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审视中华武术的文化底蕴

2009-07-17 09:50余利斌
体育与科学 2009年3期
关键词:文化底蕴中国传统文化价值

余利斌

摘要:从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审视中华武术的文化底蕴,可以发现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武术文化形成的本源,其丰富的内涵和特质对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无论是审美上的“形神兼备”,还是健身养生中的“内外兼修”、“形神合一”,或者道德范畴的“崇尚武德”、“重义轻利”等,都体现了中华武术承载着的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中华武术;价值;文化底蕴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09)03-0020-04

Abstract:Carefully examines the Chinese martial arts from China traditional culture's value orientation the cultural inside story, may discover that China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source which forms as the body China martial arts culture, its rich connotation and the special characteristic have had the profound influence to the martial arts culture's produc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Regardless of being esthetic on “the relationship of form and spirit has both”, fitness in the keeping in good health “inside and outside to minor in”, “the relationship of form and spirit to unite”, or the moral category “honored esteems martial arts Germany”, “the heavy righteousness light advantage” and so on to manifest the Chinese martial arts load bearing broad and profound China traditional culture

Key words: China traditional culture; Chinese martial arts; value; cultural inside story

中华武术作为一种文化式样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它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巨大形态,从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审视中华武术的文化底蕴,不仅是对中华武术内涵的回归与吸纳,更是一种超越与发展。中国武术根植于我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在中华历史上绵延数千年,中国武术一直深受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影响。从传统文化价值取向的角度去研究中华武术丰富的文化内涵,有助于中华武术的传承与发展。

1 何谓中华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华武术包括武术套路、摔跤和散打,是我国传统的体育项目,内容是把踢﹑打﹑摔﹑拿﹑跌﹑击﹑劈﹑刺等动作按照一定规律组成徒手的和器械的各种攻防格斗功夫﹑套路和单势练习。它基于人类生存竞争的攻击自卫本能,首先在原始巫术中获得最初的载体,后来并附在狩猎、战争、祭祀以及个人寻仇、宗族械斗、保镖护院和突发应急中获得长足发展,最后还进一步通过礼仪民俗、乐舞百戏、手搏角抵、露台争交、骑射相扑、街头卖艺、文学作品等等多种领域分别多向展开。中华武术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是既有客观社会内涵并又表现得极为个性化的综合实用技艺。它扎根于我国的民族文化之中,是以技击为核心,武为外形,讲究形神兼备,内外双修的一种以防身、健身、修身为目的的融合多种表现形式的几乎纯个人的一种传统修炼行为。中华武术不仅具有丰富的内容体系,完整的锻炼系统,独特的健身方法,神奇的攻防效果,更浸透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等诸多社会文化形态的影响,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审美观、健身观、教育观、人生观、宇宙观等都在中华武术中有所反映。

传统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起源于过去、融合现在与未来的动态的主流观念和价值取向,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存在,广泛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中国传统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其中崇尚和谐统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中庸”,既是思想方法、原则,又是修养境界。注重人的内在修养,轻视对外在客观规律的探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价值指向。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醇厚中和、刚健自强的人文品格和道德标准,不仅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着巨大影响,也为中国人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它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温家宝如是说。

2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华武术的联系

2.1 中国传统文化孕育和影响了中华武术的发展

中国传统哲学和中医基础理论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都对中国武术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武术萌生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融入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其发展与演变过程亦带有显著的传统文化烙印。中华武术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中和养气之说,同时又融汇了道家的守静致柔、释家的禅定参悟等诸多理论,从而构成了一个博大精深的武学体系,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武文化”。此外,它还融汇易学、哲学、兵学、美学等多种传统文化思想和观念,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博采众家之长,逐步形成了独具风格和特点的武术文化体系。中华武术的思想理论与实践理论都深深地扎根在中国民族文化沃土之中,它比其他体育项目更富哲理性、科学性、艺术性,体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中华民族的智慧。“文化既包括思想观念,又包括风俗习惯;既包括心灵的习惯,又包括身体的习惯。”[1]中华武术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理念,强调道术圆融、体用不二、由技入道和以身载道,是民族传统文化在武技——“道”的体现。它讲究刚柔相济,内外兼修,以独特的技艺,强身健体,防身自卫。也饱含着哲理,深蕴着先哲们对生命和宇宙的参悟,对习练者有培养意志,陶冶情操的作用。很多武术流派都采用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的哲理,如伏羲《易经》、老子《道德经》、庄子《南华经》的三经学说等等。历史上许多武术家都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了古代的哲学思想来分析解释自己演练的拳法,并能融会贯通地创造出不同风格的拳种。明末出现的所谓“内家拳”,以及后来的太极挚、形意拳、八卦掌等拳种对拳理的解释,都与古代哲学思想密切相连,含有丰富的哲理性。如老庄的行气理论与阴阳五行学说相结合,其后成为中国武术内功训练的基本理论。老子所揭示的某些哲理,诸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弱胜强、大巧若拙等,后来被中国武术的各种拳派普遍吸收,更被包括太极拳在内的诸内家拳派奉为技击原则。可见,中华武术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总体氛围中孕育发展的,它浸润着民族的性格气质,蕴含着中华民族对搏击之道的独特悟解,以一种近乎完美的运动形式诠释着古老的东方哲学思想,追求那种完美而和谐的人生境界。

