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陈云党的执政理念的价值逻辑:一个民生视阈的考察

2009-08-12 10:00谢冠富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2009年3期
关键词:陈云民生

谢冠富

摘要:陈云关于党的执政理念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核心地位,改善民生是实现人民群众利益的表征。陈云关于党的执政理念的三个层次中,第一层次内涵一切为了人民的核心价值取向,第二层次显示实现民生价值载体的方法,第三层次表明了具体落实民生的路径和措施,从而有效地实现价值。这三个层次由内及外,由抽象到具体,实现了有机统一。陈云把社会民生问题融入到党的执政理念,又在执政战略高度准确把握民生发展的思想,为丰富和发展党的执政理论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关键词:陈云;民生;执政理念;民生尺度;民生方法;民生路径

中图分类号:D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168(2009)03-0013-05

一、民生问题:陈云关于党的执政理念的政治论域

改善民生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奋进目标。党的十七大报告鲜明地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生动地体现了党为人民谋利益,支持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决心。从唯物主义立场出发,改善民生,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彰显了执政党重视“民生如天”的人本境界、发展境界和统筹境界,超越了中国几千年来社会发展的困局。

综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人民是历史舞台的真正主角。有了人民的劳动和创造,有了人民福祉的增进,历史才丰富多彩、气象万千、连绵不绝。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孙中山认为,所谓“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便是”[1](p.355)。“‘民生二字,为数千年已有之名词。”[1](p.112)然而,考察古已有之的国民生计思想脉络,尽管“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以及“体恤民生”等思想源远流长,涵化诸多合理的思想精粹,但是“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我们不难发现,这些民本思想的理论实为“重民存”而非“唯民生”之论,无不以“国”、“邦”的安危存续为终极目标,这样,“恤民”便逻辑地演进为统治阶级“治国平天下”的工具化思维,成为统治阶级的“御民”要术。及至近代,阶级统治与民生问题累积为封建社会兴替循环的核心问题域,即使资产阶级民国的肇建也无法真正解决。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2](p.9),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开创了中国社会发展波澜壮阔的历史新纪元。“这是一个绝大的变化,这是自有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以来无可比拟的大变化”[3](p.669)。作为“一个伟大的创造性的成就”[4](p.329),党领导的新中国“表现出它的本来面目,即人的自由产物”[5](p.281),是“一种同更深刻、更完善和更自由的人民意识相适应的崭新的国家形式”[5](p.306),无产阶级政党的执政第一次使人民群众获得了基本的生存权、发展权和管理权,具有了人民根本利益充实和扩张的基本前提,确保了人民群众对国家政治经济生活干预、变革的主动权。因此,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人民彻底推翻旧政权,为改善民生扫清道路剔除痼疾,开拓中国切实改造民生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更为以后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创造性地实施改革开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预留了理论与实践空间。

马克思和恩格斯预言:社会主义如果不是“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也就是说,全部陈腐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2](p.86)。因此,民生建设事关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大局,执政以民生为本是我们党执掌政权以来始终坚持的执政理念。这里,所谓执政理念就是指建立在对执政规律认识基础上的党的执政宗旨和指导思想,是关于为谁执政、靠谁执政和怎样执政三个同心圈层的理性认识,是用以指导党的执政活动的根本原则。执政理念的第一层次,即核心层次,其核心思想是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讲的是为谁执政的问题;第二层次是党执政的力量来源与合法性基础,讲的是靠谁执政的问题;第三层次是在第二层次指导下党执政的具体实践观念,讲的是怎样执政的问题。维护和发展国民生计,就是第一层次执政理念的战略表达,体现了明确的政治主体指向性,同时国民生计的实施又端赖于第二层次绩效反馈的公平与正义性,才能有效地保证第三层次实施民生计划路径的正确选择。由此可见,始终关注国民生计是党执政理念的必然表征。

陈云指出:“我们面临着如何把革命成果巩固和发展下去的问题,关键就在于要安排好……人民的生活,真正为人民谋福利。”[6](p.201)解决民生问题、提高民生质量,就是我们党执政的基本实践活动,这不仅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化,而且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有效应对执政风险的重要保障。

作为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和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陈云在新中国成立后长期主持与民生直接息息相关的全国财经工作,为新中国成立初期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安定人民生活,以及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和奠基,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始终坚持并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具有鲜明特点的经济思想观点,提出了许多具有深远意义的党建思想观点,对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和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导实际工作有许多重要论述”[7],成为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折射出强烈的思想创新和实践“唯实”的特质。陈云把社会民生问题融入到党的执政理念,又在执政战略高度准确把握民生发展的思想,有力地保障了“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重视以改善民生推进执政能力建设,成为党在改革攻坚阶段不迷失方向的有力思想武器。

