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专业“工学结合”多重层级模块式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2009-08-21 09:14王娜玲
经济师 2009年7期
关键词:工学结合实施流程

王娜玲

摘 要:课程体系建设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导致企业对营销人才标准提出了新的要求,现有的课程体系已经无法满足培养质量的要求,据此提出了“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就业为目标”的营销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并对其构建流程以及在高职营销专业实施中的具体要求进行探讨,对高职营销专业课程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高职 工学结合 模块式 流程 实施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9)07-119-02

我国正处于经济和产业转型时期,技术工人短缺,尤其是高级技术人员尤其匮乏。技能型人才的紧缺制约了经济结构的调整,成为经济增长的瓶颈,尤其是金融危机导致了大量没有一技之长的失业者的同时也促使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这些都给职业教育带来了机会;与此同时,职业院校的数量增加尤其是越来越多的民营高职的增加进一步加剧了高职市场竞争态势。适者生存,培养出适合市场需求的学生成为职业院校的共识,对各院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充分认识挑战,正视竞争的威胁与压力,主动改革以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构建符合社会需求的市场营销人才的教育教学的培养模式以及与此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势在必行。

一、改革的背景

1.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快速增长。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中国经济的发展非常迅速。在“渠道为王”、“客户是财富”的今天,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尤其是构建企业的销售网络,使企业对营销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长。在每年全国各地的人才需求榜上,市场营销专业人员需求量一直名列前茅。而未来几年,预计熟练掌握行业营销技能的人才将成为“抢手货”。

2.用人单位对营销人才业务技能与素质的重视程度增加。我们在做人才需求调查过程中,各个用人单位均对学生素质与业务技能提出了要求,综合企业的意见,对营销人才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内容:

(1)素质方面。企业对素质尤其是品德的要求很高,对有才无德或者有才缺德的学生非常排斥,甚至远远超过对职业技能的考核标准。营销专业的学生将以公司代表的身份与客户沟通、并且很有可能会掌握一定数量的货款,品德不佳的学生可能会给企业带来预想不到的损失。因此,营销专业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素质与功底、身心健康,而且诚信守纪、爱岗敬业、职业道德等品德素质也是重要的培养内容。

(2)专业技能。据调查,企业普遍反应学生技能掌握不够,无法实现“零距离”就业,尤其是处理问题能力较差,应变水平不够,社会经验欠缺。所学知识与社会实际相脱节,掌握技能纸上谈兵,无法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在校期间实操部分没有落到实处,实训机会很少,职业资格证拥有率不高。尤其是许多企业觉得营销专业的学生要真正做到“零距离”就业,必须首先要掌握将来要工作的行业产品知识与营销技能,否则很难马上进入营销状态,因为不懂行。

所以,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素质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立足于教会学生做人做事,从政治思想、专业能力、身心发展、行业知识等多方面立体提升其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

3.原有的课程体系有待调整。高等直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教育管理体制的变革、课程教材的现代化、教育评价的科学化等各个方面。因此,在进行学校教育改革时必须整体考虑、综合设计、逐步推进。教育改革的目标、方向最终必须落实在具体的课程体系中,通过课程体系的实施来实现。因此,课程体系的改革是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居于核心地位。

在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高职教育课程模式中,影响较大的有三块式课程模式和“集群式模块课程”模式等。虽然模式有其独特的优点,但是上述课程体系在营销专业中加以应用时,出现了工具类板块的教学与职业群专业类板块的教学相脱节、专业理论课的教学与专业实践课的教学之间联系不紧密、对毕业实习的重视不够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极大地影响了高职市场营销直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亟待加以调整与变革。

二、“工学结合”多重层级模块式课程体系的含义

“工学结合”多重层级模块指的是市场营销专业的整个课程体系由“素质”、“能力”、“就业”三个一级以及若干二级、三级模块所构成,课程体系所包含各个模块都体现了“工学结合”的特征。

1.素质模块:在综合素质这个模块中,我们利用军训、入学教育、专业介绍、企业专业认知实训、基础课课内实践教学等方式贯彻“工学结合”理念。

2.能力模块:营销专业学生应具有高级应用型人才所需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包括基础职业能力、职业技能、行业营销技能三个二级模块,不同二级模块涵盖不同的课程。通过社会调研、产品推销、商品展销会、农博会、模拟推销、模拟谈判、实训基地顶岗实训等各课程课内实训、停周专业实训等方式来实现“工学结合”。

3.就业模块:在就业模块中,主要有就业指导、毕业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这些环节都是跟企业的合作中进行,为学生实现“零距离就业”提供保障。

