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的差异 共同的“文心”

2009-07-24 08:51李彩锦杨大亮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09年7期
关键词:动态性文心内涵

李彩锦 杨大亮

关键词:形式 差异 内涵 相通性 动态性

摘 要:原始艺术同源共生,文学与音乐这两种艺术形式不仅同源共生,还相互渗透,他们唯一的差异仅在于所运用的表现载体不同:文学以文字为表现载体,而音乐则以声音为表现载体。本文旨在通过两种不同的文化载体所承载的相同的文化内涵这个角度来分析诗歌《希腊古瓮颂》和歌曲《青花瓷》,虽前者借助文字以文学的形式,后者借助声音以音乐的形式来表现作品,但二者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却存在相同之处,以此揭示出文学艺术内涵的相通性及动态性。

约翰·济慈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时期的著名诗人之一。作为一名天才诗人,在不到十年诗歌创作生涯中,他写出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诗作。1819年,作者曾因1818年发表的神话诗《恩底弥翁》,而遭受着当时评论家的攻讦,在思想上情感上甚至生活上都处于困难时期,但这段时期也正是作者创作最丰富的时期,正是在这个时期,济慈创作出了被评论家认为是他最优秀也最成熟的文学作品——诗颂。从济慈的大部分颂诗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他所提出的著名的美学理论,即“消极能力”,“就是诗人在创作时应忘却自己的存在,完全沉浸在对诗歌主题的感受中,接受一切神秘与不可知的事物而不刨根问底”①。当时,作者在博物馆里看到了一个希腊古瓮,于是产生了联想,并完全沉浸在这个古瓮的美丽之中,创出了这首优美的诗作。在这个古瓮上,作者寄托了自己的唯美主义情感与“美即真,真即美”的美学思想,以及表达了艺术永恒和人生短暂的矛盾思想。

歌曲《青花瓷》是2008年中国春节联欢晚上由台湾著名歌手周杰伦演绎的新曲,在社会上广为传唱,作词者为中国台湾的文人方文山。他通过始产于中国唐代的一种瓷器——青花瓷这样一种代表了中国古典文化的艺术品,表达了人类最美好的情感——

爱情,歌曲中所体现出的那种唯美的画面与情感让这首曲子与诗歌《古瓮颂》产生了可比性与共同点。笔者从二者存在的可比性、相异性与共同性的角度出发,旨在阐述:文学艺术之内涵不仅具有相通性,而且它们所体现的美感、文化与艺术也不会静止于一个时刻、一个地点而不传承,犹如一条小溪,不停地在潺潺流动。

无论我们处在作品外部,以宏观的角度从整体出发,还是作为读者进入作品的内部,把自己沉浸到诗和歌曲中,与每一句诗行、每一句歌词进行交流,从二者所引起的感受,即从欣赏或者说读者反映的角度,都可以了解到这两部作品分别蕴含着形式上的差异和文化内涵上的共通之处。

首先,在古代,不管是西方还是在中国,诗乐舞三者皆不分家,它们一般都会同时出现在一部作品当中。随着时间的发展,它们逐渐分离,作为一种单一的文学艺术形式和表达方式出现。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分离倒可以使它们更好更充分地发展。济慈的《希腊古瓮颂》即摒弃了乐舞,仅采用诗歌的形式。而《青花瓷》则摒弃了诗舞,仅采用乐的形式,二者虽均采用了一种艺术形式,但体现出的文化内涵与艺术美感的力量却毫不逊色,从前者在文学领域的影响和后者在现代人们心中的受欢迎程度即可看出这一点。

诗歌《希腊古瓮颂》主要以文字作为表现载体,再现了古瓮的形象,使它以文学的形式从古代来到我们的面前。但是歌曲《青花瓷》则是借助声音,采用音乐的形式再现了中国一千多年前的古典艺术之美的代表作品——青花瓷的“美丽倩影”。从表面上看,二者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但事实上,文学和音乐同属时间艺术,而古瓮与青花瓷作为艺术品则属于空间艺术,两部作品均使读者在感受时间艺术的同时,在脑海中形成了一副空间艺术的形象。二者均通过空间与时间艺术的融合达到了展现艺术美与体现艺术思想的目的。虽然所采用的形式不同,且描写的对象也不同,但所表达的艺术美感却同样强烈和美好,给我们带来美感和艺术的享受。

古瓮和青花瓷无论从时间上,还是从空间上来讲,距离我们这个时代都相当久远。但是,在《希腊古瓮颂》中,时间艺术诗歌通过空间艺术古瓮引发,而《青花瓷》中,时间艺术歌曲通过空间艺术青花瓷引发,是因为文学与其他艺术在创作灵感上可以相互孕育与启发。使两个作者分别采用两种不同的形式,通过他们的想象把它们带到了我们面前,使两种艺术品同时出现在同一时空中。这不仅说明了在诗歌和音乐之间即文学艺术之间存在着必然的亲缘关系,而且也说明了无论中西,文学及其他艺术形式均有这样一种强大的传承力量。它使那些本来在我们想象当中的东西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展现在我们面前。通过古瓮,我们看一幅唯美的画面,一种真挚的情感,一种永恒的艺术,而通过青花瓷,我们看到的恰恰也正是这些!

