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个温暖的家

2009-07-15 06:03王一敬
当代党员 2009年7期
关键词:大渡口区区委服务型

王一敬

■ 支点一:创新载体——构建服务型基层党组织的阵地

构建服务型基层党组织,首先要有与之相适应的阵地,这就必须创新基层党组织服务发展、服务党员、服务群众的新渠道、新平台,拓展党组织的服务功能和领域。创新载体,无疑是构建服务型基层党组织的第一大支点。

近年来,重庆各级基层党组织在服务党员、服务群众、服务发展方面探索出了不少好载体,其中大渡口区在全市设立的第一个拥有固定场所和正处级级别的区委党员服务中心,为全面构建服务型基层党组织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载体,而垫江县涌现出的“村企联建型”、“产业协会型”、“功能服务型”等服务型党组织,为农村基层党组织服务新农村建设探索建立了全新的阵地。

在大渡口区政府大楼旁,有一幢不太起眼的小楼。外墙上,“党员服务中心”几个红色大字格外显眼。推开门,右侧是党员服务窗口,“党员报到”、“组织关系转接”等标识牌清晰地摆在桌面上,服务窗口的玻璃上写着两行大字:“竭心尽力为党员解难事,全心全意为党员服务。”

党员赵刚第一次走进党员服务中心时,揉了揉眼睛:“我入党20多年了,都是被党组织教育、管理、监督,从来没听说过还有专门服务党员的中心。”

成立于2008年底的大渡口区委党员服务中心,是全市第一个拥有正处级事业编制的党员服务机构,是大渡口区打造服务型基层党组织的全新载体,它与散布于各镇、街道和村、社区的党员服务中心一起,构成了服务党员的全方位平台。

■ 新舞台,机关党建展示新风采

5月15日7点过,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李波在多功能厅忙开了,调试音响、布置桌椅、摆放茶水……8点半,纪委、老干局、人事局的党员们纷纷走进会场,准备进行一次特别的组织生活。“特别”之处在于,过组织生活有了专门的场地和设备,还能享受专业服务。“感觉特别新鲜,特别有意义。”党员们兴奋地说。

这个党员服务中心,有一段颇不寻常的来历。

2007年下半年,受市委组织部的委托,大渡口区委常委、组织部长张国忠在深入调查全区基层组织建设状况时发现,机关党建存在较为严重的“灯下黑”现象,党员管理、服务不到位,身份意识淡漠,党内活动缺乏阵地,一些机关党组织甚至长期不组织党员过组织生活……在深入分析原因时,张国忠认为,机关党建效果不好,深层原因是党组织的服务意识欠缺,但最直接的原因是缺乏专门的活动阵地——他决定从机关党组织和党员反映最强烈的这一难题入手,通过建立专门的阵地,推进党组织转变观念,增强服务意识。

很快,一份建立区委党员服务中心的方案,引起区委书记刘本荣的高度重视。在区委推动下,2008年底,拥有800平方米的党员服务中心在区政府大楼旁落成。为了加强党员服务中心管理,区委再次决定,设立一个正处级事业单位工作机构——中共大渡口区委党员服务中心。

中心落成后,很快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这里每天有专人管理服务,每周有党员报到及党员活动,每月有特色党建活动及义工活动展示,每双月有精品党课,每季度有党内竞赛,每半年有作品展览,每年有总结评比及观摩活动……一系列活动“菜单”,都是由党员服务中心按照服务对象要求统一设计的。

中心成立以来,大家到这里参加活动非常踊跃,这让中心应接不暇。

纪委、老干局、人事局联合开展的这次“请党组织放心,让老干部满意”的组织生活,除了议程和议题由三家商议确定外,人员通知、信息发布、会场布置等事务,全由党员服务中心协助承办,除了免费提供音响、视频、LED大屏幕调试等服务,中心还协助制作幻灯片、展板等,拍照、摄像、新闻宣传也由服务中心包办。

党员服务中心的热情服务,换来了机关党建活动的热情高涨。党员服务中心主任、大渡口区委组织部副部长方薇告诉记者,截至2009年3月,区委党员服务中心已经接待各类团体86个、党员和群众3556人次,办理党员组织关系接转98件(次)。

