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大家与妻子的“十同”传奇

2009-08-17 03:34
晚报文萃·开心版 2009年8期
关键词:稀土

王 成

荣膺2008年度国家科技领域最高奖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之一的北京大学教授徐光宪先生与夫人高小霞有着太多的相同经历,被人们称为“十同夫妻”:1940年同入上海交通大学化学系成为同班同学;1944年同时毕业;1951年同时从美国回来参加祖国建设;1964年同时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这样一对“十同”夫妻,世上恐绝无仅有!

交大Girl必嫁交大Boy

2009年新年伊始,我第一次走进徐老位于北京市蓝旗营的院士楼。阳光透过明亮的落地窗,满地铺金。客厅东墙两个书柜分别放着徐光宪和夫人高小霞的论文集,两个书柜之间的墙上悬挂着高小霞的大幅彩照,可见先生的思念之情。89岁高龄的徐老,脸上挂着深潭流云般的笑容,一如此刻北京高远的天空。

1927年,8名女生进入上海交通大学就读,开交大男女生同校之先河。此事在当时轰动一时。随着建筑在男女间的“高墙”逐渐被敲碎,男女同学在日常的交往中互生情愫,日后成为百年好合的不乏其人。交大老校长黎照寰曾诙谐地说道,交大Girl必嫁交大Boy,利权不得外溢。

徐光宪和高小霞的结合正应了黎校长的这句话。

1919年7月10日出生于浙江省萧山县的高小霞是家中第六个孩子,父亲是乡村私塾老师,擅书法,后在上海中华书局任职。高小霞11岁时随父母来到十里洋场的上海。1932~1938年在上海工部局女子中学获奖学金而高中毕业。抗战后,因为父亲失业,已经考上西南联合大学的高小霞却无力去昆明,遂在女中当教员,维持家用。1940年又考了上海交通大学化学系,和徐光宪同班。然而不幸的是,父亲在这个时候去世了。高小霞不得不半工半读。每天一早去交大上课,中午买点烤白薯充饥,下午做实验,晚上又要去为富家子弟辅导功课。就这样,她和继母二人苦苦度过了4年,于1944年毕业。

1920年11月7日,徐光宪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还算殷实的家庭,父亲徐宜况曾是律师,他名字中的“宪”便是取意自宪法。20世纪30年代,兵连祸接,家道中落,16岁的徐光宪为早日工作养家,上学选择了杭州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抗战爆发,杭州沦陷,学校解散,他转至设在寺庙里的宁波高工继续求学之路;旅费被骗,身无分文,他只身来到上海,晚上做家教谋生,白天到大学听课。为了省钱,他最后考取了学费最便宜、还有奖学金的国立交通大学。

回忆与高老当时结成夫妻有哪些趣闻轶事时,徐老笑了:“那时上大课时,几个班级的同学都在同一个教室,女同学坐在第一排,男同学按进校时的成绩高低,分坐二、三、四排。我坐在第二排,正好在高小霞的后面,几年下来,相互之间有了比较多的交流和了解。毕业后又同时在上海宝华化工厂工作,不久,工厂倒闭,我在母校教师的推荐下,回交大当助教,小霞在母校老师的介绍下到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工作,那时我们在上海结的婚,有很多交大的教师和同学都参加了我俩的婚礼。所以说,我和高小霞成为伉俪,可谓是母校做的媒。”

那一年的春天,两人在上海国际饭店举行婚礼。一张照片将这神圣的一刻永久地记录了下来:高小霞戴着珍珠耳坠,穿着洁白的婚纱。风华正茂的少年徐光宪挽着身边这位花样女子——他们牵手,承诺将一起庄严和愉快地对待摆在他们面前的生活。

真正的伴侣心是相通的

徐光宪与高小霞随后通过国家留学生考试,决定去美国留学深造。当时可以用官价购买外汇自费留美,虽然仅及时价的十分之一,但是还没有什么经济基础的夫妇两人根本拿不出这笔钱。高小霞默默地支持丈夫的事业,就像后来牺牲自己的博士学位决定和徐光宪一起回国一样,她决定牺牲自己,全力帮助丈夫到美国去。这是第一次,但不是最后一次。这一点让徐光宪一生感动不已。

1947年,两人向亲友借钱终于能够让徐光宪踏上了赴美的征途。

为了让妻子能够来美留学,徐光宪向当时在哥大的唐敖庆等学长借了1800美金,以高小霞的名义存在银行里,以证明她有足够的经济实力,这样才使得高小霞来到纽约。但这时已经是1949年初了。等到高小霞进入纽约大学之后,小两口便立即把这笔钱取了出来,归还给学长。两人不得不再一次半工半读。高小霞晚上去听课,白天去康纳尔医学中心当分析员,徐光宪则做助教。