三、营销“工学结合”多重层级模块式课程体系的构建流程

1.确定专业基本职业能力和专业培养目标。职业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专业定向教育,表现出职业性的特点。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教育对象的现有水平、国家相关政策要求确定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市场营销专业的专业培养目标是以市场需求为风向标,从职业岗位分析出发,首先根据市场调查确定专业适用职业岗位(群);其次再分析岗位(群)必须具备的职业技能和基础职业能力;最后综合考虑职业技能和基础职业能力、教育对象现有能力水平和国家相关政策要求确定该专业具体的培养目标。

2.确立课程模块体系。

(1)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构建课程体系的“三个一级模块”对应“素质、能力、就业”,并对一级模块中“能力模块”进行细分,拟定“二级模块”。如模块二——能力培养模块是依据“职业基础能力培养”为基础,“职业技能为主线”,“行业营销技能为保障”对应“能力培养核心”,分为三个二级模块:职业基础能力模块、职业技能模块、行业营销技能模块。

(2)根据市场营销专业培养目标,对每一个“二级模块”加以细分,拟定“三级模块”。如二级模块中的职业技能模块以培养学生的营销职业技能为目标,与考证相结合,下分市场调研能力、销售业务能力、营销企划能力、客户管理能力等四个三级模块,并为不同的模块设计课程,如营销企划能力模块包括的课程主要为:营销策划、广告实务等。

(3)对三级模块进行细分,确定各“三级模块”的多重“子模块”。为了加强实践性教学,培养真正具有特色的高职市场营销人才,我院市场营销专业根据其培养目标,将课程体系中各主要的功能性三级模块进一步细分为理论讲授、课内实训、课外实训(集中校内模拟实训和校外实习)三个“子模块”,在各子模块中凸显“工学结合”的特色。

四、“工学结合”多重层级模块式课程体系的实施

“工学结合”模式根据市场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态对课程体系进行结构性调整和重组后,一方面加强了课内实验实训,实现了理论讲授与课内实训的同步交叉进行,夯实了基本实践能力,保证营销专业学生“能说会做善写”的要求;另一方面通过课外实训,保证了专业实践课程的实施,增强了学生岗位针对性。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调整课程模块体系。“工学结合”模式课程体系在实施过程中,紧紧依托社区、各人才市场和相关企业等开展市场调研,随时了解市场人才需求状况,并根据市场调研的结果不断对课程体系加以调整,以突出市场需求的相关岗位(群)能力的培养。比如通过市场调研以及对企业专家的访谈,依据市场行业当前以及未来的发展情况以及各行业的营销人员的需求、行业的前景等调整行业营销能力模块中的行业选择,将就业方向更贴近学校以及社会对人才实际需求状况。

2.职业技能模块做到教学与考证相结合。针对市场营销专业是培养高等直接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培养出来的学生既要有较高的文化底蕴以及综合素质,更要具备熟练的业务技能。随着劳动力市场运作越来越规范,各行各业都将使用准入制,因此,培养人才的目标就要求学生既要拿到大专文凭,又要求学生都必须参加并通过一种或多种专业资格证的考试,如助理营销师、助理电子商务师、助理物流师等,使学生具有“双证”在手。在“工学结合”模式下,职业技能模块的教学目标以培养学生岗位专业能力为主,实施过程中,对各岗位(群)的教学进行大胆有效的改革,使各模块中的主要课程与考证相结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侧重于对考生的实际业务岗位技能的培训和考核,以达到实际工作的要求,真正做到教学与考证相结合,在提高学生岗位(群)适应能力的同时,大大提高了学生各种考证的通过率。

3.四个行业就业方向选择,保障了“通”与“精”的和谐统一,考虑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需要。在做到“双证结合”的同时,通过“以职业基础能力培养为基础,以职业技能为主线、行业营销技能为保障”的“能力模块”的构建,要求学生除了熟练掌握营销基本岗位能力并获取相应岗位资格证书以实现“通”外,还必须通过选修形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今后的职业生涯的设计以及个性、兴趣等在“房地产、装饰建材、汽车、电子”(在图示中用A、B、C、D表示)四个行业中任选一行作为切入点,掌握这一行业的产品知识与行业营销技能,实现“精”,以实现“零距离就业”的目标。

4.教学过程淡化抽象的理论讲授,凸显实践性教学,实现“工学结合”。从企业反馈的信息得知,企业对营销毕业生的要求就是“来则能干”。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出的学生素质与营销岗位的这一要求相差甚远。因此,必须加强营销操作能力的培养。通过“工学结合”模式的实施,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手段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以实现把学生培养成直接应用型营销专业人才的目标。