从两部作品所描写对象的时代背景上看,二者处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古瓮颂》中的古瓮是古希腊的艺术作品,《青花瓷》中的青花瓷则是始于中国唐朝。中西文化背景的不同使作者在创作时采用了不同的写作方式和情感表现方法。

从《古瓮颂》这部作品的写作方式及情感表现方法上看,古瓮作为古代希腊的文化艺术产品,体现了以希腊为代表的西方文学的特征:描写事物时的系统性和明晰性,表达情感时的直接性、开放性与外在性。全诗对于瓮的图案描绘从整体上看即体现了系统性与明晰性,诗的第一节中作者关于瓮的其中一面图案提出了问题,第二、三节对这一面图案进行了详细描写,对前面的问题做了回应。第四段描写了古瓮上另一面图案:祭祀场面,最后一段作者总结了两幅画面并提出了自己的艺术理论。全文在整体上给人叙述的感觉,层层递进。在表达情感方面的开放性和外在性在诗的第二节中有所体现,“大胆的恋人啊,你永远亲不到她的嘴……你将永远爱下去,她也将永远美丽”②。其中“恋人”、“亲”、“爱”这些词语的使用明显体现了西方文化直接表达爱情的叙述特征。

青花瓷作为中国古典文化的代表,使歌曲体现了中国文学的抒情性特征,在抒发内心情感方面,往往展现出含蓄性及意境性的特点。《青花瓷》的歌词从整体上看主要是描绘了一个意境:词作者把青花瓷上的图案与词中人对心上人的思念这两种描写融合在一起,乍一看,词语运用不精确,句子也很零散,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很模糊,无法看清脉络。只有通读全词,才能体会出歌曲的意境,整体性较强。另外,在情感表达上,《青花瓷》中表达爱情的含蓄与《古瓮颂》中直白的爱情表达方式明显不同,通篇无一个思念之词,表达了朦胧的思念之情,如“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临摹宋体落款是却惦记着你”,“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③,句中的“等”、“惦记”、“惹”等词语都体现了对心上人朦胧而又浪漫的爱情。

从表面上看,二者存在着如此相异的文化背景,使得作者在写作手法和情感表现形式也采取了不同的方式。但若进一步从深层次欣赏,可以看出:首先两部作品都是对古典与历史的回顾与品味,同样以厚重的文化积淀为基础,同样体现了艺术之美;其次浪漫主义诗歌因反对古典主义诗歌强调理性、秩序的创作方法与原则,开始着重抒发情感,济慈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从这点看,诗歌《希腊古翁颂》与歌曲《青花瓷》有了基本的共通之处。

作者在再现瓶身图案时,两部作品也采用了不同的方式。济慈在诗歌中除了真实的描述古瓮上的图案之外,还另外加入了自己对图案背后所蕴含的事件的想象与虚构,如在诗歌的第一节作者就古瓮上的图案产生了疑问和联想,“你讲述的是什么绿叶饰缘的传说,是关于神仙,凡人,或二者都是?是在阿卡狄山谷或在胜地潭坡?这是什么神或人?什么姑娘不愿意?疯狂的追求什么?逃避什么争斗?这是什么笛子和手鼓?为什么这般欣喜?”④在第四节中,诗人在开端真实地再现了祭祀的画面之后,接着从祭祀场面就联想到一个古朴、宁静的小镇,“从什么河畔、或海边的小镇,会傍山建筑的宁静的小城堡,涌出这批村民,在这虔诚的大清早?小镇啊,你的街道将永远寂静,没有一个人灵能够返回,告诉你,为什么会这样荒凉静寂”⑤。这些想象使画面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起来。有评论家认为“济慈在颂诗中创造了一个充满想象的美丽世界,这与那个时代丑恶的现实相对立。作为一名诗人它独特的感受力使他能最大限度地感受这个世界的美丽,他出色的想象力使他可以通过有声的音乐与词语刻画把所产生的感觉转化成具有永恒之美的可见意象”⑥。由此可见,想象是济慈创作诗歌的重要手段之一。

