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当农民

2009-08-03 08:47李小琴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09年1期
关键词:长大爸爸家庭

李小琴

这学期,语文书上第五单元(苏教版第三册)有一个口语交际练习《我长大了当……》。为了让学生有话可说,书上还配了精美的插图,图上画了医生、军人、教师、农民等。

如我所料,孩子们对这个话题十分感兴趣。静静地听着他们的发言,我始终微笑着。最后,我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全班55个孩子居然没有一个长大了想当农民的。待他们发言完毕,我轻轻地提醒了他们,有没有想当农民的?出乎意料,大家居然异口同声地回答:“不想!”

孩子的想法是真实的,人各有志,不想当,自然不能强人所难,况且本课的教学要求是:尽可能说一些其他职业,不囿于图中所画的职业的限制。这些孩子不仅做到了,而且还说得很好。但我还是有些隐隐的失落,突然,我有了刨根问底的冲动:“为什么不愿意当农民,我们吃的每一顿饭,都离不开农民的辛勤劳动,你们不觉得农民其实也很伟大吗?”

“老师,我觉得农民太累了。一年级的时候,我们不是学过《锄禾》吗?我记得那幅插图上还画着农民顶着火辣辣的太阳种田,太辛苦了!”

“是呀!您还补充了几个词语‘汗如雨下、大汗淋漓、满头大汗,让我们写在图的旁边,我一边写,一边想,农民太可怜了,我长大以后一定不当农民!”

天哪!那个时候,为了让他们通过图文充分感受农民的生活,体会粮食的来之不易,让他们爱惜粮食,我的确进行了情境的创设、语言的渲染,没想到却成为他们不想当农民的首要原因。这一刻,我竟不知如何开口。

但孩子们似乎意犹未尽,他们的小手还在继续举着。又一个孩子说:“农民太穷了,他们没有好衣服穿,也不舍得买好吃的。”

小小年纪就追求物质享受,看来这个小家伙一定在家倍受宠爱,吃不了苦。正当我要“教育”他时,他又站起来继续说:“老师,您还教我们另一首诗《悯农》,其中有一句话:‘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农民这样辛苦,最后还会饿死,太不公平了,谁还愿意当农民呀!”

我急忙分辩道:“那是旧社会的农民,现在时代不同了,农民的家庭生活也好了,你看,我们都可以称得上是农民的孩子,生活不挺好的嘛!”

可依然有人反驳道:“我爸爸说,以前爷爷、奶奶当农民的时候,家里很穷,连楼房都建不起,后来爸爸办厂了,很快就有钱了!”

的确,我们身处开发区,这十年,因为工业发展,大家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这不是靠当年种田致富的。这一刻,我无言相对。

孩子的兴致很高,还有人想发言。干脆,我将先前的教学计划抛在一边,就好好听一听这些只有八、九岁孩子的心声吧!有个孩子理直气壮地说:“我爸爸说,现在农民依然很苦,他是做棉纱生意的,今年新疆那边的棉花丰收了,可农民不但没有赚到钱,还亏本了呢!爸爸还说,可能明年有很多的农民不种棉花了,他们不能养活自己!”

其实,每个孩子来自于不同的家庭,而每个家庭又是社会的一个细胞,在家长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孩子的思想、行为都有所不同,他们所接触的信息有时是我无法触及的,这一刻,我又一次感受到家庭教育的力量。

“老师,您还给我们补充过:‘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我妈妈说,很有道理,无论哪个年代,老百姓都是最苦的,还叫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不然以后当农民,苦日子就长着呢!”没想到,曾经补充的内容,现在却成了反驳我的有利证据,这些孩子不但记住了我的话,还活学活用了,此刻,我是该高兴,还是该难过?第一次,在二年级的孩子面前,我觉得自己还很天真,而且有些底气不足,不可否认,我有些被他们说服了,当农民似乎真的不够好!

孩子并不生活在真空地带,社会以及家庭给他们带来的影响是学校无法估量的。即使是小小的孩子,他们也有自己的思想,他们会根据自己认识的世界做出直接的判断,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正在逐步地树立,因而,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对他们都有很大的影响。只要留心,就会发现,让孩子感触至深的,是现实生活这本“活的教科书”。于是,有些时候我们会感到教育的苍白无力。同年级的老师在一起聊天时,都发现没有孩子愿意当农民,有的老师还说现在的孩子太世故了,思想不像以前的孩子那样单纯,有的老师则说,当听到孩子都说不愿意当农民,于是就生气地问:“你们哪顿饭离得开农民?”立刻有孩子说:“愿意。”听了以后,我沉默了,孩子的心门向我们打开时,便是进行教育的良机。如果粗暴地打断他们,没有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那么以后的课堂会是怎样的?多么希望老师仍保有儿时的那份好奇心,多问几个“为什么”。

猜你喜欢
长大爸爸家庭
家庭“煮”夫
我长大了
我和爸爸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