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伐决胜惟我唐刀

2009-07-30 09:40
军事文摘 2009年9期
关键词:宋军刀锋骑兵

言 奇

唐刀源于西汉的环首铁刀。在汉代,环首铁刀为士兵的辅助武器,单手持握,即可与盾牌配合,用于战场上近战厮杀,又可在杀死敌人后枭首请功,是汉代士兵的常规武器之一。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以及隋近400年的混乱征伐后,华夏民族的尚武精神上升到了一个空前绝后的高度。唐朝统一全境,国力迅猛增强,尚武精神并没有因为物质生活的极度繁荣而消沉,反倒成为了当时新兴贵族们竞相追捧的时尚。当时的诗人李白就有20多首诗中提到剑(当时的唐刀均称为剑),更有“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的豪言壮语。由于贵族的喜爱,唐刀也由原来的战场杀器演化出众多的分支。

分类与用途

唐刀分4类:仪、障、横、陌。

仪刀即礼仪上使用的佩刀,也是出土壁画上最常见的唐刀形式。唐懿德太子墓、长乐公主墓中的壁画中侍卫所配均为仪刀。该刀仍沿用汉代环首刀刀柄顶端的铁环造型,刀柄与刀身之间有菱形刀挡,刀鞘上有2个铁环用来栓绳挂于腰间,刀柄与刀鞘上饰以金银浮雕,华丽至极。在礼仪场合使用时或配在腰间,或类似手杖一样双手搭在刀柄环首上伫立身前,显得既威武雄壮,又雍容华贵。

由于年代久远,障刀的样式与用途几不可考,各种典籍中只有一句“盖用障身以御敌”来说明它。但如何地“障”,“御”的又是什么“敌”?今天的我们已经不可能知道了。

横刀可谓是真正继承了汉代环首铁刀的用途,即士兵上阵杀敌的辅助武器,单手持握,且唐代士兵大量装备。由于需要大量制造,因此横刀虽然是4种唐刀装备量最大的,但并不是技术上的代表,甚至很多横刀仍停留在“铁器”的范畴内。而真正的唐刀巅峰之作已经是使用“百炼钢”与“夹钢”等先进工艺,将突厥、吐蕃的铁甲骑兵斩杀殆尽的陌刀了。

陌刀之所以被称为唐刀的巅峰之作,主要是因为,当时唐朝所统治的中原地区很难组建大规模的骑兵部队,在与西部游牧民族的战争中,步兵没有十分有效的手段击杀敌人的骑兵部队,尤其是铁甲重骑。因此,在军队与工匠的合力研发下,一种将横刀刀身延长(最长可至1.6米左右,刀身长短与使用者臂力成正比),刀柄延长(改单手持握为双手持握),刀身采用“百炼钢”与“夹钢”等当时最先进的炼钢工艺的“长刀”问世了,即陌刀(唐人称为斩马剑)。自从陌刀出现在战场上以来,西部游牧民族的骑兵在与中原地区的步兵对阵时再也占不到丝毫上风,反倒经常被成建制地歼灭。本文所讲述的就是这令胡虏心惊胆寒、灰飞烟灭,代表当时世界冶金技术巅峰的——陌刀。

陌刀的材料与冶炼技术

陌刀的冶炼可以说是繁琐无比,其中主要的技术包含了“百炼钢”、“夹钢”、“覆土烧刃”。但一些其它的辅助工序已经自唐后失传。这也是以今天的科技水平仍无法复制出唐朝战将杀敌利器——陌刀的真正原因(现代的唐刀复制品仅局限于仪刀与横刀)。

“百炼钢”是将炒钢经过反复折叠锻打变形的工艺。多次反复锻打可去除钢中的杂物,减小钢的尺寸,并使其成分更加均匀,质地更加致密。虽然自唐以后,工艺简便、成本较低的灌钢法盛行,但在明朝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记载“刀剑绝美者以百炼钢包裹其外”,由此可见,在明朝,真正的好兵器仍是以百炼钢作为刀锋的首选材料。百炼分为九炼、卅炼、五十炼、七十二炼,其中的数字为钢被折叠锻打的次数。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中详细记载了百炼钢的加工过程:用含碳量较多(0.8%左右)的铁碳合金加热折叠锻打,每锻打一次,该合金的质量与体积就缩小一点(合金中的硫等杂质被挤压到金属表面的氧化铁层中然后在锻打中剥落),在百炼后合金质量与体积固定,再锻打也不会减小。这样的钢质地均匀、致密,杂物极少,且含碳量较高,极为锋利。