而歌曲《青花瓷》则只是纯粹如实地描写瓷器上的图案,且笔墨使用较少,仅仅有“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釉色渲染仕女图,韵味被私藏”,“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于碗底,临摹宋体落款是却惦记着你”四句,其中也不掺杂作词者对此艺术品的主观想象。

尽管二者在图案再现的形式上存在着不同,但是若从所描绘的图案内容来看,则都体现了艺术品所处的国家及时代的文化特色,古瓮上的“风笛、鼓铙、希腊古老的传说、敦陂或阿卡狄、祭祀的场景”这些都是古希腊文化的代表和体现;而青花瓷上的“青花、牡丹、釉色、仕女、汉隶、锦鲤、宋体”这些则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体现。作者在创作一首诗歌或歌曲的同时,也赋予了其作品本国独有的文化和生命。这正是文学艺术内涵的共通性:无论是诗歌还是音乐,不管什么样的文学艺术形式,都可以用来体现本国的文化特征,而且它们对自己所要体现的有着同样强烈的表现力。

在措辞和修辞手法的应用上,两部作品也存在形式上的差异。《希腊古瓮颂》中的古瓮给人一种厚重的印象,因此,作者进行创作时的措辞就让读者对文中所体现的情感与艺术美产生一种永恒坚定的感觉;《青花瓷》与此相比则相对体现了中国江南那种清新婉约的风格。比如:二者在表达爱情方面就有明显区别,前者体现了爱情的永恒,如诗的第二、三节中:“你将永远爱下去,她也将永远美丽!”“呵,更为幸福的、幸福的爱!永远热烈,正等待情人宴飨,永远热情地心跳,永远年轻”⑦中词语“永远”的使用。后者展现的爱情则显现出淡淡的哀伤、思念和朦胧感,如“你的美一缕飘散,去了我去不了的地方”,“在泼墨山水画里,你从墨色深处被隐去”。虽角度不同,但二者在主题上同样揭示了自古以来中外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共同讴歌的永恒话题——爱情,且这种无法实现的令人遗憾的爱情均更能给人一种难得与值得珍惜的感觉。

二者虽采用了不同形式的修辞手法,但达到的目的却相同。《古瓮颂》中运用拟人手法,如诗的第五节中“优美的姿态……你呀,沉默的形体,嘲笑我们的荒唐”⑧中“姿态”“嘲笑”词语的使用,赋予了古瓮这件艺术品以生命。后者则较多运用比喻,如“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你眼带笑意”,“你隐藏在窑烧里千年的秘密,极细腻犹如绣花针落地”⑨中,分别把心上人比作青花瓷,把秘密比作绣花针落地般的细腻。这两种不同形式的修辞存在着一种共通性,它们的使用目的都是赋予静态的图案以动感,使一幅幅处于静止状态的画面成为各种动态的生活,使作者描写的艺术品如同活生生的人物一下子活了起来,以一种立体的感觉出现在读者面前。这些动态感的产生对静态图案的描绘起到了一种补充说明的作用,作者正是通过这种方式使作品增强了对其主题——爱情的艺术表现力。

作为阅读者,笔者在欣赏这两部作品时,看到的不仅仅只是一首诗,听到的也不仅仅只是一首歌曲,同时还在心中勾勒出了两幅唯美的画面。济慈的诗歌《古瓮颂》与歌曲《青花瓷》,虽然二者的表现载体不同,但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不会因这些不同而有丝毫的删减,也完全不会让读者产生某一种文学形式有表达不准确或不明朗的感觉,这也正是因为它们之间存在的共通性使其所要表达的一切均同样的强烈,也同样拥有让欣赏者产生共鸣的力量。它们所体现的共通的艺术与古典之美,共通的音乐美、情感美、图画美,诗的韵律之美,歌曲在反复吟唱之中的旋律之美与诗歌所蕴含的潜在文化内涵之美在中西文化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

(责任编辑:水 涓)

作者简介:李彩锦,河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研究;杨大亮,上海电力学院直属外语系主任,教授,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评论与翻译。

{1}李公照、高继海:《新编英国文学教程》,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8年版,第261页。

{2}④⑤⑦⑧何功杰:《英诗选读》,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400页,第401页。

{3}⑨所涉及的歌词均引用台湾文人方文山所创作的《青花瓷》。

⑥张定铨、吴钢:《新编简明英国文学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99页。

猜你喜欢
动态性文心内涵
离群动态性数据情报侦查方法研究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挖掘习题的内涵
冬天来啦
交际中模糊语言的动态性阐释
文心杂记
国土资源绩效管理指标体系的动态性探讨
请不断修炼你的“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