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所谓“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8](pp.289-290)。党的执政理念的三个层次,辩证地统一于党领导人民不断解决社会主义实践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过程中。这是因为,毕竟“全国人民的解放”不能仅仅停留在中国“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的政治层面,建立在政治解放的基础上,以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指向的经济现代化——经济解放,以及提升中华民族精神质量的文化现代化——文化解放,更是中华民族实现彻底解放的历史要求。在这个意义上,陈云关于改善民生问题的重要思想,超越了单纯的经济社会发展层面,深刻揭示了党的执政理念是执政使命与社会战略的统一,蕴含了鲜明的政治逻辑。

二、民生与执政理念:陈云民生思想的理论逻辑

把民生问题作为政治问题和重要国策,源于陈云对阶级政治的历史总结,更重要的是建立在长期以来对人民群众与党的事业关系重要性的深刻认识。陈云提出,只有“在照顾必须的最低限度的民生的条件下来搞建设”[9],才能确立并完善一种“有利于人民的社会主义经济”[10](pp.12-13)。这就把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吃饭”与“建设”问题,生动地体现在搞好经济建设、照顾国计民生和加强党的执政的辩证关系之中,是陈云将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实际有机结合,深入研究和思考党领导新中国发展而得出的正确结论。

(一)民生尺度:执政理念的价值取向

执政理念的价值取向源于党的执政宗旨和执政价值的追求,属于执政理念的第一层次(核心)结构,关注“为谁执政”的问题。执政理念是尊重和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思想凝结,否则执政理念无法与社会发展规律相耦合,执政理念的价值取向就会错位,执政实践必然危机四伏,绩效甚微。

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历史上的活动和思想都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11](pp.103-10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决定力量。同时,人民不仅是社会活动的主体,而且人民的主体性内在需求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与进步的不竭动力。搭建历史活动舞台、引吭高歌历史主题、指点历史带砺河山和激扬历史典册文字的是人民,而不是少数的高牙大纛和几位显赫英雄。陈云结论是:“英雄所以可贵,就在于他能联系群众”,但“英雄只要脱离了群众,立刻就变得没有力量,没有作用了”[12](p.168)。因此,我党以人民根本利益为指向的执政理念,完全契合历史发展规律的轨迹,是合规律性的命题。

陈云要求各行各业的工作人员时刻以群众观点为民生尺度,“如果没有群众观点,没有政治观点,就很容易出问题”[13](p.61)。以一切为了群众为价值取向,各个行业的工作和从事各行各业的工作人员都要围绕着这个价值取向展开。例如,“做财经工作的人”,这主要体现在:

民生尺度之一:把群众的利益和需求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革命的目的是为了劳动者人人有吃有穿,而且要吃的较好,穿的较好。”[6](pp.383-384)“搞经济建设,最终是为了改善人民生活。”[14](p.264)这些话语充分体现了陈云对民生尺度的准确把握。

民生尺度之二:把“有利于人民”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根本标准。“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我们应该采取正确的方针指导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就是说,我们必须使消费品质量提高,品种增加,工农业产量扩大,服务行业服务周到,而决不是相反。”“要把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和个体农业、手工业,改造成为这样一种有利于人民的社会主义经济”[10](pp.12-13)。

民生尺度之三:反映民生问题的,无论事关大小,都是重要的问题,都是事关政治的大问题。“十亿人口吃饭穿衣,是我国一大经济问题,也是一大政治问题。”[10](p.350)“稳定物价不仅有经济意义,而且有政治意义。”[13](p.126)“老百姓喊毛主席万岁,要看他有没有衣服穿,有没有饭吃。”[15](p.1096)

(二)民生方法:执政理念的价值载体

实现民生,要有好的方法,价值取向的实现要有好的价值载体,否则再美好的价值理想也只能是不着边际的乌托邦。执政理念的价值载体源于一定政党的生存和发展的阶级基础,这决定了执政党为了实现宗旨和价值追求而确立的基本方略、战略方针、基本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从执政理念结构的层次看,属于第二层次的“靠谁执政”的问题。落实到解决民生问题,党的执政理念的价值载体体现为陈云以人民利益为重的基本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执政理念的价值载体也好,解决民生的基本方法也好,客观上要求科学性和价值性的统一。所谓科学性,就是要基于对执政理念价值载体的正确认识,探究解决民生问题的最佳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以合乎规律的手段满足科学方法论的需要。所谓价值性,就是要形成现实有效的方法,并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不断创新,以应对民生发展状况的不同需求,重在解决问题。可见,二者对于执政理念的价值载体和发展民生的基本方法具有现实意义。