“百炼钢”固然极为锋利。但由于其含碳量较高,如使用其打造刀剑,很容易折断。因此,唐代中国人就发明了“夹钢”法。由“夹钢”法制造的陌刀刀身分为3层,有两种“夹钢”模式:第一种为刀锋与刀身外层采用含碳量高的“百炼钢”而内芯采用柔韧性较好的低碳钢。第二种为刀锋与内芯采用“百炼钢”在两侧夹上低碳钢。通过“夹钢”法制作出来的陌刀刀锋锐利无比,刀身又具有很好的柔韧性,不容易被折断。

在冶金锻造中,金属的冷却速度与硬度成正比,与韧度成反比。这个常识在唐代已经被广泛应用于陌刀的锻造中了,那就是“覆土烧刃”法。将除刀锋外的刀身部位用厚度不同的特种湿泥糊住,越靠近刀锋厚度越小,刀背的厚度最大。然后放人火中加热到一定温度,放入水中急速冷却。由于刀身部位有泥土包裹且厚度不一,故冷却速度由刀锋到刀背逐层减慢。这一技术使得锻造出来的陌刀刀锋更加锋利,而刀身更加柔韧。但这一技术中所覆的“土”的配方、厚度尺寸、加热温度等具体数据尽皆遗失,陌刀随着唐朝的覆灭也渐渐地消失在历史中。

陌刀的失传原因有二,一是由于年代久远使得技术失传,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其造价过于昂贵,只有在盛唐这样既物质极大丰富,又尚武风盛行的朝代才有可能被制造出来。当时世界上最名贵的刀有两种,一种为中国的陌刀(唐刀),另一种就是大马氏革弯刀。这两种刀均使用印度海得拉巴出产的乌兹钢作为主料。但对于当时的唐朝来说,进口乌兹钢的成本中包含着万里迢迢的运送费用,用其锻造的陌刀的价值就更是千金难买。当时一把使用乌兹钢(唐人称镔铁)锻造的陌刀价格相当于一个中产阶级所有财产总和。在唐朝初期,很多富裕人家为了能买到一把上好的陌刀倾家荡产。其后的北宋虽然财力更加雄厚,但其尚文轻武的思想导致社会财富被大量地用来满足奢侈与享受,这种战场利器制作如此复杂,且不被当权的士大夫所接受,因此也不可能制造。

众所周知,日本武士刀的绝大多数锻造技术来源于唐刀,但由于唐代时日本国内物资的匮乏,以及一些关键锻造技术唐朝对日本的保密,使得日本的锻造技术学得似是而非。比如,在使用“覆土烧刃”法使刀刃锋利、刀身柔韧的锻造时,由于不清楚泥土的配方与所“覆”的厚度变化,使得日本锻造的刀由于受热不均匀,刀身在加热过程中逐渐变形,导致现在的日本武士刀刀身带有明显的弧度。一些人说这是由于有弧度的刀利于劈砍,但真实的原因是“覆土烧刃”法学得一知半解所造出来的次品。

说其是次品的另一个证据是:武士刀的确非常锋利,这是由于其刀锋使用了含碳量高达1.2%的玉钢所致,但其易折也是非常出名。从明朝戚继光抗倭的实心铁棍对武士刀,到抗日战争时国民党大刀队对武士刃,其均被死死地压制住,在战场上的表现还不如普通的刀剑,往往是与铁棍和大刀一碰就折,而铁棍与大刀只是被砍开个豁口而已。如此的柔韧性相比起在战场上所向披靡、往复冲杀而不毁的唐刀来说,

也只能被认为是次品了。

遗宋斩金兵

唐朝的衰弱与灭亡导致陌刀这种造价昂贵的战场大杀器制造技术遗失,不再有新刀问世。原有的陌刀随着唐后五代十国及北宋建立时的烽火连天而逐渐地淹没在历史长河中。惟有南宋时川陕节度使吴玠与金国在陕西鏖战时留下了陌刀在历史上最后浓墨重彩的一笔。

