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后奥运时代学校课余运动训练体系的重建

2009-07-14 04:02王杰尘
体育教学 2009年11期
关键词:运动队课余竞技

王杰尘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队以金牌数绝对的优势领先于世界,成绩的取得令国人无比欢欣鼓舞。然而,在骄人的成绩面前,我们更需要冷静的思考。在多届奥运会上,一些国外的体育强国显示出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这些国家代表团成员中大学生占很大的比例(一般会有三四成),而2008年中国代表团大学生运动员的比例不到3%。

奥运会大学生运动员所占比例的多少是一个国家学校课余运动训练开展情况的缩影。2008年奥运前,我们学校课余运动训练并没有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发挥应有的作用,小学、中学、大学的课余运动训练整体处于缺失状态。因此,在后奥运时代,改革原有的奥运后备人才培养方式,建立依托各级学校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一体化培养体系,是符合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

一、营造学校课余运动训练的内外环境

学校课余运动训练在学校办学评估中的比重,将决定一所学校这项工作开展的重视程度。唯有摆正学校课余运动训练在学校评估体系中的地位,做到既重结果又重过程,摒弃一切弄虚作假的行为,才能促进学校课余运动训练的有效开展。教育主管部门在制定学校办学质量评估制度时,对学校体育当中课余运动训练的开展及成绩的取得要有制度化保证,同时,要有量化的学校办学质量相关评价指标,逐渐提升奥运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在各级学校领导心目中的地位,提高所有教育者对这项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建立学校课余运动训练的新秩序主要从三方面入手:第一,形成强有力的组织机构,确保运动训练各项工作监督措施到位。第二,尽学校条件之可能,改善学校场地器材条件,为学校相关运动项目的开展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在训练时间保障上,建立适合于运动队特点的作息时间,保证运动员在完成文化学业的前提条件下有较充分的训练时间。第三,要利用学校的宣传阵地,对学校运动队及其教练员加以宣传,鼓励运动队成员在课余运动训练方面取得优异的成绩。在校园内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积极关注和期待学校运动队成长的良好环境氛围,使学校运动队的师生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运动训练中去。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重建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一体化的“教体结合”训练模式

所谓“教体结合”模式,就是建立以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普通高校为平台,在不耽误学生其它受教育权利的前提下,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一种模式。教体结合,“体”是目标,“教”是根本,“体”归属于“教”,“体”是教育工作不可或缺的组成内容。

“教体结合”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要求,既考虑竞技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也考虑了青少年个人及家庭的需求,力图改变过去学生因运动训练而忽视文化学习的弊端,这样可以让学生放心、家长放心,为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切实落实“教体结合”的竞技人才培养方略,这是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教育领域的体现。

建立“教体结合”模式,将培养过程分成四个阶段,即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阶段。小学阶段主要任务是选材(也可以根据项目选材的需要,可以将选材时间提前到幼儿园)、确定项目、从事基础训练;初中、高中阶段作为专项提高阶段;大学阶段(4至10年)是最佳竞技及竞技能力保持阶段。选材完成后针对学生具体情况,确立总的训练目标,并将总目标分解到各个阶段,保证训练阶段目标的实现。科学制定多年、年度、学期、月、周、课时训练目标及相应的训练计划,实施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阶段性目标的实现,做到训练工作的踏实有效,追求运动成绩,更要注重训练过程,坚决摒弃只要运动成绩,进行掠夺式开发的短视行为,保证学生健康发展。

三、充分发挥重点学校的引领作用

毋庸置疑,重建学校课余运动训练的一体化模式,我们必须针对奥运项目,尽可能多地在各个训练阶段开齐所有的运动项目。然而,客观条件是有限制的,我们不可能把每所学校都建成运动训练基地,也不具备这个能力。对一个区域而言,最好的做法是充分发挥重点学校的骨干引领作用。依托重点学校,对低一级学校的体育特长生给予特招政策,对于有发展潜力的学生给予更多的优待,让他们在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体育上也有好的发展,实现文化、体育成绩的双丰收,最终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这样,成为重点学校体育特长生对一些学生、家长将会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在训练项目的确定上应该有所侧重。客观条件的限制主要表现在地域特点、师资力量、传统运动项目背景上等,每个地域应根据自身的条件科学合理选择开展运动训练的项目数和项目内容。每一个区域内高一级学校对相应区域低一级学校的训练工作担负业务指导责任,各级学校训练内容体系保持相对一致,以保证不同阶段学校运动训练的连续性。

四、提高体育教师的运动训练水平

作为学校运动训练的实施者,体育教师的运动训练技术水平将直接影响到运动训练的成效。因此,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体育教师队伍是运动训练工作的重要环节。

高水平体育教师队伍的形成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帮助从事奥运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重点学校引进一批高水平的教练员队伍,这样不仅可以解决重点学校的训练师资问题,还可以发挥他们对周围学校的辐射引领作用。第二,加强现有教师的培训提高工作,学习最先进的训练理论的同时,邀请专家教授和著名教练员对体育教师进行培训,指导训练工作,为学校课余训练保驾护航,提高训练成效;通过相关部门牵线搭桥,利用专业运动队、训练机构或高校的先进训练仪器设备,推动基层训练和检测方法更新,提高课余训练效果。第三,建立学校课余训练组织,发挥众人的智慧。避免教练员一个人指导一支队伍的格局,形成主教练负责制下的教练组实施训练工作。

五、建立有效的激励评价机制

有效的激励评价机制对训练工作效果至关重要。激励评价需从学生运动员和参与训练工作的体育教师入手。

从学生的评价激励而言,为促进学生在各训练阶段目标的实现,需建立有效的优秀运动员的升学制度保障。过去体育优秀生往往是到对口的体育院校就读,毕业后就业面相对狭窄,就业压力大,家长和学生已不仅仅满足于能进入大学,踏入重点大学之门才是他们最理想的选择。为了能激发学生参与体育的热情,我们可以与重点大学共建,设立体育特招政策,依据运动员的等级(少年级、三级、二级、一级、健将、国际健将),对达到较高等级的运动员给予免试录取,对取得中、低等级的学生给予降分录取政策。这样让参与体育运动与训练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让体育特长生成为众人羡慕的对象,学生的身体素质一定会有较大的改善。随着运动员文化知识的提高,体育竞技水平也会稳步提升,会出现更多胡凯式的优秀学生,我国的体育事业将会越走越好。

教师的激励评价可采用共享评价和单独评价相结合。所谓共享评价就是一体化的捆绑式评价,小学中学大学不同阶段的教练组织成员作为利益共同体,在运动员成才后共同分享物质和精神奖励。所谓单独评价就是对体育教师在参与训练的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做出奖励,与体育教师的收入、职称晋升挂钩,最大程度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后奥运时代,中国竞技体育要实现科学发展,必须依靠学校体育的广泛开展。这也使得学校体育在中国由竞技体育强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过程中,有了发挥更大力量的契机。重建学校课余运动训练的新体系,打造一条新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通路,将具有非凡的生命力。当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竞技运动训练体系的改变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相关主管部门、学校、体育教师们共同努力,实现运动训练模式的逐步转型,这一过程不仅是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思想的嬗变与升华,也是学校体育功能的回归与完善。

猜你喜欢
运动队课余竞技
合理确定文化课成绩最低要求
电竞种植记
教育部:柔道、摔跤等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项目今年停招
E生命力
过招
运动队管理中人际内耗问题与对策
花与竞技少女
快乐的课余生活
课余,并非闲置的空间
咪咪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