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辞“贤”与谦辞“愚”简论

2009-07-14 03:11伍先康
文学教育 2009年11期
关键词:中华书局诸葛亮

我国素称文明礼仪之邦。其在语言现象上表现为有较多的所谓敬辞和谦辞。《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说:“敬辞:含恭敬口吻的用语。”“谦辞:含谦虚口吻的言辞。”“贤”与“愚”就是敬辞与谦辞中常用的两个。惟其常用,而易于忽略,因此在对它们的理解及运用上存在一些问题,有讨论的必要。

先看“贤”字。“贤”本是一个形容词,表示品德高尚的、有才能的。后引申指品德高尚的人、有才能的人,成为名词。再引申成为称呼对方的一个敬辞。这样一个常用的敬辞,高中《语文》第五册的《古代文化常识简介》的“敬辞类”中没有介绍它,这应该是一个缺憾。或许就是认为它常用而简单,没有介绍、讨论的必要。其实并非如此。国内著名学者吴小如先生对此词的理解就不够准确。他在国内颇有影响的刊物《文史知识》2001年第2期著文说:“还有一个‘贤字,这是个上对下、长对少、尊对卑的敬称。”(《披“书”三叹》)这个说法是值得商榷的。

《词源》:“贤,对人的敬称。”《汉语大字典》:“贤,旧时对人的敬称。”《汉语大词典》:“贤,对人的敬辞,冠于某些称谓之前。”《现代汉语规范字典》:“贤,敬称,多用于年岁比自己小的平辈或晚辈。”我们看到,前三部工具书都把“贤”作为一般的敬辞看待,不区分年长对年幼使用,还是年幼对年长使用;也不区分位尊对位卑使用,还是位卑对位尊使用。后一部工具书指出了“贤”作为敬辞使用时的特殊性,“用于年岁比自己小的平辈或晚辈”,但它用语是很审慎的,明确指出是“多用于”,而不是“只用于”,也就是说“贤”仍可作为一般的敬辞来使用。颜之推的《颜氏家训·风操篇》也曾说过:“凡与人言,称彼祖父母、世父母、父母及长姑,皆加‘尊字,自叔父母以下,则加‘贤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出版)他明确指出了“尊”与“贤”都是敬辞,“凡与人言”皆可用之。并非在“上对下、长对少、尊对卑”时才可以使用。

下面我们再从语言实践中“贤”字的运用情况进行考察。

例1.《史记·刺客列传》:“妾其奈何畏殁身之诛,终灭贤弟之名。”(中华书局1982年版)此句的语境是,聂政刺杀韩相侠累后自毁面目,被韩国暴尸示众,聂政的姐姐要前往认尸,众人劝阻她前往,她的回答。她此去就是要为弟弟扬名。称弟弟为“贤弟”,虽然是“长对少”,但此处只有崇敬之意。

例2.陆云《答兄平原诗》中称赞自己的兄长陆机说:“惟我贤昆,天姿秀生。”(《陆云集》中华书局1988年版)这是一个很明显的地位低的对地位高的、年少的对年长的情况下使用“贤”这个敬辞的例证。

例3.王维《和陈监四郎秋雨中思从弟据》:“平原思令弟,康乐谢贤昆。”(《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这是平辈间的诗歌唱和,诗人把对方比作古代著名诗人陆机、谢灵运,而称他的从弟为贤昆,体现诗人对对方以及对方从弟的尊敬。

例4.冯梦龙《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难逢夫》:“公子屏去从人,与刘推官吐胆倾心,备述少年设誓之意,‘今日烦贤府密地差人送至北京王银匠处暂居。足感,足感!”(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说话的公子是微服出访的官员,“贤府”是对刘推官的尊称,因刘推官救出了自己年轻时代的情人,所以虽然自己地位高,但语气中没有一点高高在上,所有的只是尊敬。

例5.李开先《贺双溪杨公孺人时氏同封偕寿序》:“贤内时氏,封为孺人。”(《李开先全集》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版)“贤内”对别人妻子的敬称。标题中称对方为“杨公”,可知其地位不会低于作者,年龄不会小于作者。

例6.谈迁《囯榷·崇祯十七年》:“其有不忘明室,辅立贤藩,戮力同心,共保江左者。”(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贤藩”是对分封各地的诸侯王的敬称。即是“辅立”,“贤藩”的地位自然是高的了。作者这里是一般性的叙事,语气中显现出对明王朝的忠臣的敬意。

由以上各例可以看出,“县”这个敬称在历代的运用中,基本上就是表达一种敬意,使用者的身份没有严格区分,有年长的、位尊的,也有平辈的,甚至还有低于对方的。

用“贤”字组成的敬辞,在使用时有时候并不含敬意。如:

例7.《西游记》第四十一回:“行者近前笑道:‘我贤侄,莫弄虚头。”(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这是孙悟空调笑红孩儿的说法,并不含敬意。

例8.冯梦龙《古今小说·蒋兴哥重会珍珠衫》:“贤婿,我女儿是清清白白嫁到你家的,如今有何过失,你便把她休了?须还我个明白。”(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这是蒋兴哥的岳父王公因蒋兴哥休了他女儿上门问罪时说的,此时自无敬意。

不过这种用法较少,且多是临时性的修辞手段。不能因此就断定“贤”这个敬辞“是个上对下、长对少、尊对卑的敬称”,看似尊敬,“实含有居高临下之意”。

再看“愚”字。高中《语文》第五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出版,2001年湖北第6次印刷。)第四单元的《单元知识和训练二·古代文化常识简介》中,在“谦称类”词语介绍时,讲到了谦辞“愚”,说它是一个“一般人对人自称”的谦辞。这本是一个很小的知识点,应该也是一个很容易把握的知识点。可是吴小如先生在《文史知识》2001年第二期上著文说:“‘愚字是不能轻易用的。它虽属谦辞,却是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老年人对年轻人才能使用的专门礼貌用语,看似自谦,实有居高临下之意。”(《披“书”三叹》)无独有偶。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也有类似的观点。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中说:有个学生给他写信,“自称愚生某某”,是很“滑稽的”,不懂礼貌的,“这个‘愚本来是平辈稍长或长辈自称的谦词。”(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这一来,问题就来了,“愚”到底是“一般人对人自称”的谦词,还是“看似自谦,实有居高临下之意”的特殊的礼貌用语?为了知识点的准确性,有必要对这个词的用法作一点辨析。

我们还是先来看一看常用的工具书对“愚”字的解释。“愚”的本义是愚笨、愚昧。《说文解字说:“愚,戆也。”后来用来形容自己的意见、主张,表示自己的谦虚,发展成为谦词。《辞海》说:“愚:自谦之词。”《现代汉语规范字典》:“愚:形容词……谦词,用于跟自己有关的。”(语文出版社1998年版)《汉语大字典》:“愚:谦词。a、自称;b、谦称己见;c、称与自身有关的事物时冠以‘愚字。”以上所举,清楚表明“愚”就是一个“一般人对人自称的”谦词,并没有什么“看似自谦,实有居高临下之意”,并不是一个“平辈稍长或长辈自称的谦词。据向熹的《诗经词典》(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杨伯峻的《春秋左传词典》(中华书局1985年版)、杨伯峻的《论语译注》所附带的《论语词典》(中华书局1958年版)可知,西周到战国初期这一阶段,“愚”的谦辞用法尚未出现,到战国中后期开始出现了“愚”的谦词用法。

下面我们再看语言实际运用的情况。

例1.我们先看高中《语文》第一册《赤壁之战》中的一个例子。孙权接到曹操恐吓性的书信,声称要以八十万大军会猎东吴。孙权召集文武官员商议对策。“权以(书)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长史张昭等曰:‘曹公豺虎也,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今日拒之,事更不顺。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曹操者,长江也;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操悉以浮江,兼有步兵,水陆俱下,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愚谓大计不如迎之。”这是孙权的部下在与他说话。称自己为“愚”,完全是一种谦卑的语气,哪里有一丝一毫的“看似自谦,实有居高临下之意”呢?如果把它理解为“看似自谦,实有居高临下之意”,倒是与上下文不合了,与人物的身份个性不合了。

例2.《战国策·秦策五》:“臣效愚计,大王无用,是以臣无以事大王,愿自请而去。”(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这句话是司马空对赵王说的。“愚计”是司马空对自己所献的计策的谦虚的说法,而赵王的地位显然是高于司马空的。这哪里有“居高临下之意”?哪里又是一个“上级对下级”的特殊谦词呢?

例3.司马迁在《史记·蒙恬传》中写道:“以臣愚意,不若诛之。”(中华书局1959年版)这是赵高在向秦二世建议杀掉蒙恬时,对自己的主意的谦称。两人的身份及句中的“臣”字都表明这是在下对上、臣对君的场合下使用这个谦词的。

例4.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道:“……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诸葛亮集》中华书局1960年版)这是诸葛亮给后主刘禅的奏章中的句子。他同样用“愚”来谦称自己。吴小如先生在《披“书”三叹》中对诸葛亮用“愚”字有一段解释说:“第一,诸葛亮对刘禅,虽为臣下,却是刘备的托孤之臣,刘后主对诸葛亮本来就敬他几分,何况诸葛亮比刘禅年长。第二,这种礼节性语言,愈到明清以后讲究愈多。”(《文史知识》2001年第二期)这一解释明显牵强。后主敬诸葛亮,就该后主在言语中去表现敬意,使用谦词,与诸葛亮在文章中使用谦词有何干系?再就是,诸葛亮能因为后主敬他,自己是托孤之臣,就可以在言谈之中,甚至奏章中表现出对后主的“居高临下之意”吗?那样的话,诸葛亮与奸雄曹操还有什么区别呢?诸葛亮对后主的忠诚是众所周知的,在《出师表》中就有充分的表现。难道这样一个忠臣,会在自己的奏章里表现出倚老卖老“居高临下”的傲气吗?至于第二种解释,我们后面举的明清时的例证就足以说明它是不能成立的,此处就不辨析了。