当时金国准备通过攻占川陕地区,从长江上游沿江而下攻击南宋。吴玠率7千宋军退守秦岭一线与金国铁骑对峙。金国骑兵纵横华北平原,打得宋军意志崩溃,但面对险峻的秦岭却一筹莫展。金国大将军完颜兀术(即《岳飞传》中的金兀术)率十万大军连续数日猛攻宋军关隘,金军尸体堆积如山,但宋军虽也死伤惨重但却半步不退。宋将吴玢看金军势大,如此猛攻宋军必不能久守。于是趁夜色偷袭金军大营。由于连日来的猛攻,金军必须要攀爬险峻的山体,才能接近宋军关隘,消耗的体力是宋军的几倍甚至是十几倍,故每到夜晚,金军士兵均疲累异常。再加上从完颜兀术以下,均不认为一向懦弱的宋军敢于劫营,所以夜晚哨卫警戒松懈,士兵安然入睡,几乎等于不设防。

是夜,吴蚧率一千余精锐士兵,潜入金军大营,突然爆发,金军直到此时才发现宋军的存在,组织不起有效的抵抗。但金军毕竟拥有十万之众,又都是弓马娴熟、久经沙场的老兵,所以虽然全营混乱异常,但局部仍不时出现小规模有组织的抵抗,妄图将宋军拖住,等待大部队整顿后歼灭之。

金军士兵身体普遍比文弱的南宋兵强壮,惯用长刀重剑,能力挽硬弓,身披厚甲,宋军士兵的刀剑很难对其造成致命伤。宋军由于需要潜伏前进,故长兵器如长枪、长矛等均未携带,只有单手刀与木盾可用。虽,然在全局来说宋军占有绝对的主动,但很多局部却反而被金军有组织的抵抗反包围,厮杀异常激烈、艰苦。吴玠手中有一把高价购得的唐朝陌刀,一直爱若性命,此次偷袭成败在此一举,故被其携带冲进敌营,看到金军的小股抵抗就使部队难以推进,遂拔出陌刀,大呼冲向敌军。金军士兵手中的长刀重剑与这300多年前锻造的陌刀相碰,无不立断。宋军立刻组织起以吴玠为箭头的大型阵型,穿插于战场各处,将金军的小规模抵抗各个击破。吴蚧手执陌刀纵横砍杀,渐渐体力不支,于是将刀交与副将,自己在后军督阵,宋军阵型不散,仍是在金军中所向披靡。金军士兵见以前与宋军对战时无往不利的重武器与陌刀相碰无不折断,上前接战的士兵更是被其劈砍两半,血流漂杵,最后的抵抗意志彻底崩溃。十万人马一夜间溃逃百里,沿途掉进山涧或被同伴踩死者数万,金军从此断绝了从川陕进攻江南的念头。

尚武精神的代表

翻开中国历史,自唐以后,中原农耕文明对西部游牧文明的侵略可以说是毫无办法,宋、明两朝面对辽、金、蒙古、后金的骑兵冲锋时无不大败亏输,即使兵力是对方的几倍甚至几十倍都不能幸免,最后被元和清灭国。这其中固然有吏治腐坏、士兵地位低下等诸多原因,但很关键的一条就是宋、明两朝的步兵在面对凶悍的游牧骑兵时没有决死拼杀的信心与决心。这从宋、明时期的武器装备即可看出,这两个朝代均采用密集的长枪兵阵列来对抗骑兵的集团冲锋,宋朝时在阵前配以弓箭兵,明朝时在阵前配以火铳兵进行远距离射杀。如此排兵布阵看似远、中、近杀伤力惊人,但绝大多数宋、明士兵均认为敌军骑兵的集团冲锋肯定要被前面的弓箭与火铳消灭大半,等冲到阵前再被一排排长枪刺杀,战斗力将消耗殆尽。

可偏偏辽、金、蒙古、后金的骑兵在集团冲锋时均着重甲,弓箭与当时的火铳很难射穿,骑兵只需用一只手臂护住脸部要害即可安然度过远程火力阻击范围。而长枪阵只能针对骑兵阵列的第一排刺杀,当时的枪兵对敌骑兵时均把长枪后把踩于地下,枪尖齐胸高斜举。这个动作固然能顶住高速撞来的马匹,可一旦刺中后很难拔出再刺,后排的长枪虽可对骑士进行刺杀,但存在同样的问题——穿刺类武器刺中人体后,极容易被肋骨等紧密相连的骨骼卡住,急切问很难拔出。所以,宋、明的长枪阵对骑兵阵其实只能刺杀第1—2排的骑兵,被后面跟上来的骑兵冲入阵中后,长枪在如此密集的阵列中反倒成了累赘。这也是众多宋、明步兵阵被敌骑兵冲入阵中后从容砍杀的根本原因。

