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新经济转型:关键何在

2009-07-14 05:20人民论坛专题调研组
人民论坛 2009年13期
关键词:阜新转型经济

人民论坛专题调研组

战略选择:实现三个可持续发展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没有成功的模式可以借鉴,也没有现成的套路可以照搬。资源型城市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和生产要素,具有独特优势和发展潜力,由此决定了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所选择的重点和方向不同。2002年以来,阜新坚持从实际出发,把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可持续发展作为经济转型的战略选择,走出一条符合市情的发展之路。

依托四大优势让产业可持续发展

在经济转型过程中,阜新市充分认识并依托各种优势,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经济转型的核心,努力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培育和引进龙头企业,建设全国重要的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供应基地。几年来,全市共引进培育龙头企业80多个,河南双汇、内蒙伊利、山东六和等一批大型龙头企业落户阜新。截至2007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比转型前提高14.6个百分点。

依托传统优势,实施稳煤强电战略,建设全国重要的新型能源基地。通过深部找矿、提高井工矿生产能力等措施,使煤炭产量在一定时期内保持在1000万吨左右。大力发展电力工业,总装机容量70万千瓦的阜新发电公司三期技改项目和总装机容量60万千瓦的金山煤矸石热电厂投入运营。总体规划360万千瓦的风电项目建设步伐加快。

依托能源优势,推进资源深加工,建设全国重要的煤化工产业基地。积极利用阜新和蒙东地区的煤炭资源发展煤化工产业,阜新煤化工基地建设项目总体规划已被列入国家和辽宁省发展规划,总投资254亿元的大唐国际煤制气项目环评报告通过评审,开工准备工作基本就绪。

依托比较优势,加速产业集聚,培育壮大一批优势特色产业。阜新结合自身优势和周边地区产业发展状况,突出抓了皮革、液压、林产品、铸造、氟化工、新型电子、玛瑙加工等产业集群建设,并在彰武林产品产业基地、清河门皮革产业基地建设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经过几年的努力,阜新市“三大基地”建设和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果,一煤独大的单一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多元化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坚持四个“突出”让环境可持续发展

同是资源城市,是像前苏联的巴库透支开采致使能源枯竭,几十万居民迁徙;还是像美国德州的休斯顿,以高科技取代资源,逐步走向可持续发展?对此,阜新人作出了自己的选择。

首先,突出生态环境建设。积极实施“林业二次创业”,大力推进退耕还林、辽西北边界防护林带、防沙治沙、农田林网、村屯绿化、矿区绿化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2001年以来,全市累计完成植树造林和封山育林596.6万亩,并在全省率先启动了封山禁牧工程。

其次,突出城市环境建设。按照建设“清洁卫生城市”和“生态园林城市”的目标,加大了对城区街路改造力度,并建设了广场、游园、车站等一批改善城市面貌的重点工程。实施了城市中心区、阜蒙县城、新邱区“三位一体”发展规划,引白一期工程达到通水条件,城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投入使用,填补了城市功能方面的空白。实施了细河城市段治理工程,并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城市绿化覆被率达到42%,阜新市晋升为省级“园林城市”。

再次,突出群众生活环境改善。在国家的支持下,从2002年起实施了总投资14.4亿元的采煤沉陷区治理工程,现已通过国家验收,总治理面积132万平方米,有近4.3万户居民得到安置和受益。从2005年开始,阜新市陆续启动实施了5万平方米和1万平方米以上集中连片棚户区改造工程,拆除房屋329万平方米,新建住宅楼376.8万平方米,使10万多户居民得到安置和受益。在这两项工程中,有四分之一以上市区居民受益。

第四,突出矿区环境整治。阜新市坚持把改善矿区生态环境作为重点工程来抓,海州露天矿排土场和新邱东、西排土场复垦等矿区矸石山复垦治理工程基本结束,矿区绿化面积达到5万多亩,昔日的人造荒漠变成了今日的人造绿洲。特别是加大了海州露天矿关闭破产后地质灾害治理力度,露天大坑开发被国家确定为全国第一批矿山公园和全国工业遗产旅游示范区。矿山公园主题广场完工,计划近期开园。

