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弱势群体,促进和谐发展

2009-08-04 09:21邹正发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09年1期
关键词:弱势群体和谐发展关注

邹正发

【摘 要】 伴随着我国从温饱向小康社会的过渡,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包括教育系统在内的社会各种矛盾和问题也随之日益凸显出来。其中,学生中的弱势群体的存在和发展,影响着和谐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正确认识和对待新课改下的弱势群体,善于寻找并放大弱势群体的“闪光点”,树立成功的榜样,发挥强势学生的带动、辐射作用,为全体学生营造一个和谐共处、均衡发展的优美环境,促进全体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关注 学生 弱势群体 和谐发展

弱势群体、和谐发展、以人为本是当今时代人们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是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的过程,更是动态、变化、开放的过程。课堂教学就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推进的过程。因此,如何在自己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既重视优秀学生的教育培养,又要特别关注学生中的弱势群体,促进和谐发展,健康成长,成为广大思想品德课教师不可回避、高度关注的焦点问题。为此,笔者结合新课程改革实践和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略陈一管之见,权作抛砖引玉。

一、正确看待新课改下的弱势群体

我国目前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从人均GDP1000美元向3000美元跨越的关键阶段。从国际经验来看,这个阶段既是发展黄金期,又是矛盾凸显期。我国正处于这一阶段,它规定了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与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是现有教育的目的与本质,其核心动力是构建和谐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是处理好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需求。同样,我国的基础教育在经历了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发展,尤其是近几年大学、中学的连续扩招后,伴随着教育的高速发展,教育系统中的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随之凸显出来。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受关注是素质教育发展的题中之意,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因此,我们一方面要正确认识到弱势群体的存在的发展是教育发展过程中必然存在的现象,它几乎存在于每所学校、每个班级之中,只不过因他们的个性特点、所处环境及弱势程度不尽相同而已;另一方面也要看到现在学生中的弱势群体问题尚未得到很好的解决,其生存发展状况令人担忧,其消极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那么,学生中的弱势群体有哪些表现呢?

我们这里所说的弱势群体,它是一个动态的变量,既包括显性的弱势群体,也包括隐性的弱势群体。显性的弱势群体表现为单亲子女、离异子女、孤儿、残疾儿童,以及贫困户子女或经常外出打工经商人员的子女即农村留守儿童;隐性的弱势群体是一个较大的变量,它既可以是强势学校、班级中的后进生,也可以是学习成绩优秀、家庭条件宽裕学生中的品格缺失、有心理障碍者,以及由于“网瘾”、“早恋”、突遭不测而导致身心受损,尚未走出阴影者等等。不管是哪一种情形,均有许多共同的地方,主要有如下几种情况:

1.品格缺失导致弱势显现。

这些孩子原本就缺乏必要的家庭温暖或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学习不感兴趣,自我约束力差,屡有违纪行为;他们在师生中的“口碑”不好,对学校的教育抱无所谓的态度,用故意“顶牛”的方法证明自己的存在;他们对自己已失去了信心,自暴自弃,以一种消极的态度对待人生;他们的父母大多已“管不住”了,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学校教师身上,许多老师也对他们失去“耐心”,对他们提出最低要求,只要“在学校不出事,不影响他人就可以了。”这些学生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貌似“潇洒”、“无所谓”的背后隐藏着孤独、自卑和无奈。因而导致这些特殊群体对老师和同学怀有戒备或敌视心理,但又特别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与尊重。

2.成绩弱势使他们成为许多人眼中的名符其实的弱势群体。

由于学习竞争的日趋激烈,这些特殊群体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差,成绩也较难提高,尽管他们可能也很努力,但就是学习成绩不理想。长期的低分,使他们怀疑起自己的智力水平,对学习逐步丧失信心,对他们来说,学习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考试是对他们的折磨。许多老师也认为这些学生“脑子不灵”,“智力有问题”,老师在上课时也很少提问他们。这种自觉或不自觉的歧视使他们成为学校班级中的弱势群体。

3.庭贫困、变故导致经济弱势。

由于当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各种竞争日趋激烈,市场经济的一些负面影响正日益深刻地影响着许多的个人、家庭,低收入、疾病、失业、家庭收入主创者缺失等因素困扰着一些家庭,也给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很大的困难。来自这些家庭的学生不仅经济上是弱者,精神上有时也很脆弱。看到同班同学吃好穿靓,花钱出手大方,不免悲观起来,他们通常不愿让他人了解自己的家庭情况,对自己的前途感到渺茫。

4.身心疲惫导致心理弱势。

由于家庭、学校、社会的过高期望和过分关心、升学压力过大、课业负担过重及社会对升学考试的炒作,以及其他社会的一些负面影响,造成心理不够健康的学生出现心理障碍,表现为学习时无精打采、懒散无力、反应迟钝且伴有注意力不集中、思维不敏捷、情绪低落、活动效率降低、错误率上升,严重时还会头痛、眩晕、食欲不振、失眠等。它会直接影响学生日常的学习效益和生活质量,会使一部分学生由原来的成绩强势学生逐渐走下坡路,最终变为成绩的弱势群体。

二、强弱互补,和谐共处,科学发展

弱势群体作为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不仅影响这一群体自身的健康成长,成为一些教师沉重的思想包袱,令人“头痛”,使人“担忧”,甚至让人“痛惜”地辍学或走上了违法犯罪道路……。而且,它的存在和发展也会影响影响学校、老师眼中的优秀学生,甚至会危及班级、学校、社会的和谐发展,可以说,没有这些弱热势群体的进步和发展,就没有整个学生群体的进步和发展。也许,弱势群体是班级、学校、区域中的一小部分,他们的人数也不一定很多,但是,他们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在学校享受教育的权利应该是平等的。面对这个群体,教师爱的天平不应失去平衡,社会的关爱、宽容、理解和帮抚应落到实处。我们应从对强势学生过多的爱中分出一部分,加大“扶贫力度”来关心和爱护更需要获得帮助的弱势群体,让他们和其他学生一样和谐共处,共享快乐生活,使全体学生都能心有所期、学有所得,自身的基本素质和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