民生方法之一: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事物发展是不平衡的,又是相矛盾的,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两种矛盾都要兼顾,但是解决和分析问题的时候,要有重点,这被陈云喻为“网开一面”,“不能都搞平均主义”[10](p.142),要“两条腿走路”。

民生方法之二: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陈云强调:“实事,就是要弄清楚实际情况;求是,就是要求根据研究的结果,拿出正确的政策。”[10](p.188)“苏联的生产无论大小都一律纳入计划,我们可否来个大计划小自由,即在主要产品方面有计划,对次要产品搞自由市场。这种自由市场是国家市场的补充,不是资本主义无政府状态下的自由市场。总之,要适应中国的实际情况。”[16](p.327)陈云总结了“十五字诀”:“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14](p.430)。胡锦涛总书记在陈云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指出:“他从长期实践和切身体验中总结出来的‘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是一个充满唯物辩证法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原则,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贡献。”[7]

民生方法之三:调查研究。陈云强调,领导机关制定政策,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做调查研究,做决定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就够了。难者在弄清情况,不在决定政策。不忙于决定对策而首先了解情况,这才不是本末倒置。人之所以犯错误都是由于不了解实际情况就匆忙地决定对策,片面性总是来自忙于决定政策而不研究实际情况。

民生方法之四:群众路线。“解决群众切身问题的方法,必须在群众中讨论,到群众中找寻。因为只有群众才能真正了解他们自己的问题,只有在群众中才能讨论在当时当地解决问题最适当的方法。”[6](p.169)

(三)民生路径:执政理念的价值实现

改善民生有了科学有效的方法后,就要辅之以具体可行的实施与操作,这是执政理念第三层次的现实要求,是在明确指导思想和完善方法论准备的基础上,把“怎样执政”落到实处的重要体现。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双向对象化过程,这不仅是探求规律性的过程,而且是有目的地改造世界的过程,即价值目标的实现过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2](p.56)。民生视阈中的执政理念,从本质上看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合科学性与合价值性的内在统一的:一方面,执政理念的价值取向符合社会客观规律,执政理念的价值载体科学有效;另一方面,执政理念又要实现自身的价值——实现合乎社会主体目的,即高度统一于以民生为根本尺度的合目的性中。对执政理念而言,合乎社会发展和执政规律的执政理念固然绝不可少,但没有执政理念的价值实现,就不会有改造民生的实际行动。因而,执政理念的价值实现是有真正意义的,它必须根植于实践活动之中,即有效地推进民生发展。

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通过民生需求的满足和增进而具体实现的。因此,陈云十分重视民生的实践活动,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有借鉴意义的工作思路。

民生路径之一:发展农业。陈云说,农业对我们的重要性,现在看得很清楚了。“农业发展不起来,工业就很难发展。”[13](p.143)“粮食定,天下定;粮食紧,市场紧。”[10](p.125)“无粮则乱,这件事不能小看就是了。”[10](p.350)陈云选择了粮食和农业作为解决民生必由路径的首选路径,是十分高瞻远瞩的。

民生路径之二:从轻工业等日常生活方便民生满足民生。“老百姓需要什么东西,也要摸清楚。如果我们只办重工业工厂,不办轻工业工厂,老百姓等着要东西,没有东西供给他们,他们就不满意。”[17](pp.749-750)共产党必须天天关心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不解决实际问题谈为人民服务,则是空话一句。“人民吃盐很困难”,“如果我们不替老百姓就解决这些具体问题,那就不是为人民服务”[12](p.220)。

民生路径之三:城乡交流。城乡交流可以满足和丰富人民的日常生活用品。“城乡交流是一件大事,要动员全党的力量去做,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就是为人民服务,不解决实际问题谈为人民服务,则是空话一句。”[13](p.128)

不难看出,陈云的上述民生思想深刻地体现了人民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力量,不断改善民生,不断提高和丰富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通过长期进步和社会发展积累,目的就是使认识和真理“在实践上进入人的生活,改造人的生活,并为人的解放作准备”[18](p.128),以达到每一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从民生的角度看党的执政理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谋求党的长期执政,最终要靠民生的根本尺度去衡量。

