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重大突发情境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及其引导

2009-08-17 03:34魏纪林
探索 2009年3期
关键词:引导

董 杰 魏纪林

摘要:在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愈来愈呈现“不确定性”背景下,较之传统确定性情境的思想政治教育定域关注,现代重大突发情境日益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现实境遇,并蕴藏、凸显出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资源。如何认清和挖掘重大突发情境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并加强价值导向,将成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重大战略性课题。

关键词:重大突发情境;思想政治教育价值;重要境遇;引导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09)03—0131—05

冰冻灾害、地震浩劫、金融海啸、恐怖袭击……现代社会是和谐与风险的双重奏。人类正处于一种前所未有的风险突变的“不确定性”之中。相对于主体而言,不可能彻底地理解和预见某种异己的、缺乏事件因果关系的信息,对未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无法用概率的形式来表示模糊的状态。特别是现代重大突发情境日益频发,一方面威胁着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带给人们生命财产的极大损失和不可弥补的心灵创伤,另一方面也激发着人类与各种“不确定性”作斗争的巨大力量,从而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在曲折中不断前进和发展的精神动力。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对重大突发情境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及其引导的关注与研究,将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重大突发情境: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重要境遇

(一)重大突发情境的内涵

情境是一个存在于微观与宏观、个体与社会、主观与客观关系中的概念。从不同学科视角,对情境的理解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学者鲁洁教授所言,“情境”一词“是一个尚待科学规范的描述性概念”。但就其本质内涵来说,存在着某些共性,即:情境是环境中的一部分,尤其是进入了个体意识范围内可感知的具体而微观的环境,是主客体的有机统一,对受教育者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具有激发、优化、调控与促进功能。因而,情境是能够产生一定生物学意义和社会学意义的具体环境,这种环境在激发人的情感、改变人的情绪、影响人的心理活动中具有显著而特定的作用。“突发”突如其来、出乎意料、令人猝不及防、毫无思想准备且震撼人心的状态。突发与风险、紧急、危机等概念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其相似性在于都具有“不确定性”之意,其区别在于“风险”侧重于一种潜在的威胁,“突发”侧重于已经发生了的事实。“紧急”强调对于发生了的情境在时间上要求主体立即作出决策,“突发”则着重强调情境在时间上发生的突然性。“危机”突出情境已发生或将要发生的人为因素,而“突发”侧重于现实已经显示出来的、既有情境突发的社会因素也有情境突发的自然因素或者兼而有之。由此可知,重大突发情境,是指由自然或社会突发性事件所造成的局面,不仅包括事件本身正在发生的境况,而且也涵盖了与之相关的场所、情景以及心理与精神氛围。它深刻影响到社会局部乃至整个社会环境,严重威胁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产生的瞬时性、爆发点的不确定性、发展趋势的危机性、场景的震撼性、情感的共振性以及影响的持久性等特征。

(二)重大突发情境日益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现实境遇

长期以来,确定性思维在人类思维发展史上占据绝对位置,由此形成了一个条理、秩序、精确的理性逻辑,让人类坚信世界与宇宙都是在过去、现在与将来的确定性之中既定运行。留基伯认为,“没有一件事情是随便发生的,每件事都有理由,并且是遵循必然性的”。而在自然科学界,量子力学、混沌学、模糊数学、耗散结构理论等的出现,日益凸显出世界的不确定性。当今世界,地震、洪涝、海啸等自然灾害频发。在人类社会生活领域,经济波动莫测,金融危机四伏,政治变革加剧,文化相互激荡,都确证了不确定性的趋向。世界的绝对确定只是人们的一种错觉,不确定性也是世界的一种本真存在。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较为关注情境的确定性,即确定性情境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功能与方法意义。思想政治教育概念中“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三个界定语的概括凸显出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计划性与确定性特征。各种法定节日、传统节日、人物与事件纪念日、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特定情境都蕴藏着宝贵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成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应当挖掘与坚持。但通观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所扎根的复杂社会动态、自然环境的多变以及主体自主意识的张扬,使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呈现出非线性与多因子的不确定性状态。因此,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对确定性情境的定域关注,其封闭性、经验性、单向性的确定性思维必将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墨守成规、解题低效。恩格斯指出:“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转变观念、冲破旧思维特别是“世界是确定的”思维束缚,不仅是当今社会飞速变革的现实反应,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体系创新的迫切要求,更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所在,必然要求以一种不确定性的思维理念审视、贯串于思想政治教育之中。

