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薛宝钗的形象分析

2009-07-14 03:11何莉丽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9年12期
关键词:薛宝钗宝钗黛玉

著名学者吴组缃教授生前说过:“《红楼梦》的思想艺术成就被人们认识到的只是冰山一角,藏在水下的更多。”他要系统地批注全书,把藏在“水下”的部分揭示出来。可惜吴批《红楼梦》没有完成,他就去世了。吴先生的这一见解是很深刻的,无论是对研究《红楼梦》的人还是对一般的读者都大有裨益。

曹雪芹用一生心血写就的《红楼梦》成就了伟大,感动了世人。他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淡淡地写出了他心中的美,写出了美的毁灭,留给世人的是深深的悲叹和无尽的思索。在《红楼梦》塑造的众多个性分明、形象丰满的人物中,薛宝钗无疑是其中最难定性的一个。从《红楼梦》开始流传之日起,关于她的争议就一天也没停止过,历代所引邹弢与其友许伯谦因争论激烈而“几挥老拳”的故事,就是一典型事例。说明这一形象的复杂性、丰富性。在薛宝钗这个形象中,寄托着作者复杂的感情:既赞美这位美丽少女的聪明才智,同情她不幸的悲剧命运;又痛惜她奴隶般地信奉封建礼教,批判她“随分从时”的处世哲学。宝钗的一生就是一个品格端庄、容貌美丽、才华出众、学识渊博的青春少女,被封建礼教所毒害以至毁灭的过程。这一形象并不比宝玉、黛玉的形象差,只不过宝黛的毁灭是叛逆者的悲剧,而薛宝钗的毁灭是殉道者的悲剧。所以你无法像对有些小说人物那样,简单地把她划进“好人”或“坏人”的圈子里。

看完《红楼梦》,多数人对宝玉与黛玉、宝玉与宝钗的悲惨情变所持的态度是对黛玉同情的多,对宝钗批判的多。“扬黛抑钗”者大有人在,但是这些评价是不公正的。一些文章里对宝钗大加鞭挞,随心所欲地把一些罪名加到她的头上。这样做也是不公平的。对于她二人我们应该公正的去评价。作品第一回有这样一段话:“至若佳人才子等,则又千部共出一套。……故假拟出男女二人名姓,又必旁出一小人其间拨乱,亦如剧中之小丑然。故逐一看,悉皆自相矛盾,大不近情理之话。”从这段话其实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作者创作宝钗这个角色的意图:薛宝钗决不等同于清代以前小说中常有的给主角添乱的小丑,也决不是以一种挑战者的身份来和林黛玉争夺那份在前世就以成就的“木石之盟”的。她的存在其实蕴含了作者一种现实的人生态度。如果说林黛玉是一种“理想美”,那么薛宝钗就是一种“现实美”。现在我就来谈一下对薛宝钗这个人物的一点拙见。

典型的封建淑女

薛宝钗堪称封建淑女的典型,她谨守封建妇德,体现着封建时代贵族女子的风范。她冰雪聪明善解人意;行为豁达宽以待人;沉着冷静遇事清醒;不轻视别人,而自身又永保尊严。一句“珍重芳姿昼掩门”写尽了这位豪门闺秀的蓄雅和自重。她的美是一种雍容娴雅之美,倘以儒家的审美标准看来,恰是代表了一种温柔敦厚的人格理想,“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弘毅宽厚,清平和允”。倘若不是集贤良淑德于一身,在荣国府这样一个人事复杂、矛盾交错的大家庭里,宝钗是不会深得恩宠,获得上上下下广泛的喜爱与赞誉的。

宝钗冰雪聪明善解人意,在与周围姊妹的相处中体现出一种长者般的风度。她善良真诚、细致体贴,她能在绮罗锦绣丛中,在一片欢声笑语背后,看出湘云和岫烟的艰辛,私下里劝袭人不要让湘云帮着做活计,帮岫烟拿回所当衣物;她也能在酒令中察觉黛玉“良辰美景奈何天”“纱窗也没有红娘报”的失语,她旨在保护黛玉,使其免受谤议的从旁点拨,让黛玉深为感激,那一番女子“识礼守分”“得重于才”的说教,更是让黛玉心下叹服。

行为豁达、宽以待人是名门淑媛必须具备的美德,被宝钗诠释得淋漓尽致。黛玉曾心怀敌意,屡次拿尖酸刻薄的话针对宝钗,宝钗总是装没听见,不与计较。面对恶嫂金桂寻衅滋事,宝钗随其母前往劝解,虽说是丝丝入情、句句在理,可她的一腔善意反倒遭来金桂的羞辱讥讽,虽是羞愤难当,却因心痛其母而忍气吞声、宽容大度、大事化小,这般气度,也只有大家闺秀才能如此。

宝钗遇事沉着冷静,头脑清醒,考虑事情合理且周全。呆霸王薛蟠调情遭苦打之后,薛姨妈又是心疼又是发恨,情急之下欲告诉王夫人遣人寻拿柳湘莲。沉着冷静、通情达理的宝钗忙旁敲其母,语之其弊,一场将会给薛家造成“仗势欺人”之恶名的风波就这样被宝钗化解在只言片语之间了。

从以上的这些方面我们不难看出薛宝钗确实不愧是一个理想、完美的封建淑女形象。但就是这样一位封建社会里的“完人”最终还是无奈的被无情的封建社会所扼杀,成了封建社会婚姻的牺牲品,其悲剧意蕴是值得人们去思考的。

