保利、特普唑、敌力康、力克菌、病除净、杀黑星、特效灵、烯唑醇、特普灵)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20%稻乐可湿性粉剂100克,40%禾枯灵或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75克,40%禾枯宁80--100克和20%瘟曲克星(又称20%三苯基乙酸锡)可湿性粉剂150克。另外15.5%保穗宁可湿性粉剂、40%禾枯灵可湿性粉剂、40%纹霉星可湿性粉剂对防治稻曲病也有良好效果。首先,要选用发病较轻品种,淘汰易感病品种。在田间管理上应合理施肥,切忌偏施、迟施氮肥。其次,应适时地进行化学药剂防治。近年根据各地的药剂试验结果,在水稻孕穗末期以及齐穗期,分别用50%的福美双可湿性粉剂200倍液,或5%井岗霉素水剂500倍液喷施1次,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猜你喜欢
稻曲病三唑酮花器
农产品加工副产物对水体三唑酮的去除作用
三唑酮降解菌SM3的降解特性及其应用研究
穿花系列竹编花器
利用室内微宇宙系统研究三唑酮对淡水浮游动物群落的影响
置胆插花馨 尊觚花器与簪花内胆
蘅皋掇菁藻 毡室伴清嘉 宋代占景盘与管瓶花器再议
瓶花佳趣 古代花器与花事
籼粳杂交水稻稻曲病防治药剂试验
三唑酮对斑马鱼和稀有鮈鲫不同生长阶段的急性毒性比较
2011年怀集县水稻稻曲病重发生的原因及防控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