2.2 中华武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的贡献

中华武术作为一种社会行为,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已被渗透了民族的风格、习惯、心理、感情等因素,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积淀着深邃的民族文化思想,形成了集技击、健身、欣赏、娱乐、教育为一体的多功能价值表现体系。武术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和广泛的影响力[2]。中华武术的传承,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如明代拳师陈元资东渡日本,传授少林拳法,奠定了日本“柔道”的基础。中华武术在当今世界各民族体育活动中有着广泛的影响力,比如日本的空手道、合气道,朝鲜的跆拳道,菲律宾的棍术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中国武术的影响。近年来,随着中华武术交流工作的开展,使世界从文化的层次上来了解武术,增加武术的影响力,不仅让世界人民充分享受到武术文化这一宝贵的遗产,还增进了国际友谊。通过习武可以便人体悟和理解这些民族遗产,民族文化、精神,通过发扬和传播中华武术,不断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使全世界都知晓武术,了解中国。目前中国武术已风靡了欧美及其他地区,其中美国已成立了“全美中国武术协会”, 旧金山等城市还成立了“少林功夫学校”。 “功夫”、”太极”、“武术”的汉语拼音——“GongFu”、“TaiJi”、“WuShu”已成为英语中的常用词,中华武术承载着的中国传统文化也随之得到传播。

3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审视中华武术蕴含的文化内涵

3.1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是价值哲学的重要范畴,它指的是一定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倾向。价值取向具有实践品格,它的突出作用是决定、支配主体的价值选择,因而对主体自身、主体间关系、其它主体均有重大的影响。价值取向可理解为价值导向或价值体系,实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综合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向来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身(即灵与肉)的关系的平衡与和谐作为最高的追求目标。在这一观念引导下,中国人形成了重整体、重直觉、重关系、重实用的思维方式。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我们可以看到儒家谈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及“格物致知正心诚意”都是指向社会和人生。注重人的内在修养,轻视对外在客观规律的探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价值指向[3]。道家谈“性命双修”,就是去修人的人性、人的自然之性和人的生命,而达到一种真人、天人、至人的境界。佛家讲“法身慧命”,讲挖掘、呈现“佛性”,就是把人性最光辉的部分呈现出来。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秉持一种以和谐为基本原则的价值观念。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传统文化追求“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3.2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下对中华武术文化底蕴的审视

中华武术的文化内涵体现在它的审美观、健身观、道德观等几个方面,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取向对它的影响。

3.2.1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下中华武术之审美观

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阴阳,刚柔之气和拟物制像等等的哲学思想内涵,生发出丰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学艺术范畴,奠定了中国传统审美观念。中华武术在几千年的漫长发展过程,吸收了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精髓,逐步成为中华文明的载体和体现,成为中国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在武术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和传统的美学价值观是中华武术千百年来泽惠大众的本质。在中华武术中,无论是在技击攻防的形态特征上,还是在节奏韵律、意境追求上,都体现了传统文化美学的思想内涵。