例5.李密在《陈情表》中写道:“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这是李密投降晋朝后,在晋武帝征召他进京做官时给晋武帝的奏章,表明自己因要照顾祖母不能赴京任职的困窘,希望朝廷允许他先为祖母尽孝,然后为朝廷尽忠。这里也是用“愚”来谦称自己。李密与晋武帝的关系,说不上有托孤、年长,用“愚”谦称自己却是一样的,而且丝毫也看不出“看似自谦,实有居高临下之意。”

例6.刘禹锡在《为杜相公让同平章事表》中说:“伏乞赐寝前命,俯亮愚衷,微臣遂知止之宜,圣朝无不称之服。”(《全唐文》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这是在向皇上辞让宰相官职时的谦让之词。

例7.曾巩《上欧阳学士第一书》:“伏惟不以己长退人,察愚言而矜怜之。”(《曾巩集》中华书局1984年版)这是学生给先生的书信,从标题中的“上”字,以及行文中的“伏惟”等词都可以看出曾巩对欧阳修的诚敬之心。

例8.顾炎武《与友人论学书》:“愚所谓圣人之道者如之何?曰‘博学于文……虽然非愚之所敢言也,且以区区之见,私诸同志而求起予。”(《顾亭林诗文集》中华书局1959年版)这是朋友间的书信,谦虚的语气出自至诚。

例9.《西游记》第三十四回写道:“那大圣(此时变作魔王的母亲)坐在中间,问道:‘我儿,请我来有何事干?魔头道:‘母亲啊,连日儿等少礼,不曾孝顺得。今日愚兄弟拿得东土唐僧,不敢擅吃,请母亲来献生,好蒸与母亲吃了延寿。”这是孩儿对母亲所言,出自孝心,哪里有“居高临下之意”呢?

以上各例,有的是在下对上的场合使用“愚”字,有的是平辈之间使用“愚”字,有的是在上对下的场合使用“愚”字,场合虽然不同,但它们都是表示谦虚的有时候甚至是谦卑的,唯独没有“似谦而实居高临下之意”。

“愚”被某些人视作一个上对下、长对幼、尊对卑的谦词的原因何在呢?应是“愚”这个广泛的被人们所使用的表自谦的词,也常被一些年长者、为尊者所使用,因为使用的年长、位尊,所以无形中就让人们误以为“愚”这个一般谦词是一个供年长者、为尊者使用的特殊谦词,带上了“似谦而实居高临下”的色彩。请看以下几例。

例10.史可法《与三弟可程书》说:“愚兄督兵抵东省,于十九日得吾弟去腊十八日背寄书,知阖家安妥,甚慰。”(《史忠正公集》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例11.郑燮《范县署中寄弟墨第四书》说:“愚兄平生最重农夫。”(《郑板桥文集》巴蜀书社1997年版)

例12.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五回:“我(马二先生)是百无一能,年纪又大了,贤弟你少年英敏,可细听愚兄之言,图个日后宦途相见。”(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

这几例都是年长者使用“愚兄”这个谦称。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似谦而实有居高临下之意”。但是,仔细玩索文意,仍难发现其中具有“居高临下之意”。不过,由于有众多的年长者、为尊者使用这个谦词,就难免有人带上“居高临下”的感情色彩,久而久之,或许就产生了“愚”是个在特殊的场合——上对下、尊对卑、长对幼使用的,有特定的感情色彩——“似谦而实居高临下”的谦词的看法。就像“寡人”这个词,它本是个谦词,但它特定为君王所用,在历代帝王的口中频频道出时,我们就感觉不到丝毫谦谦之意,所感受到的只有自尊自傲。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工具书的阐释看,还是从具体的语言实践看,“贤”是一个任何身份的人都可以使用的敬词,“愚”则是一个任何身份的人都可以使用的谦词。

伍先康,襄樊学院文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中华书局诸葛亮
民国初期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报刊的知识传播与知识青年的阅读
诸葛亮喂鸡求学
民国初期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报刊的知识传播与知识青年的阅读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s Function in Daily Life
诸葛亮没看过的书
潜心磨砺 精益求精
陆费逵的出版生活史述论
诸葛亮隆中决策
浅谈中华书局企业文化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不划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