(1)强化课内实训,使课内实训成为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工学结合”模式中的绝大部分课程均分为理论讲授、课内实训与课外实训三个“子模块”。在每一门课程的相关理论讲授中,都不追求理论的完整性,而以本专业“必需够用”为原则,删除一些过难的理论知识,强调应用性知识的掌握。通过对抽象理论讲授的淡化,大大提高了各“三级模块”课堂教学中“课内实训子模块”的份量,大大增强了对学生应用知识能力的培养力度,夯实了学生的基本实践能力。

(2)开发多种实训手段,加大校内课外集中实训力度。在加强课内实践性教学的同时,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室等实训场所与模拟软件,增加仿真模拟实训手段的使用。通过在校内外对各门专业课程进行课后为期1~2周的集中实训,使学生在模拟仿真的岗位(群)工作情境中熟悉相关岗位(群)的操作流程与技能,进一步为其顺利走向工作岗位铺平道路。

(3)利用本身以及社区活动的条件,设计开发许多不同的实训方式。企业实训:此类方式适合于订单培养班同学以及本身就利用课余的时间在企业兼职同学,由企业安排其实训工作。校园商品展销会:适用于有一定资金投资的同学,把校园作为一个市场,首先对市场需求进行调研,写出调研报告,然后根据调研的结论,从校外的批发点批发回适合学生需求的产品,在校园内摆摊设点,销售商品并盈利,过一把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小老板”瘾,从而克服推销恐惧症,积累销售经验。二手货交易市场:适用于没有资金经营的同学,代销二手商品,首先对同学们的二手货的供应与需求情况进行调研与分析,然后采取搜集同学们的二手商品代销的方式,赚取佣金,做一回“经纪人”。会展营销:用长沙每年一度的农博会的契机,与农博会的组委会以及参展的商家联系,由同学们为主体,在农博会开展之前即布置同学们进入会展中心,向参展的商家推销自己,赢得“应聘的经验”,在应聘成功之后,就在农博会期间参与企业的布展、参展、推销、洽谈的整个过程,真正做到“工学结合”、“顶岗实训”。校园手工艺品展销会:我们还采用将同学们分组,模拟注册公司,设计企业的概况,并进行新产品(手工艺品)样品的开发与制作,然后对产品的营销策略进行设计,并在全院范围内举行模拟展销会,对产品进行宣传与推广,并进行销售洽谈与签约,邀请老师、企业现场专家等作为模拟顾客身份来参与展销过程,并对实训进行考核评分。

(4)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确保校外实训与毕业实习正常进行。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为学生的毕业实习打造一个良好的平台,提供“工学结合”的场所与依托,使学生能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完成上岗前的多形式系统的训练,极大地提高实践教学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最终形成学生“零距离”就业的综合能力。

(5)订单式培养,实现校企联合培养学生。加强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受益、共同发展”的原则,创建双赢的合作培养模式即订单式培养。学院根据企业对专业人才的特定要求修订教学计划,公司协助学校对“订单班”的整个培养过程进行管理,双方共同开发相关课程和与实际紧密结合的特色教材。企业为同学们提供大量的顶岗实习以及实训的机会,并由企业派出指导专家对同学们进行跟踪指导,提供“一对一”的实训指导,学生除学习基础课程外,还定期接受企业对专业人才的特定要求方面的培训和考试。通过该企业实训考核的同学成为该企业的准员工,在第六学期顶岗实习期间该班同学就可以直接就业,与企业签订就业协议,真正实现了“零距离就业”的目标。

[基金项目:2008年全国供销合作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专项课题《高职教育营销专业“工学结合”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GXXH0809)]

参考文献:

1.易兰华,邬移生.“234模式”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8(7)

2.林晓亮.构建以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为主线的高职课程体系[J].职业技术教育,2006(29)

3.张明.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D].苏州:苏州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系,2007

4.丁佩芬.面向职业岗位的系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J].职业教育研究,2007(1)

5.陈金梅.广西高等职业技术工学结合的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8

6.陶剑文,黄崇本.基于“平台+岗位”的“2+1”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07(1)

(作者单位: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系 湖南长沙 410205)(责编:贾伟)

猜你喜欢
工学结合实施流程
吃水果有套“清洗流程”
基于工学结合的《仓储岗位实训》学习成效评价体系探究
新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教务管理优化路径探析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本刊审稿流程
析OGSA-DAI工作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