(1) 技击美

《庄子》中有几处谈及自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自然”与“无为”的相一致。“无为”不是指“无所作为”,而是指“清静无为”。在道家“清静无为”思想的影响下,中华武术蕴含着以“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后发先制”等的技击指导思想。武术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武德兼备,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4]。中华武术的流派繁多,拳法多姿,但基本表现形式有两种:徒手的和器械的攻防动作。寓攻防于表演中形成武术独特的美学,正如人们所说:技击是武术的灵魂。当练习者见到了自己创造性的掌握了攻防格斗技术而引起的精神愉悦,这便是最初的审美萌芽。后来历经武术家将其攻防格斗的技艺加以进一步的提炼、概括、加工和程式化,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套路形式,使其既具有“技击”的特点,又符合生命的自由活动形式,在演练方法上注重内外兼修,演练风格上要求神形兼备,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赏心悦目,振奋人心,甚至可以激发出人们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振兴民族的爱国精神。从美学角度来看,中华武术的美主要表现形式表现为两大类:一种是刚阳之美,给人的感觉如急流猛浪,它表现了武术运动中的巨大威力与能量,能够剧烈的激发情感,外家拳多属此类,如少林寺少林拳。另一种是阴柔之美,如行云流水,它更多的展现出事物的和谐统一,内家拳多属此类,如陈家沟太极拳。中华武术的刚阳、阴柔之美的形成,都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太极拳的“以静制动,以柔克刚”是老子的哲学思想在武术文化中的体现。少林寺的少林拳则是受到佛教禅宗的哲学的影响,发展成为内外兼修的绝技[5]。可见武术之美的体现蕴含着传统文化美的内涵,是通过习武者的动作、功架和神态等外在形象与内在气质来展现的,以此引起习武者自身的体验和观众的感受,使人欢快而愉悦。

(2)节奏美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气”是一种无形的、连续的存在。它通过“聚”而形成具形的万殊,通过散而回归起自己。“气”对于人类来说就是生命、活力、人体美、人性美、人格美。中华武术中阴阳二气的运用,使武术运动形神兼备,内外合一,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如八卦掌的动态有快慢(速度)、轻重(力度)、刚柔(程度)之分,亦有大小、伸缩、起伏之别。八卦掌的静态有高低曲直之分,俯仰开合之异。演练时整套动作如龙戏水,如燕穿云,使人产生产生了“观其形,悦其目”的艺术效果和“咫尺之内面瞻万里之遥,方寸之中乃辨千山之峻”的美感。由于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思想的影响,武术运动中的一举手、一投足、一亮相,每个动作的变换,每次恰当的停顿,每个眼神的随势而动,无不来自于对自然界的洞察,无不能体现自身神、形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之美。中华武术演练时体现动静对立变化并相互作用,无论是飘逸灵巧、快如霹雳、动若疾风还是稳似磐石,都是使生命运动始终保持均衡和谐的状态,这种美的状态,也是中华武术追求的最高境界。人们通过观赏武术的运动形式,能看到生生不息的生命运动,和人体强大的生命力,从而引起我们的审美愉悦。

(3)意境美

意境是中华民族尚“道”重“意”的文化心理在学艺术领域潜心营造的深幽的艺术境界,是中华民族于哲理思维的表现。所谓意境美,意者,是习武者主观的思想感情;境者,是习武者所描绘的画面形象景致。意境则是习武者的思想感情在演练时所呈现的感人景象,它凝结着节奏、和谐、统一的结构,自我欣赏和被欣赏的美学价值,从而使武术艺术本质和价值不仅仅显示在技术上的熟练,而且身心总是处在一种新的体验之中,即达到了意境美。中华武术的意境是指套路中所体现的并经过艺术加工的攻防格斗技术其中所显示的精、气、神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界。意境美在美学意义上标志武术运动超越了纯自然状态,进而跨入了文化创造领域,使武术运动具有了精神文化方面的意义和更浓郁的民族特色。意境美离不开形神兼备,内外合一的高超技艺和传神精彩的形体表达。体现了中华武术行云流水般的套路演练中,以势夺人,以形娱人,以神感人,一气贯穿始终的内在审美特征。中华武术追求的“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的神明之境。如形意拳中的意境美,在于形意统合,神兼备、天人合一,在其中的高度统一中,领悟到处世的哲理,体会到生活的乐趣。意境可把无生命的动作人格化,把自然界的动作活灵表现,形成“物我两忘”,人与自然的统一与协调。