二、重大突发情境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重大突发情境往往因为突发事件的性质及其影响而具有了某种或多种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即不同重大突发情境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表征往往是不同的。综而言之,重大突发情境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发个体生命意识,有利于增强集体主义凝聚力与爱国主义向心力

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一切都显得那么渺小,而惟有生命才是最宝贵的。对于深陷灾难之中的每个人来说,一个人的努力与抗争显得那么微弱,而惟有国家、民族与集体的患难与共才是最强大的力量。在自然灾害与社会危难面前,顷刻之间,无数鲜活的生命离我们远去。而个体的生命拯救,每个人与死神的抗争,昭示了生命的意义,那就是关爱生命、珍惜生命、保护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升华生命。不仅是自我的,更是他人的。正如《论语·尧曰》中所言:“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四川汶川大地震一方面给中国人民造成了无法弥补的心灵创伤,另一方面却又赋予当代中国人强烈的心灵震撼与精神洗礼。残垣瓦砾之下,受难者个体的勇敢自救以及个体之间的鼓舞互助;断墙废墟之上,亲人朋友、武警官兵以及素不相识的人们心灵的祈祷与奋力救援;灾难现场一声声沙哑而又饱含深情的救人之歌,一幅幅荡气回肠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画卷铺陈于祖国万里江山。从党和国家领导人到普通百姓,从海内到海外,从大陆到台湾,无不同伸援助之手,共担国难,彰显出炎黄子孙同饮一江水、同唱一首歌的强大的集体主义与爱国主义精神。“我确信,当受教育者并不感到有一位教育者站在自己面前的时候,他能受到最好的教育;当教育者能使受教育者并不感到自己是在

受教育的时候,教育者进行了最成功的教育。”重大突发情境就是这样一些教育者,它弥漫着情感的力量,蕴涵着平日里无以比拟的生命意识教育、集体主义与爱国主义教育资源。苏霍姆林斯基在其著作《帕夫雷什中学》中指出:“道德不是它们被记住的时候就会成为神圣而牢不可破,而是在它们生存于朝气的情感波澜之中、生存于创造和行动之中的时候才成为神圣而牢不可破的”、“只有当人更充分地意识到自己的生命活动,更充分地运用自己的意志于自己的生命活动时,才能达到更高程度的对象化。”在重大突发情境中,它更能激起我们每个人思考这样一些问题: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是什么,人为什么而活,人应当怎样活着。故此,重大突发情境促进了主体之间的情感交流、人格融合、生命联接、境界升华,成为激发人们生命意识、增强集体主义凝聚力、爱国主义向心力、和谐社会促进力的强大催化剂。

(二)激发社会核心价值认同意识,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力与战斗力

马克思认为:“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态)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意识形态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维系和夯实着整个国家、民族的精神文化氛围,对于维护国家政治稳定、巩固经济基础、推进社会健康有序发展起着无可比拟的作用。故此,“一定的意识形态作为系统的理论体系和突出的价值体系,能成为一种巨大的物质力量,激发和动员整个社会成员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并为既定目标不懈奋斗的热情、信心和决心。”价值体系是意识形态的本质反映和核心,规制、决定着意识形态的根本发展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集中、最本质的反映。在重大突发情境价值多维性的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应担当引领社会思潮的重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理想、精神与道德的四重维度在我国重大突发情境中受到了检验且得到了巩固、升华。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通过科学决策、果敢坚决、从容应对,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引领处于重大突发情境中的人民战胜重重困难,一步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突然面临重大突发情境时,党和政府积极应对,充分发挥党的政治组织优势、号召力与影响力,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弘扬社会主义精神,采取紧急应对措施,最大限度地挽救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损失。特别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第一时间深入重大突发情境第一线,现场指挥,慰问群众,鼓舞人民,给予信心,化悲痛为力量,这些突出了重大突发情境的正面感染力与教育作用,无形中增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力。全国上下、各地组织、公民团体、海内外华夏儿女在祖国患难之际积极主动支援、无怨无悔,彰显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强大战斗力。

