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水兴波要“蓄势”

2009-07-20 10:06曹兴戈
新语文学习·高中 2009年6期
关键词:蒋氏势能电视机

曹兴戈

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说的是文章要有波澜。又云:“人要直,文贵曲。”人之襟怀坦白,胸无城府,是值得称道的,而文章呢,如果直白浅露,一览无余,就没有什么趣味了。所以成语“尺水兴波”常被用来比喻诗文在有限的篇幅里要讲究运用艺术手法以形成腾挪跌宕、婉转曲折的阅读效果。

“尺水”要“兴波”,常常得靠“蓄势”。何谓“蓄势”?让我们先从物理学科“势能”这一概念来体会。一个物体向下落,它的位差大了,势能就大,它落下去产生的力也就大。为什么呢?就因为它积蓄了势能。具体地说,这个物体,它本来要落到下面(比如地面)的某个点,我们姑且将这个点作为它运动的目标。现在它先不急于落下来,而是往与目标相反的方向运动——抬高位差——然后再落下来,它就有了更强的势能,产生的作用力就更大了。我用这个物理现象来比喻“蓄势”的特点和作用。也就像生活中我们要用拳头打人,自然是先将拳头缩回去,再打出去,这就更有力了。

蓄势的手法,古人早就发明并运用过了。周振甫先生的《文章例话》专门列了一目叫“抬高跌重”,就是解说这种手法的。他举《国语·晋语二》中的一段文字“襄王拒晋文公请隧”来说明。晋文公起兵帮助周襄王收复王城洛邑,襄王要赏给他土地,他不要,而要“隧礼”。“隧礼”是周天子下葬的仪式。晋文公这种请求意在表示他要享受天子的礼仪。这便是超过礼制的过高要求了。襄王通过步步蓄势,极言赏此礼仪之不当,最后说得“文公遂不敢请,受地而还”。古人称这手法叫“抬得高,跌得重”。周先生评论道:“这篇正由于前面一段拾得高(指襄王说天子凭着“隧礼”这仪式以区于诸侯),后面才可以通过转折、逼近说得极为有力。好比把水的落差抬高了,水冲下来就更为有力。”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散文名篇常用蓄势。比如柳宗元的《捕蛇者说》,它要揭示的道理是“赋敛之毒有甚是蛇”,即征收赋税的毒害比这毒蛇还要厉害。它通过“余”与捕蛇者“蒋氏”的对话,先说蛇之“毒”,“以啮人,无御之者”;再说蒋氏祖辈“犯死”捕蛇,进一步蓄势;后来“余”对蒋氏说:“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而蒋氏却“汪然大戚”,说起了冒死捕蛇与交纳赋税相比,有种种好处,捕蛇一年“犯死者二”,而后者则天天有死亡的危险,这样就“蓄”足了“势”;最后把“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这一全文的点睛之笔和盘托出。如此,文章的结论就特别令人信服了。

蓄势,既可表现在文意、文思上,也可表現在文章的情感气势上。比如《散文》杂志1990年第3期发表的“中华精短散文大赛”一等奖作品:

唯一的朋友

朱四萍

我确实是忍无可忍了。我满有把握认为,谁摊上这事儿,谁都会忍无可忍。

我喜欢写点稿子什么的,当然希望周围不要太吵。这并不过分。我只是希望不要大吵。上楼下楼声、开门关门声、小孩哭闹声、吱吱压床声和角落的小虫声,我都无所谓。可是,对面楼房那电视机的吵闹声,我无论如何也忍受不了。

若是有户人家,一年三百六十天,半年一百八十天,在你对面,开最大的音量,一直不停地放电视节目,而且不管广告、讲座、新闻联播,不管是懂的、不懂的、半懂不懂的,统统要看,统统要放,而且音量大得唯恐几十里内的人家不晓得,你说,你忍了半年,是不是一定觉得忍无可忍了?

我确实是忍无可忍地去敲门。这天恰好是收到退稿签的日子,这时恰好炉子又熄了火。

开门的是个老人,老人的卧室放架电视机,电视在放:少儿家庭英语。

老人额宽、脸宽、宽宽的身板给人一种肃然的威严感。我断言,老人当过官,而且,不小。

我很少发火,很少发火的人一旦发火,很少会顾忌对方是谁。我脸红脖子粗冲老人吼了一气,吼完我抬脚就走。倒不是我怕吵架,我发现我心里有点儿难受,回家细一琢磨,才知这感觉来自老人的眼。老人眼里的神情活脱脱像我第一次参加工作第一次做错事第一次向局长检讨那种神情。

老人又放了一百天的电视,我却能忍受了。因为,电视机的音量很小了,据说老人不惜高价买了个助听器。

十月份,老人走了。老人的儿女哭了几天,捧走了老人的骨灰。据说老人病危时,朋友同事来得很少。据说老人在位时很坚持原则。

我渐渐明白了,老人退职后的朋友,原来是电视机。

忍无可忍时我终于发了火。然而,真不该啊!

文章先写“我”那么理由充足,那么怒气冲冲,那么忍无可忍,“蓄”足了“势”,待看到“老人的卧室里放架电视机,电视机在放:少儿家庭英语”,“我”发火了,“冲老人吼了一气”;待得看到老人“检讨”似的神情,得知老人在位时“很坚持原则”,而他“退职后的朋友,原来是电视机”,作者那么后悔:“真不该啊!”这样蓄势后的“撞击”产生了极其强烈的艺术效果。

从以上例子还可看出,蓄势常常要与其他艺术手法如铺垫、对比、衬托、抑扬、误会等兼用。而蓄势最能产生艺术撞击力的又在于它会产生逆折式的结尾,这种结尾往往是既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所以特能撞击人的心灵。如欧·亨利小说中苏比六次“犯罪”,竟被宽容;一夕忏悔,决心痛改前非,却被送进牢房(《警察与赞美诗》);前面写贝尔曼那么粗鲁、易怒、言而无信、只说不做,及至冒雨画最后一片常春藤叶,则将其品格推至人性的峰巅。文本中、生活中这类事例和巧思很多,同学们不妨留意观察,留心运用,动笔实践。

运用蓄势,能让你的文章像那具有极高位差的落体,以极强的“势能”,在读者心灵的地面上溅起阵阵耀眼的火花。

猜你喜欢
蒋氏势能电视机
闭眼睛的电视机
闭眼睛的电视机
清女诗人庄盘珠外家蒋氏家族考
势能的正负取值及零势能面选择问题初探
电视机
“动能和势能”“机械能及其转化”练习
弹性势能纵横谈
鲜明的对比 逐层的揭露
关于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理解与运用的几个典型错误
《捕蛇者说》中的“异”字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