3.2.2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下中华武术之健身观

“和”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清静淡泊、顺乎自然的性格。受中国文化修身养性、形神兼备理念影响,重视养生成为中国传统体育的又一个特征。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个人修养,中庸和谐、整体把握等一些思维方法和基本理论,使中华武术形成以追求“健”和“寿”为目的的内向发展。在健身观上,中华武术一贯强调以内为主的内外兼修,不像西方体育那样张扬。修身养生产生了采用控制呼吸等方法以达到祛病强身目的的体育活动,如五禽戏等气功导引术和如融进身心合一、动静结合的太极拳等。在传统文化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的影响下,中华传统武术把搏击的技击性与养生思想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强调武术要“以心合意,以意调气,以气促形,以形合神”,使“心、意、气、形,神”相和谐于一整体。并要使人的身体与整个自然和谐,并与四季变化相适应。中国传统医学提出“精、气、神”为人体“三宝”的观点,认为三者一体,互相依存。武术则将传统医学的这些理论完整地吸收到自己的理论体系之中,逐渐形成了形神合一、内外兼修、内养性情、外练筋骨的养身思想和健身之道。

3.2.3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下中华武术之道德观

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基础。“从社会学角度讲,伦理道德是社会良性发展的内在需要。伦理道德关系从它产生的那一天起,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活动形式,就是协调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重要手段。”[6]武术是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因而在其发展的贯彻中,势必被赋予传统文化的内涵。源远流长的中华武术在发展演进的过程中,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影响下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格和特点,蕴含着深邃道德观念。

做人有道德,习武讲武德。所谓武德,即武术道德,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应有的道德品质。武德是中华武术的灵魂,崇尚武德是中华武术界优良的传统。山有仙则名,水有龙则灵,侠有义则正,武有德则成。中华武术中重视武德的特点是极其显着的,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社会的伦理本位思想是相互映照的。中华武术在几千年的实践发展过程中,习武者不断从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和智慧,逐步形成的武德,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武术界向来强调“德”的作用。“末习武、先修德”,“未曾习武先学礼”是中华武术的传统,由于受到“仁义”和“礼乐”等孔子思想及其他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影响,武德观表现出“爱国、守信、重义、有礼”等思想。因为在思想上吸收了儒家的“仁义”思想,认为是人生品德修养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所以要求习武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与宏大的胸怀和气魄。技击时以制取对方为主,尽量避免杀人取命。以武会友,更是讲究点到为止。再如:武术的抱拳礼就是中国传统的一种武术礼节,当代武术本着为和平与友谊服务的宗旨,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右手握拳,寓意尚武;左手掩拳,寓意崇德,以武会友;左掌四指并拢,寓意四海武林团结奋进;屈左手拇指,寓意虚心求教,永不自大;两臂屈圆,寓意天下武林是一家。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受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影响,“武德”内涵不可避免地有历史的局限性。如带有封建色彩的三纲五常思想的“传男不传女”、“为朋友两肋插刀”“争正宗排异己”、“师命不可违”等,这是我们在认识中华武术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去其糟粕,武德中优秀的精华才能得到充分肯定与继承。

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价值观的核心是“人”。“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见死不救非为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等砺志警句和豪言壮语,是中华武术习武者的道德观体现,也培养了他们刻苦、勇敢、助人、爱国、见义勇为、侠义心肠、精忠报国等武德。在历史长河中,传统文化中孟子倡导的“大勇”成就了中华武术的尚侠好义的传统。像荆轲、关羽、岳飞、戚继光等,正是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兴亡紧紧地连在一起才铸就了永恒。他们是文武兼备、尽忠报国、名垂千古的民族英雄,都得益于武德文化的薰陶,在他们身上充分体现出传统文化所弘扬的“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的人生极高境界。

结束语

中华武术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剥离与凸显出来的民族文化形式,根植于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土壤。在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取向下,中华武术文化内涵以技击、强身养生、修身养性三者有机结合而体现出其独特的审美观、健身观和道德观。而内外兼修、神形兼备、注重武德,历来为武术文化的第一要义。在练习中凸显出的自强不息、自我修养、人格完善的传统文化精神,使中华武术不光成为技击、健身之道,更成为了精神修养、人格净化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ZK(#]白全贵等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值[M]河南: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

[2] 刘军 中华武术的文化内涵和对外传播[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2003,(3)

[3] 赵玉华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内涵探析[J]东岳论丛, 2008,(10)

[4] 谭炳春 对武术概念的再认识[J]体育学刊,2004,(7)

[5] 杨慧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构成探讨武术文化的基本特征[J]安徽体育科技,2004(6)

[6] 王康 社会学词典[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

猜你喜欢
文化底蕴中国传统文化价值
高中体育教学核心素养渗透教学思路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从《百鸟朝凤》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河南民歌的艺术特征分析
中小学语文课堂的多元建构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