(三)激发民族创新意识,有利于增强不确定性风险的应变力与抵御力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来,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日益深入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同时,伴随而来的不确定性突发事件接踵而至,不断颠覆人类的确定性思维和冲击社会常态下的管理。德国社会理论家乌尔里希·贝克认为:“风险可以被界定为系统地处理现代化自身引致的危险和不安全感的方式。风险,与早期的危险相对,是与现代化的威胁力量以及现代化引致的全球化相关的一些后果。”吉登斯(Anthony Giddens)也指出“风险的概念与可能性和不确定性的概念是分不开的”。风险突发既是本土的又是全球性的,在扩散与演进过程中还可能产生连锁与互动关系,激发新的风险源,加剧风险突发的危害程度。我国是世界上遭受突发性事件影响最多的国家之一。20世纪以来,我国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近800次,遍布除贵州、浙江、香港以外的所有地区,自1900年计算,死于地震人数达55万之多,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3%。在过去的15年时间中全国仅由于气象灾害突发事件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每年是1000亿到3000亿,占GDP的1%-3%。2008年我国更是经历了冰雪灾害、地震突袭、藏独骚乱等事件所带来的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的重大损失以及无法抹平的心灵创伤。面对大自然的肆虐、社会风险的频发,面对已逝的鲜活生命、亲人的悲伤,面对国家、人民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如何培育人民的风险意识与忧患意识,如何预防重大突发情境产生以及建立重大突发情境发生后的应对机制,成为考验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而这一切只有靠创新,以创新推动发展,以发展推动创新,在创新中前进,在发展中壮大。面对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不断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才能不断提高国家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通过观念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促进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高对重大突发情境的预测能力、应对能力、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物质保障和精神支撑。

(四)激发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意识,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反应力与亲和力

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意识,主要是指教育者通过对现实世界的理性思考,为改变教育对象现有的思想品德素质状况,使之达到教育要求的思维活动,既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问题意识,也包含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问题意识。前者主要指涉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即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过程等是否科学;后者主要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即思想政治教育者如何发现问题,如何解决问题。重大突发情境的发生,激发我们思考这样一些问题: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成为人民群众喜欢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怎样促进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只有时时刻刻思考这些问题,才会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这些问题,如此,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主动性和有效性,也才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思想政治教育不是远离尘世生活的“玄学”,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应是积极回应社会实践中展现出来的各种鲜活的重大现实问题的“经世致用之学”。“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以形而上诉求为意旨,而是以形而下关切为旨归;不是指向超验的世界,而是指涉现实的世界;不是与思想游戏、概念拼图为伍,而是与实践观念、问题意识为伴”、“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问题意识不是来自书斋,而是来自于与我们紧密相连的生活世界。如此,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才有了现实的根基,也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快速反应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渗入民众的亲和力。

三、增强对重大突发情境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引导

重大突发情境所蕴涵的价值是多元的,既存在主流价值也存在非主流价值;既存在正面价值,也存在负面价值或否定价值。价值的多维性必然存在一

个引导与主导的问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如不占主导,那么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虚无主义和利己主义等必将滋长蔓延,侵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健康肌体。

(一)理念引导:牢固树立“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应有之义,本身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根本原则,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因为历史的创造者是人自身,“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历史并不是把人当做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马克思说过:“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会一定使自己出丑。人们总是追求利益并为此奋斗,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面对重大突发情境,党和政府第一要务是“救人”,彰显人文关怀,保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对重大突发情境的价值引导,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危放在第一位,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急人民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始终着眼于人民群众,始终为了人民群众,从最现实、最直接的问题人手,从群众最关心、最忧心的事情着手,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只有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才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心支持与拥护,也才能带领人民走出困境,战胜磨难,恢复生产生活,重建美好家园。