凸显以人为本让人可持续发展

资源型城市转型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多是社会问题,要解决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在转型过程中,阜新坚持转型是为了人民,转型要依靠人民,从而使经济转型与社会事业发展同步,经济转型与保护社会和谐稳定同步。

这些来年,阜新市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千方百计抓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始终把促进就业作为大事来抓,对就业目标优先安排,优先考核,优先奖惩,在上项目、发展经济上都优先考虑就业。注重从建设现代农业基地、引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民营经济等10个方面拓宽就业渠道,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发动各方面力量,共同抓好“零就业家庭”、沉陷区治理搬迁失业人员、棚户区改造下岗失业人员、“4050”人员等就业困难群体就业。

加强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建设。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完善,27.8万名退休职工养老标准得到了提高;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向失业保险并轨工作基本完成;失业保险及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2.8万人和42.2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实施,农业人口参合率达到100%。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启动,6.1万名贫困农民得到救助。

积极培养经济转型适用人才。阜新市高度重视人力资源开发,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加强人才工作的政策措施。依托中国农大、沈阳农大、辽宁工大、大连工大四所高校为阜新定向招收本科生,共培养各类专业人才1200多名。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近1000名毕业生回乡创业。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积极推进校校、校企联合办学,实行“订单式”培养。几年来,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达到2.5万人,就业率达到95%以上。

具体做法:三个同步与四个依靠

几年来,阜新市坚持“四个依靠”和“三个同步推进”,促进了经济转型不断向纵深发展。“三个同步”推进全面转型

坚持经济转型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同步推进。始终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业这一重要接续产业,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坚持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以工业化为主导,以城镇化为支撑,加快发展县域经济。以农产品基地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畜牧业、设施农业、特色种植业及林果业,其中畜牧业已占农业的半壁江山。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取得明显成效,阜新市被农业部确定为东北三省唯一的循环农业示范市。

坚持经济转型与社会事业发展同步推进。坚持教育优先战略,不断巩固“普九”成果,大力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农村初中全部达到省级标准化水平。认真落实国家有关政策,阜蒙、彰武两县教育“两免一补”率达到100%。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积极发展文化产业,注重挖掘和保护民族民间文化。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社区卫生覆盖率达到100%。

坚持经济转型与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同步推进。阜新把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放在重要位置,通过实施社会保障、培训和再就业、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整治“四大工程”,及时有效地化解了一系列矛盾和不稳定因素,有效保证了国有煤矿破产顺利进行。

“四个依靠”增添发展动力

“三个同步推进”有效地发挥了经济转型的作用,而“四个依靠”又使阜新的发展增添了活力。

依靠解放思想,增强经济转型的精神动力。转型之初,阜新面对的最大困难,是资源枯竭、经济落后给阜新人带来的陈旧观念和悲观失望的精神状态。为此,阜新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贯穿于经济转型的全过程,有针对性地进行一系列大的思想发动,营造强大的舆论声势,使全市人民树立起了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思想观念和开拓创新、埋头苦干的工作作风。

依靠深化改革,增强转型振兴的内在活力。一是加大国有工业企业的改革力度。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使国有工业企业改制任务全面完成。二是大力推进非工业企业转制。商贸流通企业转制面达到80%以上,粮食企业转制基本完成,建筑等领域国有企业转制迈出重要步伐,公益性企业转制实现突破。三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出台了《关于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

依靠对外开放,增强转型振兴的外在推力。立足自身优势,打好“经济转型试点牌”、“沈阳经济区牌”和“突破辽西北牌”,瞄准国内外最先进的大企业、大集团,努力寻求经济转型与外商投资的结合点,促成了美国凯莱英、中意玻璃钢、盛明热电、大昌铜业等一批投资上亿元的项目建成投产。

依靠科技创新,增强转型振兴的第一生产力。先后与中国农科院、清华大学等20多家高校院所开展了多领域的科技合作,建立了以科技研发、成果推广和人才培养等为主要内容的产学研一体化科技创新体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在科技部的支持下,实施了现代农业方面的13个科技专项,已有50个项目投产;积极搭建科技创新平台。

八大成果与八点启示

七年转型,七年拼搏,阜新取得了经济转型的重大阶段性成果:

——国民经济实现历史性跨越。国民经济结束了“九五”时期低速徘徊局面,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曾连续三年居辽宁首位,总量由2001年的70.5亿元上升到2008年的233.9亿元,年均增长15.4%。

——接续替代产业框架基本形成。以煤电为主的单一产业结构得到调整,以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业、新型能源产业及精细化工、装备制造业配套等优势特色产业为主的多元化工业经济结构初步形成。农产品加工业占全市工业经济的比重由2001年的12.7%上升到2008年的27%。

——经济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2001年的29.2亿元提高到2008年的140.7亿元,七年累计完成566.9亿元,年均增长25.2%;实施投资千万元以上项目近700个,一大批事关阜新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取得显著进展。

——体制机制创新迈出重要步伐。七年累计完成各类国有企业转制326户。全市正常生产经营的国有工业企业全部实现转制。民营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占全市经济的比重由2001年的27%上升到2008年的62.5%。2008年全市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和出口创汇额分别是2002年转型初期的3倍和6.3倍。

——城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七年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0亿元,相当于“九五”时期的9.6倍。通过经营城市,取得土地出让金3.3亿元,是“九五”时期的11.8倍。实现了乡乡通油路,79%的行政村通了油路。

——生态环境建设得到加强。七年累计植树造林和封山育林面积超过“九五”前全市有林地面积的总和,森林覆被率由2001年的21.7%上升到2008年的32.1%,生态环境呈现出整体改善、局部好转的良好局面。阜新市被确定为全国唯一的资源型城市生态恢复试点市。

——人民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1年的4327元增加到2008年的1011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2001年的1123元增加到2008年的5030元。城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由2001年的14.7平方米提高到2008年的23.6平方米。

——干部群众精神面貌发生很大变化。经济转型试点使困境中的阜新迎来了希望的曙光,干部群众从转型前的那种焦虑、彷徨、困惑的情绪中走出来,群情振奋,信心百倍,自力更生,埋头苦干,实现了困境中的崛起。全市上下求发展、盼富裕愿望非常强烈,工作热情空前高涨,对阜新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八点启示

阜新转型的经验对其他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有八点启示:

启示一:推进经济转型,要把解放思想作为重要前提。实践证明,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经济转型的进度。只有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观念更新带动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才能有效破除各种思想障碍,为转型振兴提供精神动力。在转型中需要国家的支持,但要坚持以自力更生为主,依靠国家支持为辅。

启示二:推进经济转型,要因地制宜培育接续替代产业。经济转型的过程就是培育壮大接续替代产业的过程。只有立足于本地的比较优势,科学谋势,挖掘优势,打造优势,发挥优势,才能变单一产业结构为多元化经济结构,形成符合本地实际和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接续替代产业。

启示三:推进经济转型,要坚定不移地抓好项目建设。加快发展,关键在于项目。只有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核心,狠抓项目建设不放松,用项目建设带动经济增长,才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启示四:推进经济转型,要坚持推进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也是促进转型振兴的内在动力和外部推力。只有深化改革,才能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只有扩大开放,才能引进资金、项目、技术、人才,从根本上破解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

启示五:推进经济转型,要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根本目的。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经济转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把安置就业放在优先位置,扎扎实实地搞好就业、社保、安居、就医等民生工程,让转型成果更多地惠及人民群众,才能调动广大人民群众投身转型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启示六:推进经济转型,要把生态环境治理放在重要的位置。改善生态环境是转型振兴的长远大计,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然选择。在转型中必须大力推进生态环境整治,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实现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启示七:推进经济转型,要坚持统筹城乡发展。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是城市和农村的全面转型。只有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在抓好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城乡产业互动与融合,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才能增强转型振兴的后劲。

启示八:推进经济转型,要注意处理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资源型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困难和问题,是长期积累形成的。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必将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只有立足当前、谋划长远,注重积小胜为大胜,才能完成好转型振兴重任。(执笔:陶建群何福平王志远)

猜你喜欢
阜新转型经济
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转型升级
揭示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加强原创意识加大对地方文化的发掘
新时期旅游转型发展思考
经济
李岚清——阜新经济转型的设计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