具体做法如下:

1.善于寻找并放大弱势群体的“闪光点”。

一般来说,由于自身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点和成长环境中消极因素的影响,属于弱势群体的学生的学习成绩较差,在学习上表现的机会不多。但又有较强的心理归属感和表现欲,很想寻找机会表现自己的优点,以获得别人的肯定、理解和信任,求得心理上的平衡。因此,作为新课改下的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要帮助学生转变观念,培养积极的自我意识,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挖掘他们的潜能,对他们每一个微小的进步,都能及时而恰当地给予肯定的鼓励,帮助他们通过艰苦的努力去领略成功的快感,使他们知道自己的价值,从而增强实力和信心,推动学习的进步;要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自己,学会全面客观地、发展地看问题,既不以人之长度己之短,也不好高骛远;要善于调整自我,消除自卑,培养耐挫能力和自控能力,增强战胜挫折的勇气,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走上健康良性的成长道路。

2.树立成功的榜样。

这里的榜样示范不是学习优良学生的示范,而是通过观察与自己能力相近者的学习行为来激发自信心。如果让学习困难学生以学习优良学生为榜样,他们会觉自己本来就不如别人,学习优良学生达到的目标自己达不到也是理所当然的。而当其看到与自己水平差不多的示范者取得成功时,就会增强自我信念,相信自己也能完成同样的任务。例如,把原来基础较差而进步较快的学生作为学习困难学生的示范者,要求他们观察、讨论这些同学是怎样取得进步的。选取这样的榜样示范对班上一部分学习困难学生的确能产生较大的激励作用。

3.发挥强势学生的带动、辐射作用。

由于青少年学生正处于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自信与自卑、努力与懈怠、开朗与忧伤、大胆与怯懦、社交与闭锁、自主与信赖交替发生,因此,他们的情绪或活动表现得很强烈。他们易于振奋激动,容易动怒、怄气、争论甚至争吵,再说,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和强势群体的区分不是绝对的,它是一个不断分化、组合的动态过程。因此,我们在尽力寻找、发现和放大每一个弱势群体中的“亮点”的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强势群体的带动、辐射作用。在这里,教师所选取的强势学生的优点必须是针对那些弱势学生可以学习模仿的部分、对弱势学生有触动、有启发的部分,尤其要选取强势学生的非智力方面的因素。例如,教师通过创设多种多样的课堂情景、开展各种活动,发挥学生的优势和特长,展现学生的潜能,使学生体验成功,树立对自己的信心;提问时特别要关注弱势学生群体的状态,要针对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使不同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甜蜜,同时,也使弱势学生能够从强势学生那里学习思考、分析问题和组织答案的方式方法和勤奋、严谨的求学态度,从而转化为一种巨大力量,积极进取,努力拼搏。使强势学生自身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也使弱势学生得到的优良班级和谐阳光的普照。

4.为全体学生营造一个和谐共处、均衡发展的优美环境,促进全体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新课改提倡学生要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共同探究,这本是现代教学发展的一个正确方向,但切忌把它表面化、形式化。现实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许多不少老师都在努力探索新课改的有效做法,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我们来看这样一种情形:一位老师在课堂上针对所学知识提出学习目标,设计、呈现问题,让座位相邻的几位学生互相讨论、总结发言,课堂上学生很兴奋、很热闹,但实际上是强势学生在思考、归纳总结和发言,弱势学生并没有思考的机会,更没有机会发言,表现自己,从而也就使他们变得更更弱,得不到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和能力的发展。这种方式很容易容易造成学生群体的两极分化,即“优生”当代表,“中差生”当陪衬这种表面上热闹、实则空洞的形式主义。其实,课堂上一时的安静、不热闹,并不说明学生思维不活动、不活跃,正所谓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才应是我们课堂教学实践中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能力目标要求。因此,新课改要坚持合作学习、共同探究这个正确方向,但更应通过设置多种情景,设计一组或几组有梯度的问题、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要求,才能使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均能学有所得,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共享健康地、可持续地成长的蓝天。例如,在讲环境问题时,呈现这么一组问题:(1)你生活的小区存在哪些环境问题?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有什么危害?你有哪些好的建议可以改善那里的现状?(2)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不可兼得吗?你心目中的理想环境是怎样的?通过由问题而引发的思考、分析和争论,彼此间的协同、合作,考查了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润物细无声引领学生学会了学习和合作,为将来适应社会、参与社会、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教师在组织、指导合作学习小组的探究活动中,要兼顾到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有任务、有时间和机会思考、分析、议论、交流、归纳、总结,教师作出的评价也要把小组所有成员的共同参与(包括过程和结果)作为一个重要指标,而不仅仅看到小组的最高活动成果,这样,既使强势学生得以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又能让弱势学生有与同伴交流学习、合作探究和表现自我的机会,从而使整个课堂教学环境中的各种要素之间始终处于一种协调、平衡的状态,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自学能力,使每一个学生的基本素质和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

(责编 李 晔)

猜你喜欢
弱势群体和谐发展关注
慢生活:快节奏时代的减压良方
弱势群体法律保护的法价值分析
加强校园人本管理 营造和谐育人氛围
论弱势群体保护之法律保障机制的建立
民粹风下,台军成岛内“弱势群体”
奥朗德“关注”锦江增持雅高
美国宗教自由报告“关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