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产品复杂设计几时休

2009-08-04 09:37王超凡
投资与理财 2009年11期
关键词:理财产品结构性收益

王超凡

设计复杂的银行产品,即便市场已现好转,也没能填充其前期亏损的大洞,投资者只能默默承受“零收益”。

如果某款理财产品以“××大师推荐”为背书,最终却是“零收益”,你能接受这一事实吗?张先生从2007年4月开始投资的“汇得盈2007第一期投资太师PK”结构性理财产品,近日到期却是“零收益”。这款理财产品的特色是,包含了伯克希尔·哈撤韦控股公司股票和荷银新兴市场债券基金组成巴菲特投资组合,将罗杰斯商品指数基金和荷银新兴市场债券基金组成罗杰斯投资组合。

如果理财产品本身不是保本的,张先生的损失可能会更大。理财产品运行不好,巴菲特、罗杰斯这样的大师也帮不上忙。

银行理财再现“零负收益”风波

银行产品“零收益”不仅仅是个例,最近银行产品“零收益”现象再次席卷而来。近日,建行的另一款“汇得盈”系列的产品——2007第三期金融行业相对表现,也以零收益收场,建行对外的解释是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

“零收益”并不是建行独有的现象。据西南财大信托与理财研究所披露的最新数据:今年1月份遭遇零负收益的银行理财产品共31款,2月份23款,3月份和4月份各18款,前4个月总计有90款到期的银行理财产品遭遇零负收益。

由数据看来,去年全年零负收益产品数量仅为34款,但今年前4个月就达到90款,情况比去年明显严重得多。

结构性产品是这次零负收益的重灾区。数据表明,3月份,共有24款结构性产品未能实现预期收益,其中就有16款零收益、2款负收益。从1月、2月、4月到期的结构性理财产品情况看,也有类似特点。4月共25款结构性产品未实现预期收益,占全部到期结构性理财产品的58.14%。除挂钩利率的结构性理财产品全部实现预期收益外,其他各类结构性理财产品,都出现未实现预期收益的情况,其中15款挂钩股票的结构性理财产品到期均未实现预期收益,且只有2款实现了正收益。2款挂钩价格和4款挂钩指数的结构性理财产品。也都未实现预期收益。

这些产品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业内人士认为,都是结构复杂惹的祸。

结构复杂起祸端

还以这款“汇得盈2007第三期金融行业相对表现”结构性理财产品为例,它发行于2007年4月,挂钩于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等4只H股,每半年支付一次收益,每次收益取决于4只股票的相对表现,最低为零。计算公式是“15%相对表现”,所谓“相对表现”,则是指涨幅最高者的涨幅一涨幅最低者的涨幅。

该产品推出后的第一个半年,恰逢挂钩股票大涨。2007年10月31日计算“相对表现”时,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比4月30日的初始价分别上涨70.63%、30.41%、69.32%、104.83%。换言之,“相对表现”是以招商银行104.83%的涨幅减去中国银行30.41%的涨幅,结果为74.42%。根据收益计算公式,15%~74.42%(相对表现)却成了负值。因而,投资者眼看着半年内的最差的挂钩股票上涨了30.41%,却只能接受零收益的残酷现实。

此后3个半年的观察期,该产品的相对表现分别是66.42%、29.14%、25.27%。由于相对表现值均大于15%,连续4个半年均为零收益。

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产品最终收益不取决于挂钩股票上涨幅度有多高,而要看股票之间涨跌幅度的差异。股票涨跌幅越接近,产品收益越高。一旦涨跌差异超过计算公式的上限,就变成了零负收益。

多数产品就像这样,设定难以实现的条件,即使挂钩的资本市场是牛市,也难以获得好的收益。

比如建行这款产品,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属于不同特点的银行股,走势完全不同,半年累计涨跌幅接近的可能性很小。

“汇得盈2007第一期投资大师PK”结构性理财产品存在另一种导致“零收益”的现象,它不是看标的涨跌幅,而是取平均表现。它规定每个月观察一次,取巴菲特投资组合和罗杰斯投资组合中表现好的一组收益并记录下来,产品最终到期时,将2年内的24个观察期录取收益计算出平均值,如果此平均值大于0,则投资者有或多或少的收益。

但实际情况是,24个观察日中,只有10个观察日录得了正收益。尽管从2007年11月至2008年8月,产品均录得了正收益,但从2008年9月份开始,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产品表现江河日下。在2008年11月直至产品到期日,录得的收益均为-30%以上,将产品直接拖入零收益的深渊。

类似这种产品,设定狭窄的收益空间,产品最终收益取决于平均值,一旦资本市场行情陷入不好的状态的时间较久,后期的好转也无法改变产品的总体收益了。比如今年前4个月的行情好转给产品带来的正收益,无法弥补去年大危机给产品带来的亏损。

业内人士分析说,在结构性产品中,一般挂钩利率的产品都比较容易理解,而挂钩指数、基金、汇率等标的的产品则相对复杂,而这次挂钩利率的产品基本没有出现“零收益”。

越复杂约难有收益

市场上甚至还有比这更加复杂的产品设计。有些产品的说明书长达数页,密密麻麻写满了各种各样的数字符号,夹杂着五颜六色的表格、曲线、计算公式。竟然有产品一次性涉及多达12种货币的汇率换算,这12种挂钩的货币,大部分都是普通投资者闻所未闻的,更别提对其汇率有所了解。

这样的说明书往往说明一个主要的问题,结构性理财产品通常都暗含着杠杆,产品募集资金不是按比例直接购买挂钩的产品,而是买人相关产品的金融衍生产品。

部分外资银行开拓市场太过激进,产品已不仅仅是挂钩信贷、股市、大宗商品,有些产品甚至连“二氧化碳排放量”、“水资源”等也列为标的。甚至有些产品在设计时条件苛刻。

复杂的说明书背后是复杂的产品设计,复杂的设计背后投资者能够获取收益的可能性相当小。如果写明是保本的,普通百姓还能收回本金;如果不保本的,那就损失惨重了。

比如,某款产品买入的是境外票据,票据挂钩的对象是原油及铜,这些票据和原油、铜如何挂钩,国际投行如何对冲,这些不仅投资者无从获知,而产品所涉及的诸多计算原本也是个复杂的工程。

业内人士分析说,迄今为止,那些获得较高收益的结构性理财产品,基本上都是在尚未到期时就锁定了高收益,或者是提前终止并获取高收益。这些理财产品获得较好收益的重要因素,是其收益获得的条件设计不太苛刻,给予投资者若干次可能获利的机会,而且只要挂钩对象表现好,投资者就有很大的获利机会。

近期中资银行设计的产品结构较简单,能否实现预期收益,主要看投资者对市场的判断。

照此说来,能够使投资者作出判断的产品,预期收益率实现的可能性也较大。所以,专家建议投资者投资这类理财产品时,首先要理解收益获得条件,或者说是挂钩对象与产品收益的关系——即当挂钩对象表现如何时产品才有收益;其次是了解挂钩对象的过去表现,以此形成自己对其未来走势的判断,有判断才有收益。

猜你喜欢
理财产品结构性收益
螃蟹爬上“网” 收益落进兜
基于应力结构性参数的典型黄土结构性试验研究
怎么设定你的年化收益目标
切实抓好去产能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2015年理财“6宗最”谁能给你稳稳的收益
关于结构性改革一二三
如何解开设计院BIM应用的收益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