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在何种意义上谈论生态文明

2009-07-27 07:31孙德忠
关键词:观念文明工业

孙德忠

中图分类号:B03;K0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09.03.003

生态文明笔谈

编者按: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建设生态文明”,“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既是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实践问题,也是一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问题。本刊为从多学科的视野解读生态文明,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模式和路径,近日特举办了“生态文明笔谈会”。与会者就什么是生态文明,如何面对生态文明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现刊出部分来稿,以推动这方面的研究和讨论。

文明和文化一样是一个充满歧义性的概念,许多学者都曾在相对模糊和比较宽泛的意义上使用文明一词,并用它划分不同的文明类型,以确立各自的分析框架。例如以人们生产活动的物质内容和生产工具为标准,将文明历时性地区分为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以人类实践活动的不同领域为依据,将文明共时性地划分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按照文明发生的自然条件、地理方位,可以将文明划分为海洋文明和大陆文明、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等,历史学家汤因比还研究了世界范围内有史以来20几种文明产生、发展、衰落和灭亡的历史。进入新世纪以来,生态文明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生态文明的话语在不同的层面上言说,它像一股清新之风正在吹散久久盘桓在人们心头的“世纪末情节”。可是,从学理上看,生态文明与传统的文明类型之间缺乏直接的逻辑关联,生态文明的内涵也尚不足够清晰。那么,生态文明是否可能,以及如何可能成为当下人类文明类型的共识与选择呢?我们又可以在何种意义上谈论生态文明呢?

首先,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崭新的文明类型是对工业文明局限性进行深度反省的结果。工业文明是人类真正确立自己在整个宇宙中的主体、主导地位的巨大创造,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过程的能力得到巨大提升的产物。正如马克思所说:“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生成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在漫长的农业文明时代,人们主要是适应和利用外部自然界,生产过程表现为对劳动对象的不改变其物理结构和化学性质的外在“看护”和“照料”,人类活动在生产过程中只起一种次要的、辅助的作用。这样,人类活动对自然物质运动过程的改变没有超出自然系统生态平衡自我演化、自我修复的能力和范围,人类活动从属于甚至完全被淹没在自然物质自在运动的过程之中。这就是说,农业文明与其周围的生态环境是天然和谐的,创造农业文明的人也以天人交感、天人合一式的神秘体验沉湎于恬淡宁静的田园风光之中。在这种状态下,现代意义上的生态文明理念当然既无产生的必要,更无产生的可能。

以机器大生产为基础的工业文明彻底改变了这一切。它以对自然界及其运动过程的多侧面、多向度、多层次的科学认识为基础,建立起强大的技术设备和工艺手段,利用自然“反对”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工业活动通过对自然物质进行反复而精细的分解、化合、重组,在改变劳动对象的物理结构和化学性质的基础上,生产出符合人的需要,然而依靠自然界的自在运动却永远也不可能产生的新产品。在工业文明条件下,尽管生产活动仍然离不开自然物质基质,但是自然物质自在运动的过程已经完全从属于人类活动的实践需要和价值追求,工业文明使人类真正实现了以人为中心重新安排人的周围世界的梦想。随着工业生产能力的提高,规模的扩大和层次的深入,势必极大地加强自然物质相互作用的范围、频率和幅度,加上大量工业废料的产生无法得到正常的分解和回收,这就使自然生态系统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链条出现缺失甚至断裂的危险,从而导致自然生态系统内在循环机制的中断。这种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可能性在资本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冲动下终于在社会生活中变为现实,其直接后果就是以能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恶化为标志的生态危机的凸现。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在今天已经威胁到人类的整体生存,工业生产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在人与自然关系上已经蜕变为赤裸裸的野蛮行径和残暴事实,自然界在工业文明“钢铁意志”的强力作用下痛苦地呻吟。于是,自20世纪开始,各种对于工业文明的谴责和声讨便如潮水般涌来。生态文明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显示出它对工业文明局限性、“双刃性”的反省价值和疗治功效。

