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2008县域经济考核解析

2009-08-04 09:20贺海峰
决策 2009年6期
关键词:安徽县域集群

贺海峰

继全国“百强县”评选搁浅后,安徽省改变以往的考核评比办法,对县域经济实行分类考核,首次遴选出20家“2008年度科学发展先进县”。

2009年5月中旬,安徽省一改往年惯例,首次分类公示了20个“2008年度科学发展先进县”:一类县中,肥西县、当涂县、繁昌县、芜湖县、宁国市、无为县、肥东县入围;二类县中,郎溪县、含山县、青阳县、庐江县、东至县、霍邱县、全椒县、萧县、怀远县入围;三类县中,绩溪县、休宁县、歙县、金寨县入围。

为此,《决策》特别邀请安徽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耿晓原副处长、安徽省经济运行考核办公室赵金宝副主任进行解读,并对安徽县域经济发展态势作一评析。

考核办法重大创新

《决策》:继全国“百强县”评选搁浅后,安徽开始酝酿县域经济考核办法的更新,并于最近公示了20个“2008年度科学发展先进县”。这样做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耿晓原:2004年,安徽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开展县域经济考核评价的实施意见》,决定对县域经济发展进行考核评价。2006年霍山会议后,省委、省政府对考核办法进行了修订,分综合十强县和动态十佳县两套指标进行考核。通过开展县域经济考核评价工作,极大地调动了各县市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在全省上下营造了争先进位的浓厚氛围,对促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从近几年执行情况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指标体系偏重于经济发展,对社会发展、资源环境、人民生活重视不够,没有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二是将所有的县放在同—平台上考核,忽视了县域之间的客观差异,特别是综合十强县采用的是全国百强县的指标体系,偏重于静态指标,每年考核结果变化不大,部分基础较差的县发展积极性受到一定影响。

正因如此,安徽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安徽省经济运行考核办公室采用聚类分析方法,以现有经济发展水平为基础,选择地區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人均财政收入、城镇职工平均工资、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平方公里经济总量、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每平方公里人口数量、常用耕地面积占区划面积比重等10个指标进行计算,将61个县分为三类,再综合考虑区位、资源等发展条件和潜力进行局部调整。

其中,一类县经济发展基础较好,工业化水平较高,特色经济初具规模,有的具有良好区位和资源优势,应该走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前列,包括宁国、当涂、繁昌等21个。二类县经济发展基础相对薄弱。农业比重较高,基础设施和创业环境有待改善,但承载能力较强,发展潜力较大,具备加速发展的条件,有28个。三类县都是山区,生态保护任务较重,环境承载能力较弱,包括金寨县、泾县、黟县等12个。

形象一点说,这就好比举重比赛,以前未按照体重分级,所有重量级的运动员放在一起评比,现在则是按照体重分级。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今年年初以来,我们制定了《县域分类考核实施细则(试行)》,并相继开展资料整理和审核工作。在此基础上,计算出各县综合指数,对产业集群优势县、国家和省文明县城、统计基础工作等给予特别加分,征求省直有关部门对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安全生产及重大环境责任事故等“一票否决”事项的意见,形成了2008年县域分类考核初步结果。

《决策》:本次考核评选出了15个产业集群优势县。这些产业集群优势县如何申报?怎样认定?

耿晓原:通过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安徽省产业集群发展势头看好,规模不断壮大,已经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加强这方面的考核非常必要。产业集群优势县的申报条件有:一是产业布局相对集中。围绕某特色产业或产品,具有较完整的产业链条和较强的产业配套能力,位于省级以上开发区或不超过三个相邻的乡镇产业集中区内。二是具备一定的集群规模。省级以上开发区或—个乡镇产业集中区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过15户、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亿元;2~3个乡镇产业集中区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过20户,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5亿元。三是产业集中度较高。一个产业集群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县的比重不低于30%;两个产业集群的比重不低于40%;三个产业集群的比重不低于50%。四是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节能减排要求,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符合上述条件的产业集群内企业户数和主营业务收入可累加计算,上述标准将根据产业集群发展情况逐年适当调整。单一资源开采类产业不予认定。对拥有符合申报条件的产业集群的县,均认定为产业集群优势县。

全省有31个县要求认定为产业集群优势县,共申报了59个产业集群,涉及汽配、建材、机械、化工、农产品加工等多个行业领域。我们采用功效系数法,将集群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主营业务收入、产业集中度三项指标,按照主营业务收入占50%、企业户数占25%、产业集中度占25%的权数进行加权计算,按照不同分值分别给予0.5、04和0.3分的加分。

经过严格审核,共有33个产业集群达不到申报条件,其中9个集群企业户数不达标,10个集群主营业务收入不达标,14个集群企业户数、主营业务收入都不达标。最后,肥西、肥东、当涂、芜湖、繁昌、铜陵、宁国、天长、无为、桐城、全椒、望江、东至、霍山、泾县等15个县被认定为产业集群优势县。

《决策》:采用新的考核办法之后,如何实现新旧两套考核体系的对接呢?