世俗的社会人格

如果说黛玉从雅,是理想之子,那么宝钗就是从俗,是现实之子。黛玉纵容感情,沉酣于意境,抒放感情,而宝钗则秉持封建妇女的理智,把握现实,适应社会法则。

“蓄而不张”是宝钗的性格特征之一,也是她惯有的行事作风。这个含蓄的女子,最初的一瞥不过是“脸若银盆,眼若水杏,唇不点而丹,眉不画而翠”“头上挽着黑漆油光的髻儿,蜜合色的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线的坎肩儿,葱黄绫子棉裙,一色儿半新不旧的”……如此寥寥几笔,与黛玉熙凤等容貌着装的描绘相比,近乎白描。她虽有沉鱼落雁之姿,却质朴素淡;虽有“珍珠如土金如铁的家世”,却“看去不见奢华”;她“安分随时”“罕言寡语”,只做一位乖巧典雅的淑媛。正所谓“大智若愚”“大有若无”。她有着妙龄少女罕有的敏锐、深刻的洞察力和“识时务”,选择了“藏”与“蓄”的处世方式。她不虚夸不张扬,沉静矜持、含蓄典雅,可谓“淑媛”之至境。

封建社会要求女性要恪守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对贵族闺秀的要求尤甚。世俗的社会有着世俗的生存法则,不依而行之,难免积毁销骨、万劫不复。顺从乖巧的宝钗全盘接受了社会的规范,努力的去“合时”“从时”。她选择去适应社会,巧妙的避开了直接的对抗。和宝黛的执着、不同流俗相比,她似乎缺乏了些令人敬佩的抗争的勇气,但我们也不得不为她现实且理智的抉择而首肯。毕竟一个人只能去适应社会,而无法要求社会去迁就他,倘是与时代的主流意识相对立,纵使他是站在时代的潮头,纵使他身上闪烁着进步思想的光辉,依然难以摆脱为世俗价值所拒斥的命运。

封建社会将女子的最高地位设置为“显贵之妇”“淑仪之典”。然而得失是相附相依的,要成为淑仪之典势必有其代价。宝钗要适者生存,便无奈的以泯灭童心天性,丧弃自然真情为代价,做着高雅却乏味的淑女。为了适应这个社会,她将自己磨成了一块鹅卵石,这种毁心弃性、丧失自我,是其性格的陋处,也是其人格的悲哀。让人不得不为之惋惜和慨叹。

在世俗的社会礼教长期熏陶下,宝钗能做的只有隐忍、含蓄,她只能放弃自己的个性和追求,牺牲个人而去维护整个大家族的浮华盛世,也正是如此,在面对悲剧时,她能选择的也只有接受而不是反抗。

社会造就了薛宝钗的同时也毁了薛宝钗,这也是薛宝钗既可悲又无奈的地方。

苦涩的悲剧婚姻

对《红楼梦》中宝黛钗的爱情悲剧大多数人所持的态度是对黛玉同情的多,对宝钗持批判的多。其实这是不公正的。

从追求幸福的角度看,黛玉、宝钗都没有错,她们的权利应是相等的,她们都爱宝玉,她们也有权爱宝玉。她们的爱都不存在道德问题。黛玉和宝钗之争是平等的,也是光明的。所以我们扬谁抑谁都是存有偏见的。黛玉值得同情,一是因为黛玉比宝钗先见了宝玉,而且朝夕相处的日子比宝钗多了那么一些,二是黛玉母亲死得早,父亲无法照顾她,早早地让她寄居在外婆家,既是外婆家,就有点是“外人感觉”,是属于“弱者”,孤苦伶仃的,弱者总是比强者更能获得人同情的。其实宝钗又有什么呢?父亲早逝,失去父爱后,哥哥又不长进,她便不以书字为事,“只留心针黹家计等事,好为母亲分忧解劳。”进了贾府,居在梨香院,她尽自己所能,取得大家的信任与喜爱,特别是对老太太的工作,她做得滴水不漏,深得老太太的欢心,以致老太太拿她和林妹妹比较,也觉出林妹妹确实逊了她一大截。黛玉多病,心性又狭隘,试想真的与宝玉结合了,宝玉也幸福不到哪里去。

在这场爱情的悲剧中,黛玉是弱者,得不到想得到而最后没有得到,值得同情。宝钗是强者,可以得到却得不到,更值得同情。我想人的感情都很脆弱,目光又很现实,一有风吹草动,弱者最先进入视力,而同情的橄榄枝常常不问青红皂白就投向弱者,而强者值得同情时,橄榄枝却枯萎了。人性的悲哀莫过于是。

在封建社会下,虽然宝黛二人在极力的反抗着,但是宝黛的爱情、命运悲剧在所难免;而同样也是悲剧结局的薛宝钗,她的悲剧则是封建礼教在末世的悲剧。因为宝钗与宝玉的婚姻悲剧在于他二人“结婚是一种政治行为,是一种借新的联姻来扩大自己势力的机会;起决定作用的是家族的利益,而不是个人的意愿”,在这个大的前提下,二者的婚姻悲剧也就不可避免了。所以,宝钗是这场婚姻的牺牲品,更是整个封建社会的牺牲品。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结局是一样的,同是悲剧,同是受害者,但是前者懂得用反抗来争取自己的幸福,而后者因为囿于封建社会的教条束缚从不知反抗的存在,那么,谁才是最终的牺牲品呢?

何莉丽,女,甘肃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讲师。

猜你喜欢
薛宝钗宝钗黛玉
一代倾城逐浪花
浅析《红楼梦》薛宝钗的形象与读者误解
品潇湘妃子
薛室钗:用一生为原生家庭还债
《红楼梦》薛宝钗人物形象分析
续红楼梦 第八回 梦相逢钗黛两无嫌 叙幽情鹃莺各为主(4)
冷香丸
偷来梨蕊三分白
钗在奁中待时飞
Dream of Red Mansions in English Abridg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