三、民生视阈的价值核心:陈云民生思想的人本精神与科学发展时代的现实关照

在改革开放的攻坚阶段,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可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价值取向,我国各项发展必须以满足人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既是发展的主体,也是发展成果的享有者。发展说到底是人的发展,是人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的素质的提高。如果发展不以满足人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那么,这样的发展就不是硬道理。我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为了充分发挥群众创造历史的主体作用,造福人民,改善民生、促进民生发展,是义不容辞的光荣使命。不言而喻,以人为本是我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

科学发展观的价值核心——以人为本,与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是完全一致的。毛泽东把人民比作“上帝”,陈云把人民看成“民生”,邓小平把自己当作人民的“儿子”,江泽民提出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锦涛指出:“相信谁、为了谁、依靠谁,是否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陈云民生思想的要旨,是以民为本、服务民生,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殊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科学特征。陈云关于促进民生发展的方法和路径的思想,对于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解决深化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深层次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我党领导人民改善自己的物质文化生活落到实处,提供了操作性极强的思路和措施。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朱佳木在第二届“陈云与当代中国”研讨会开幕式上提出:陈云关于发展的思想必然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来源之一。他在长期领导我国经济建设中形成的许多重要思想观点,为科学发展观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营养。我们要牢固树立和切实贯彻科学发展观,就要结合新的发展阶段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17]。陈云关于发展的思想,包括民生发展的思想,为科学发展观提供了重要的思想素材。陈云虽然没有直接提出“以人为本”的概念,也没有使用过以人为本的词语,但其民生视阈中关于发展理念、发展设想中都内涵着科学发展观的价值核心——以人为本。陈云民生思想十分鲜明地体现了以人为本思想。

在“一要吃饭,二要建设”以及“城乡交流”等民生问题中,反映了陈云从民生出发,较好地处理全局和局部、兼顾和平衡之间的统筹关系。这正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提出的科学发展观要求相一致。陈云强调,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城市与乡村必须兼顾,必须平衡,需要统筹兼顾,否则就没有全局观点。经济建设直接关系着人民生活,关系到社会发展全局。陈云认为,“搞经济建设的最后目的,是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经济体制改革,是为了发展生产力,逐步改善人民的生活”。可以看出,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的核心和出发点就是“以人为本”的思想,着力点就是切实地推进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陈云在处理“吃饭”与“建设”、“城乡交流”中要统筹兼顾的思想在今天不但被科学发展所概括,而且对指导当今经济和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当今一些地方的“建设”,没有从群众利益和民生真正需要出发,而是以搞“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为出发点,脱离了民生实际情况,缺少全局观念。在城乡关系上,重“城”不重“乡”,这些都是统筹兼顾的大忌。我们要根据陈云的民生思想,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改善民生问题。防止和克服见物不见人的单纯经济观点,反对脱离民生真实需求的“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的和谐建设。

求真务实,把握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实际幅度,反映了陈云可持续的发展观,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实事求是,是科学发展观立论的哲学基础。陈云谈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时,强调要掌握幅度,要量力而行,要顾及发展。否则,国家和社会就不能持续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要求真务实。陈云的求真务实发展观是长远目标与现实可能性、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相统一的发展观。

总体来看,陈云关于民生思想基本上形成于计划经济时期,但是他在我们党内率先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要有个体经营和自由生产、自由市场作为补充,率先从理论上阐明社会主义时期必须坚持“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为人们摆脱传统计划经济观念的束缚、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发挥了积极作用。更重要的是,他的民生思想“并不仅仅限于解决计划经济中的问题,而是更多地体现于对基本国情的深刻把握,体现于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理解,体现于对宏观经济运行规律的科学认识”[19],极大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条件下党对改善民生战略的否定之否定的探索,是推进党实现科学执政、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政治确认,为丰富和发展党的执政理论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孙中山全集(第9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6]陈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胡锦涛.在陈云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06-13.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9]国务院全体会议第41次会议记录[Z].(1956年12月18日).

[10]陈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2]陈云文集(第2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13]陈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4]陈云年谱(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

[15]金冲及.陈云传(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16]陈云年谱(中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

[17]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北京6月13日电:第二届“陈云与当代中国”研讨会开幕式在京召开[EB/OL].http.://cp.c.p.eop.le.com.cn/BIG5/85037/120281/7380211.html.

[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9]朱佳木.陈云经济思想的现实意义[N].经济日报,2008-09-25.

[责任编辑:段志超]

猜你喜欢
陈云民生
基于大数据分析与审计的关系研究
My plan for new term
改革开放美好民生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上海民生轮船有限公司船期表
2017“国家账本”里的“民生账”
陈云拒礼
2016年我国民生发展重点
TransitivityandCharacterization:AnalysisonDickinTenderisTheNight
另一面的陈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