生活是苦涩的,更是甜蜜的。两人终于能够在异乡的土地上携手前行。在偶尔的闲暇时间里,两人就会一起去河边大道散步,抑或坐在河边大教堂前如茵的草地上遥望欣赏北曼哈顿的风光。

哥大求学期间,徐光宪先后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并且凭借在量子化学领域的研究当选为美国Phi Lamda Upsilon荣誉化学学会和SigmaXi荣誉科学会会员,接连荣获两枚象征“开启科学大门”的金钥匙。“我那时在量子化学方面有些想法,导师说这些想法很好,毕业时他推荐我到芝加哥大学著名的理论化学大师密立根教授那里做博士后。”徐光宪回忆说。

1949年,徐光宪欣喜地得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

“若没有抗美援朝,或许我还会在美国多待一段时间。”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不久后,钱学森回国受到阻挠,美国总统已提出法案,不许中国留美学生回国,让他们全体加入美籍。这使徐光宪感到:“再不回去,也许就要一直住在别人的国家里了。”

当时,高小霞只需一年就能拿到博士学位了,这时放弃会不会太可惜?高小霞的一句话坚定了丈夫回国的决心,她说:“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1951年4月15日,徐光宪夫妇以华侨探亲的名义获得签证,登上了“戈登将军号”邮轮。这是后来“禁止中国留美学生归国”法案正式生效前,驶往中国的倒数第三艘邮轮。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中国的稀土资源占世界已知储量的80%,其地位可与中东的石油相比,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一定要把稀土的事情办好,把我国的稀土优势发挥出来”。然而,我国发挥稀土优势之路并不平坦,这一跨越得益于串级萃取理论及其工业实践。

1972年,北大化学系接到紧急军工任务——分离稀土元素中性质最相近的“孪生兄弟”镨和钕,刚刚回到化学系的徐光宪和同事们接下了这项任务。为此,他奉献了整整三十年光阴。他所创立并不断改进的稀土“串级萃取理论”及其工艺,令高纯度稀土产品的生产成本下降了四分之三,使中国生产的单一高纯度稀土产品至今占世界产量的九成以上,每年为国家增收数亿元。为此,徐光宪被称做“稀土界的袁隆平”。

用另外一种方式牵手

1994年,徐光宪与高小霞作为首届“中华蓝宝石婚佳侣奖”获得者,在中央电视台《综艺大观》节目现场度过了他们的蓝宝石婚。那一天,他们依旧牵着手,明亮的笑容像蓝宝石一样在脸上闪烁,徐老挺拔的身材显得那么骄傲,高老淡定的笑容透着一种满足。高小霞是这样回望自己的生活故事,“能够跟他在一块儿我很幸福。”

1998年9月9日15时15分,这一刻、这一分让徐光宪刻骨铭心。这个残忍的时间把所有的美好都化为过去的记忆。相识58年,相伴52个春秋,一生恪守着“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诺言的妻子离他而去。在之前的那些日子,他每天守候在因腮腺癌住院的夫人病床前。虽然知道这是一场迟早都要来到的分离,但是他多么渴望奇迹的发生。在老伴的追悼会上,老先生忍不住最后一次抱住老伴,老泪纵横,泣不成声。

这对科学家伉俪身上有着太多的共同点。1940年同入交通大学化学系,成为同班同学;1944年同时毕业;1951年同时从美国回来参加祖国建设;1964年同时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1968年同去江西“五七干校”;1971年同回北京大学继续任教;1978年同时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和连任第六、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1980年同时当选为中科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1981年同时被批准为全国首批博士生导师,并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理科评审组成员;1989年同时赴澳大利亚参加第三届亚洲太平洋化学大会,徐光宪教授当选为亚洲化学会主席;1992年同时被邀请去香港讲学,同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等多种奖励……

这52年的岁月,他们的名字总是连在一起。他的学生,963首席科学家严纯华在回忆时说:“两位老人家感情真的很好。几十年的夫妻,无论到哪,都是手牵手。”可是如今手却要分开了。悲痛欲绝的背后,这个老人开始了与自己的一场战争。他突然开始振作起来。他奔波于城市之间,参加各种会议和学术研讨;每天在图书馆看书、学习;有时还在未名湖畔,与学生们席地而坐,畅谈科学与人生。此后,他前往美国,在三个女儿家中度过了三个月。

等到他回到北京,人们惊奇地发现原来的那个徐老又回来了——容光焕发,精神矍铄。近几年,徐先生陆续发表文章,总结20世纪化学学科的发展,前瞻化学在21世纪的发展方向。他还关注科学研究的思维和方法,归纳总结知识与科学的分类与属性。

徐老终于能够对老伴说上一句:“我活得很好。”也许手也可以用另外一种方式牵。

(摘自《新民晚报》)

猜你喜欢
稀土
我国碳酸稀土沉淀生产首次实现自动化
王牌稀 土
2020年我国稀土年度开采量将控制在14万吨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