(二)内容引导:占领思想、道德、心理与法制教育的制高点

首先要加强思想教育引导。人们处于重大突发情境中,必然会面临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快速出击,摸清思想动态,找准矛盾与问题,切中要害,对症下药。大力宣传党的方针和政策,讲清事情的利害关系,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用事实瓦解谣言,用科学澄清诡辩。以思想导向为切入点,“使人们在统一的思想基础上形成最基本、最必要的共识,从而通过思想稳定促进社会稳定”。其次要加强道德教育引导。在重大突发情境中,道德是一面镜子,也是一面旗帜,它照出了危难之际人世间的真善美与假丑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占领道德教育的制高点,大力弘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道德思想与道德行为。大力宣传道德模范和典型人物的感人事迹,鼓舞干群斗志,弘扬社会正气,激发公众社会责任感;彰显公民伦理精神。再次要加强心理教育引导。重大突发情境会带给个体与社会强烈的心理刺激,瓦解社会公众的心理防线。要化消极为积极,就必须加强心理干预,引导社会公众进行心理的自我调适。社会公众的心理问题一般是通过个体的心理问题表征出来的,因此,必须提高个体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对挫折的承受力。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性本质决定了个体对群体、组织与社会的依赖性。故此,必须加强对社会公众的心理疏导,提升社会整体的心理调适,以此增强社会的凝聚力与向心力。最后要加强法制教育引导。重大突发情境因其产生的瞬间性、爆发点的偶然性等,短时间内会导致局部地区生活无序、陷入混乱,甚至失控。一些不法分子心存侥幸,趁机哄抬物价、偷盗抢劫;少数不怀好意者,散布谣言、蛊惑群众、扰乱社会秩序;部分不明真相者,难辨真伪,无意中成为流言的传播工具,这将导致政府工作陷入被动。因此,做好重大突发情境的价值引导,要切实把法制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抓紧抓好。加强社会主义法律认知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坚决与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这是维护稳定与重建有序的根本保障。

(三)路径引导:构建党委政府主导、民间社会动员、新闻媒介导向的联动机制

面对重大突发情境,最为关键的是党委政府的主导,协调、组织、调配社会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以期用最短的时间、最高效的运转,在非程序化的决策下充分实现社会资源的最大整合。必须在第一时间内成立重大突发情境应急中心机构,制定周详可行的应对突发情境的管理战略与政策,加强对社会民众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的教育,建立公开、透明、畅通、权威的信息沟通与发布渠道,及时、快速、全面、准确地告知公众事实真相,澄清流言,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民众的知情权。以此让人明辨是非,分清敌我,坚定正确政治方向,增强政府的凝聚力和民众的信心。党和政府在处理重大突发情境中起着关键和核心的主导作用,但同时更需要民间社会的广泛支持。历史事实证明,无论是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奋然前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我党所夺取的一个又一个胜利,无不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人们自主意识增强的同时,参与意识也在不断提高。普通民众和公民团体的积极参与,不仅弥补了公共部门职能受到削弱的空间,提高了政府工作效率,而且更体现了一个公民社会的责任。故此,既要发挥政府在社会动员方面的主导作用,也要调动公民团体、社区组织等在社会动员方面的积极作用。在信息化的今天,新闻舆论往往处于意识形态领域前沿,对社会精神生活和人们的思想意识具有重大影响,故而在党和政府主导、动员民间社会力量的同时必须加强新闻媒介舆论导向。胡锦涛在考察人民日报社时强调:“做好新闻宣传工作,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关系国家长治久安”、“舆论导向正确,利党利国利民;舆论导向错误,误党误国误民”。重大突发情境往往具备相当的政治性,新闻媒体如没有进行很好的舆论引导,形成错误的“舆论螺旋”效应,将会导致人心涣散,危及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安定。因此,新闻媒介特别是主流媒体必须坚持党性原则,牢牢把握舆论导向,及时、快速、鲜明地报道客观事实,激励人心、鼓舞斗志,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切实维护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党委政府主导、民间社会动员、舆论媒介导向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从而在重大突发情境中形成一个相互链接的立体网状式的应对联动机制。

责任编辑:金华宝

猜你喜欢
引导
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教学的思考
浅说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激活学生思维
新常态下针对大学生的情感引导
网络评论要主动引导舆情
网络时代大学生非理性爱国现象的引导
细细品味课堂语言 轻松享受教学过程
互动式教学法在大学散打教学中的应用
精心引导,实现学生语言积累多点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