■ 新家园,党员喜欢“常回家看看”

3月30日,白桦社区第二党支部党员周裕惠从区信访接待室出来后,一脸沮丧。这时,“党员服务中心”的招牌吸引了他的目光。

踌躇半天,周裕惠推开了中心的玻璃门。

工作人员李农热情地接待了他。周裕惠向李農倾吐了困扰他两年多的问题。因自家楼下有人违法搭棚,大量垃圾堆在窗前,生活环境极其恶劣,向有关部门反映多次都没有得到解决。

周裕惠反映的问题有一定的代表性,为了维护党员的合法权益,党员服务中心和区委组织部领导商议后,以组织部的名义向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发出公函,又派出工作人员陪同周裕惠,两次到执法局当面反映问题。一个多月后,违法建筑被全部拆除。周裕惠兴高采烈地拨通党员服务中心的电话,表示感谢。

现在,越来越多的普通党员,把党员服务中心当成了自己的“娘家”。

锦凤社区的党员就在两个月内,两次到区委党员服务中心过组织生活。活动一完,党员们就迫不及待地钻进各个功能室:自助书屋、电子阅览室、健身房、心理调试室……800平方米的党员服务中心,党员们来往自如,温暖如春。

电子阅览室8台22宽屏液晶电脑前,早已坐满党员。在心理调试室,周世平正专注地接受“职业定位”测试。拥有2000多册图书的自助书屋,吸引的党员最多。“这里的书都是党员们自愿借出来的能代表党员本人品质的精品图书。”大渡口区委组织部副部长李泽军说,这里是党员们最喜欢的地方之一,每天都有10来本书被借走。记者采访时,李泽军的案头,就摆放着刚从自助书屋借来的《心灵鸡汤》,出借这本书的主人名叫王玲,是机关事务管理局的一名普通党员。

■ 新身份,群众找到“贴心人”

村、社区是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的终端,为了让这些终端成为“服务器”,党员服务中心将服务的触角延伸到最基层,构成了一张全方位的服务网络。

光明社区党委书记涂正芳最近特别忙。3月,在社区党委依托党员服务中心开展的接待日活动上,十几个含泪而来的老人拉住涂正芳的手诉苦。他们说,根据市政府的文件规定,像他们这些未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超过法定退休年龄的人员,只要有单位证明,且交纳一定的统筹基金后,每月便可以领取一笔养老金。但因为很多单位早已不复存在,取证十分烦琐,老人们的养老金一直悬而未决。

第二天,涂正芳到区社保局,反映老人们的困难。社保局研究后答复,只要征得单位主管部门的同意,可以以光明社区党委的名义寻访老人们的原工作单位并取证。

涂正芳带领社区党员,跑遍了建委、经委、商委等职能部门,得到授权后,挨个寻访有机化工厂、大渡口建筑公司等单位,寻找证人。3个月后,除了两名老人的养老金手续还未办理外,其他全部办完。张天淑老人流着眼泪第二次拉住了涂正芳的手:“多亏了党组织,不然我们这些老胳膊老腿的,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哦。”从此,在光明社区开始流传这样一句话:“有困难,找组织。”

现在,大渡口区所有的镇、街道,以及有条件的村、社区,都参照区委党员服务中心建设模式,建设向所有党员和群众开放的规范化党员服务中心。目前,已有10个村和社区党员服务中心已建成投入使用。

“依托党员服务中心平台,党组织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组织,而是能够给党员带来温暖的家,真正成为党员和群众的贴心人。”李泽军说,强调服务并没有弱化管理,党员服务中心成立以来,全区党建特别是机关党建发生了显著变化,不仅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显著增强,而且密切了干群、党群关系,有力地促进了和谐社会建设,“这就是寓教育和管理于服务之中的效果”。

猜你喜欢
大渡口区区委服务型
雪公主
阵地前移接地气主动创新勇作为
——小店区委党校宣讲模式初探
大渡口区科协开展科普大篷车进校园
大渡口区科协开展科普联合行动
实施“三个三”工作法 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大渡口区科协开展历史文化科普讲座
中共玉溪市红塔区委宣传部专题
中共昆明市晋宁区委宣传部专题
构建服务型政府的路径选择
服务型数字化校园的构建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