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振中:以书法的实践为有关书法的思考服务

2009-08-07 01:51沈必晟
文艺生活·上旬刊 2009年5期
关键词:笔法毛笔书写

沈必晟

邱振中先生,是我从内心都很佩服的书法理论家。他的并不太多的关于书法的新阐释,一直萦绕在我心头,让我第一次比较真切地感受到用西方文艺理论去解索传统书法的可能性,竟然是那么魅力无穷。这让我非常快地想到普林斯顿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叶维廉先生的力作《中国诗学》(三联书店出版社1992年出版),还是在读大学的时候匆匆看过,但一直到现在,都记忆尤深,那种完全不同于中国传统诗词品评的阐释方式和不同于诗话、词话的品读办法,真的令人像发现了一片新的天地一样,让人痛快至极。

邱先生的研究中,最有魅力的是关于笔法的阐释,那种通过一般物理学理论浸润在叙述中的思想,让我们第一次比较科学地正眼看待了毛笔的运动。他把毛笔的运动简单地归纳为二维平面的平动、绞转和在三维空间中的提按,并因此大胆假设,正是因为泛化在三维空间中的运动形式的终结,因而穷尽了字体的演进。这个大胆的猜想,应该说是直到今天都闪烁着它的无穷魅力,也是新时期书法复兴运动以来在书法理论方面最令人心仪的判断。它就像一次对传统书法演进过程的历险,而不是依样画葫芦的人云亦云,弥漫在这个假设周围的都是最靠近真理、或是最值得关注的书法问题。

比如多年以后,南京的孙晓云先生出版了她著名的《书法有法》一书。她以她深厚的家学素养和丰富的书法实践,详细叙述了她对古代笔法的认识,也就是她对传统书论中的“拨镫法”及其核心的“撅、押、钩、格、抵”的再阐释。如她所阐释的,在钟鼎文中常常看到厚重下垂的捺,实际上就是“转笔”后两次发力的结果。而章草则是按照一次发力一个字的原理创造出来的书体,它把一个字控制在手的左右一次还原中,如结体上办不到,就按转笔的规律,在一次发力的基础上生造一个字。“捺”脚则是这个一次还原过程中的结束标志。

我后来又在邱先生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隶书中波脚产生的猜想,撰写了《关于隶书中波状笔画出现的猜想》一文,发表在2003年的上海《书法》杂志上,引来了旅德的周师道先生的批评。他后来也在此杂志上发表了《线条动感和笔毫变形》(其实这篇文章是我最早安排发表在2002年《武汉书法家》这个地区性的内部书法通讯上,很遗憾没有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也没有这方面的讨论和回应),详细叙述了他对毛笔运动的认识。我后来将周先生的叙述浓缩后在书法江湖网上向邱先生提出这方面的问题,即“有人在谈及先生的论述时说,您有关笔法的理论是刚体物理学在书法上的应用。但有个物理事实是,您忽视了墨水在毛笔上的张力,您怎么看待这个疑问呢?”,邱先生非常有风度地对此问题做了回答,说:“《关于笔法演变的若干问题》发表后不久,周师道先生给我写过一封信。在信中提出了与此有关的问题,我在给他的回信中说到我对有关问题的思考。大意是说,我们可以为一种事物建立各种复杂层级的模型,关键在于我们所希望解释的问题,需要哪一种复杂程度的模型。我所建立的模型与我要解释的问题大体上是匹配的。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我们已经有可能为一支毛笔的运动建立极为复杂的数学模型,问题是:我们需要用它来解释何种复杂程度的问题?”这篇提问与回答后来被选入邱先生在人民大学的新版文集《书写与观照》一书,也可见邱先生对此说的重视了。

其实在孙先生的《书法有法》发表以前,邱先生的说法在一般情况下是非常有道理、非常值得深究的理论。但发生在笔法转变过程中的书写姿势的变化以及书写工具的变化,相信会使邱先生的说法逐渐演变成一种在特定状态下的定理。最遗憾的是在邱先生再版的人大的多卷本文集中。并没有见到他在这方面的持续思考。

正是因为邱先生在理论方面的贡献显得非常突出,他在书法创作或在现代书法创作上的探索反而显得并不明显。在这里我不准备对他在“现代书法”方面的一些作品作评价,如果以后有机会对以书法为资源的现代艺术做一个综合性方面的研究,我想,把邱先生列入进去,一定会是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显然,邱先生的较传统方面的书法作品是不够引人注目的。他实际上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草书情有独钟,而且他的创作明显的有整体章法上的考虑。比如他就很少在正文书写完毕后,惯例似地用较小的字体书写正文的来历和书写的日期、名款等等,他似乎有对草书在整体章法上更见纯粹的想法和思路,并不愿意用这些东西来损害纯粹正文的书写。我感觉邱先生在这方面好像很受西方绘画的影响,尤其是印象派绘画以前,绘者的题款是不在画面的考虑范围内的工作,因而在具体的签款过程中,签款往往在画面中占据很小一块地方,甚至根本就在画面的背面。邱先生的这个举措是很明显的,尤其是其早期发表出来的作品,这方面的痕迹非常之多。但显然,邱先生在这方面的探索并不成功,他的草书在整体大格局上最主要的还是通过墨法的变化来给人视觉上的冲击,比如他就不止一次地用一笔书的方式来简单地对待创作,这种办法显然是并不高明的书写方式。

其次,他的书法创作在线条上缺乏张力。这很容易从他的书法作品中体会出来,那些线条几乎是在笔管有墨的时候自然渗化到宣纸上去的,没有墨的时候就几乎是一阵“狂轰乱炸”式的疯狂走笔,完全没有了笔锥着纸时那种逆涩的摩擦。其实线条的张力,一是从走笔的迅捷中来,一是从迅捷走笔过程中的捻管动作而来,也就是邱先生说的那种在迅捷运动中的果断的绞转用笔。邱先生的每一个转折似乎都不是这个动作在简洁、迅速、果断中的结果,而是非常辛苦的笔笔按字形的走势送到,自然就缺少了这方面的力量感。

邱先生这几年的书法创作。日益显得“老实”起来。因为他的行书作品竟然越来越多,而且日渐传统,缺乏吸引人的看点。看来,邱先生的锋芒也随着年月的增长,渐渐地丧失了他的勇猛与精进。

当然,在书法界,谁也不会认真地拿鄙先生作真正的书法创作家看待。“人无完人,金无足赤”。邱先生在前二十年的用工用力都主要放在思考上,而且也非常有效地做出了成绩,这是有耳共睹的。而且,邱先生在创作上与理论上的不平衡,也丝毫不减损邱先生在书法界的地位。反而,他在理论上的成就会愈益显得光芒四射。

再说了,谁一定要坚持说,邱先生既要是书法家,又要是书法理论家呢?我记得张天弓先生有一句话很值得玩味一“我的书法实践主要是为我有关书法的思考服务”。如果这句话道出了当代以书法理论、书法批评见长的书法家的心声的话,我想,我会毫不犹豫的将它介绍给今天活跃在书法界的理论家或批评家们。因为有关书法的具体操作和实践,确实有必要成为研究理论的人去做稍稍的尝试,特别是研究以书法创作规律为方向的书法理论家们,这方面的实践应该是你更加深刻认识书法、对书法的具体创作行为有更多发现的起点。

猜你喜欢
笔法毛笔书写
毛笔的由来
使用后的毛笔该如何存放?等
品读
论笔法势的作用
书写要点(十)
养成书写好习惯
张旭《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
《左传》笔法
书写春天的“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