其次,生态文明作为发展观念的更新和升华,体现了人类实现自身发展的高度自觉和边界意识。发展与一般的自在运动变化不同,它意味着向上的、上升的前进性运动。处在野蛮时代的自然状态的人类活动,其与周围环境之间所进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转换,与一般自然物质之间的无机性相互作用并无实质的不同,其生息繁衍也只是纯粹自在的运动和变化,至多表现出一个特殊种群的类本质差异。然而,随着真正意义上的人和人类社会的诞生,人类从自然原始状态的野蛮时代无可挽回地进入了文化创造状态的文明时代。文明时代之区别于野蛮时代,就在于它不再依靠纯粹的自然条件生活,而是依赖人类在自然条件基础上所获得的创造性成果来生活,创造积累起来的条件取代自然赋予的条件成为人类继续生存下去的根本,因此,发展就成为人类文明的象征,甚至成为人类无法选择的宿命。从此以后,人类所进行的一切活动,一切艰辛的努力、劳作和抗争,都成为人类自我发展的表现和确证。在此基础上,自然而然也就产生了对于劳作和抗争的意识,即形成了对于自身发展的观念。

然而,在不同的时代,这种劳作和抗争的内容是极为不同的。在整个前工业文明时代,由于生产能力的低下,生活资料成为制约总体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瓶颈”和底线,人们终日期盼,世代渴望的是用以果腹御寒的实物性财富。尽管这种艰难的抗争也有缓慢的进展,但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多子多福始终是这种朴素发展观念的核心。工业革命打破了这个“瓶颈”,它仿佛用魔术和咒语从地下呼唤出了人们未曾敢于想象的大量物质财富。问题在于,这些令人目眩的物质财富的诞生,不仅依赖于工业文明所造就的技术一工艺条件,还依赖于资本原则所内涵的利益最大化增值逻辑。资本的效率意识和增值原则借助市场交换得以实现,它使一切事物都受到价值抽象的统治,使一切关系都成为“纯粹的金钱关系”。以货币体系为代表的符号性财富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征服自然,财源滚滚,减员增效,成为这种占有式发展观念的核心,整个社会都被卷入到抽象价值符号的汪洋大海之中。在这种状态下,尽管个体具有理性的选择和自觉的行为,但社会生活在整体上却陷入了听凭“看不见的手”任意拨弄的自发性和盲目性之中。动物生存竞争的“丛林法则”成为人类社会生活的现实,社会的“生态平衡”由于经济危机而变得越来越难以控制和修复。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将资本主义及其以前的社会统称为“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

生态文明是人类发展观念高度自觉化的产物。当代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文明是祸还是福?——在过去它两者都是。将来怎样,取决于从过去文明中积累的知识是用于摧毁的目的还是用于建设的目的。”作为发展观念之更新的生态文明正是文明自身的发展。它以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为切入点,以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调整为指向。生态文明的发展观念虽然对资本运用的制度安排不能直接发生影响,但是它却可以为这种努力营造积极的文化氛围,使之有助于利用资本对资源的配置和推动作用,以改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生态文明在文明的物质内容上虽然不能超越更不能抛弃工业文明,但是它却可以利用工业文明的技术手段和创富能力去弥补工业文明自身的不足。生态文明的这种双重利用其实就是对于工业文明和资本原则的边界的自觉意识。这种边界意识也可以说是一种责任意识,它是人类为了自身的持续发展而在两个方面——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和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对自身行为所进行的双向立法。正是由于人对自身发展的高度意识和人为自己活动的双向立法,人的活动才真正成为自觉的、自由的活动,生态文明的发展观念在当代才显示出它作为高层次文明类型的应有价值。

(责任编辑

曾毅生)

猜你喜欢
观念文明工业
维生素的新观念
请文明演绎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漫说文明
工业人
健康观念治疗
对不文明说“不”
即兴表演的观念阐释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工业4.0”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