见识到敌人骑兵的厉害后,宋、明军队从开始的“鞑虏骑兵可轻易剿灭”到后来的“清(辽、金、蒙古)兵不过万,过万不可敌”,心态已经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究其根源,“临阵惧死”、不敢与敌人拼死搏杀导致了宋、明末期几十万大军被敌人一两万,甚至几千骑兵击溃,一日内溃败百里的耻辱战绩。

反观唐朝军队,尤其是唐朝初十,由于关中地区秋末丰收,而塞外初冬降大雪,牲畜冻死者甚众,唐朝军队于是西出塞外,对突厥用兵,且打得突厥骑兵全军覆没,直溃千里。在宋、明的历史中,如果关内丰收而关外大灾,往往会成为游牧民族进关烧杀劫掠的出兵借口,可在唐太宗眼里,这正是削弱甚至消灭西部反抗势力的大好时机。其对战略目的与时机的把握与自信心的强弱差之千里。

唐朝军队中的骑兵与宋、明时的编制几乎一样,主战兵力仍是步兵,对抗敌骑兵集团冲锋以步兵阵为主,以弓箭远程打击为辅(宋、明的战术思想是以弓箭、火铳远程打击为主,长枪阵为辅)。在敌骑兵发起冲锋后,弓箭的远程射击并不求拦阻敌人,而只求远距离杀伤。正是这样的战术思想,才使得面对冲过弓箭射击的骑兵时,步兵能从容应战,不会出现由于恐惧导致的溃逃。而唐军步兵列阵抵抗骑兵冲锋时使用的主战武器即为陌刀。唐军的阵型要远比宋、明的阵型松散,更利于步兵挥舞1.8米左右的陌刀大力劈砍敌军的士兵与战马。松散的阵型往往使骑兵更容易冲进阵中,使前几排的步兵腹背受敌,再加上马匹高速运动的惯性冲撞,因此,每次激烈的战斗后,前几排的士兵很难生还。但就是这样一个看似漏洞百出的步兵阵,却是所有骑兵的噩梦!一旦骑兵冲进阵中,就会面临四面八方无坚不摧的陌刀的攻击,几乎是瞬间就被劈成两半。由于前几排步兵的阻挡,骑兵冲进来后完全丧失了速度,游牧民族的骑兵又多采用弯刀、骑刀等1米左右长。1公斤左右重的单手兵器,在马上的劈砍只要步兵稍稍弯腰或下蹲即可躲过。故,唐步兵阵列对抗骑兵集团冲锋时,死伤比率一度达到1:20。宋、明军队依赖远程打击与长枪阵,妄图拒敌于外,尽量减少己方士兵的死伤,结果是一场大战被几千敌军杀死己方官兵数万人,而唐军不惜死伤与敌骑兵展开白刃战,死伤率却如此低,这不能不说是尚武、决死的战斗意志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而陌刀正是这种意志的最好表现。

万古长存

唐朝灭亡后的1100多年里,华夏大地上战火不断,在锻造技术失传后,仅存的陌刀慢慢地消失了。在日本的博物馆与个人收藏者手中,还能看到一些唐刀中的仪刀与横刀,但陌刀至今也没有再次出现,很多爱好者在翻阅史籍时对此长吁短叹。陌刀作为华夏武器的巅峰之作,代表了盛唐时的气度与胸襟、自信与胆识,以及敢于敌人白刃相拼的尚武精神。随着陌刀的消失,自宋、明以来,这种精神仿佛也渐渐消失了。但随着清朝的覆灭,抗日战争、抗美援朝等历次大战中华民族的尚武精神又一次次地辉煌重现。只要中华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心仍在,决死杀敌的尚武精神仍在,陌刀就没有消失,是的,它就是你,就是我,就是我们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它将世代传承,万古长存。

猜你喜欢
宋军刀锋骑兵
教训
The California Gold RushBy Robert McNamara
被保姆欺骗而赠与对方房产,这份公证过的遗嘱能否撤回?
国家公祭日有感
骑兵之败
骑兵与绿手(大家拍世界)
春天
刀锋
鸽战
李后主亡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