赵金宝:我们采取了一种过渡的方式。根据省政府《关于试行县域经济分类考核的通知》,为了便于各地对外宣传和招商引资,2008年继续开展综合十强县评价工作。按原综合十强县考核指标体系进行评价,安徽2008综合十强县分别为:宁国市、繁昌县、当涂县、凤台县、肥西县、芜湖县、肥东县、铜陵县、天长市、广德县。与上年相比,有9个县继续保持在十强县行列,铜陵县首次进入,无为县由2007年第8位下降到第11位。在初步确定的2008年度20个科学发展先进县中,肥西县、当涂县、繁昌县、芜湖县、宁国市、无为县、肥东县均在上年表彰的综合十强县之列,肥西县、芜湖县、无为县、肥东县、郎溪县均在上年表彰的动态十佳县之列。

县域经济逆势飘红

《决策》:2008年,金融风暴席卷全球,这给安徽县域-经济带来哪些不利影响?

赵金宝:在这场国际金融风暴中,没有哪一个地方能独善其身,安徽县域经济发展也受到一定的影响和冲击。这种冲击主要表现在:一是危机减缓了县域经济发展速度。与上年相比,2008年县域GDP增幅回落0.9个百分点,其中二、三产业增加值增幅分别回落3.3个和1.9个百分点;全部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在岗职工工资和实际利用外资等指标的增幅分别回落3.3个、4.2个、16.2个、6个和392个百分点。二是危机对

部分县影响较大。2008年,经济外向度(外贸出口额与GDP之比)超过10%的天长(23.5%)、和县(21.8%)、广德(12.9%)和宁国(12%)等四县(市),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相对较大,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四县(市)GDP分别增长12%、12.6%、12.7%和13.7%,增幅比上年回落0.4个、1个、6个和4.4个百分点,比全部县域低1.9个、1.3个、1.2个和0.2个百分点,比所在的一类县低3.8个、3.2个、3.1个和2.1个百分点。

当然,与沿海省份相比,安徽受到金融危机影响相对小一些,经济运行表现出一定的“抗跌”、“耐寒”性,并且改变了历次波动“下行快于全国、上行慢于全国”的格局。而安徽县域经济外向度并不是很高,产品大多销往内地,所以受到的冲击更小。

总体上看,2008年,安徽县域经济继续保持了2005年以来高于全省的增长态势,GDP增速达到13.9%,超出全省1.2个百分点,呈现出速度较快、结构优化、活力和后劲增强的良好局面。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金融危机影响较小;二是农业大丰收;三是工业大突破,园区经济、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四是一些毗邻江浙的县市,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优势更加凸显,趋势更加明显;五是省里扶持力度持续加大,县域发展积极性普遍提升。

《决策》:最新评出的20家科学发展先进县有哪些亮点?

赵金宝:一是发展速度快。生产總值增长15.5%,比全部县域快1.7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增长31.4%,比全部县域决1.2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3.9%,比全部县域快1个百分点;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3%,比全部县域快7个百分点;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23.2%、19 9%,比全部县域快3.6和0.9个百分点。二是总量贡献大。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分别为1578.7亿元、139亿元、442.7亿元和1131.6亿元,占全部县域的比重分别为37.2%、43.1%、34.9%和47.3%,比人口比重高5~17.4个百分点,且比上年均有所提高。三是人均水平高。人均生产总值11020元,比全部县域高24.6%;人均财政收入970元,比全部县域高44.2%;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4223元,比全部县域高8.3%;农民人均纯收入4733元,比全部县域高15.6%。

《决策》:从2006年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意见》,到县域扩权全面铺开,安徽扶持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新招迭出。下一步省里将推出哪些新的举措?

赵金宝:继强县扩权之后,安徽将积极推动强镇扩权。在县域经济驶上快车道的过程中,乡镇权责不一的矛盾日显突出,一些问题,乡镇无法统筹解决。例如无为县高沟镇,财政收入已突破8亿元大关,扩权恰当其时。目前,全省150个扩权的经济强镇已经确定,伴随着体制上的充分“松绑”,这些强镇“大孩子穿小衣服”的尴尬将不复存在,安徽县域经济必将迎来新空间、迈入新境界。

猜你喜欢
安徽县域集群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
安徽 诸多方面走在前列
安徽为什么选择带量采购
县域就诊率为何差了40%
一项县域中招政策的回顾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