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建设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

2009-08-21 09:14郭迎选
经济师 2009年7期
关键词:和谐校园师德建设师德

郭迎选

摘 要:教师的师德直接关系到师生关系的和谐,这是教学过程顺利开展的前提和教学任务实施完成的保证。加强师德建设,直接关系到校园的和谐,有利于提升学校的软环境,保证高校作为道德教育的基地,能为社会道德建设提供精神支持。因此,必须从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坚持为人师表,践行教书育人,培养敬业精神等方面加强师德建设。

关键词:师德 师德建设 构建 和谐校园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9)07-110-02

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和谐校园必须协调校园内的各种关系,其中师生关系是诸多关系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关系,而师生关系的和谐主要取决于教师,师德建设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

一、教师的师德直接关系到师生关系的和谐

1.师德的基本内涵。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一要忠诚于教育事业,对教育尽心竭力,处理好事业需要与个人利益的关系。二要关心爱护学生,一切工作都要以学生为本。三要遵守学术工作道德。

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之灵魂。高尚的师德是一部活的教科书,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使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受益终生。

2.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顺利开展的前提。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的和谐,具体表现为教与学关系的和谐统一。只有具备高尚的人格魅力,才能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首先,良好的师德使学生与老师产生亲近感。教师要亲近学生,要让学生接纳你,才谈得上认真听你的课。学生接近教师有很多原因。除了道德,教师的学识、权力、外表等都会成为促使学生接近的因素。但学识只能满足学生一时的求知愿望,权力只能维系短暂的顺从与亲近,外表只能吸引肤浅的注意。真正打动学生内心的,是人格和道德的力量。这力量才是长久的,它将影响学生的一生,是学生未来的立身之本。其次,良好的师德能弥补某些知识方面的暂时不足。但丁说过,道德常常能弥补智慧的缺陷, 却永远弥补不了道德的空白。教师在知识结构等方面可能有不足,但良好的师德可以弥补。就对学生一生的影响来讲,学识、权力、外表等加在一起,也远不如道德重要。因此,教师具有良好的师德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关键,也是教学过程顺利开展的前提。

3.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任务实施和完成的保证。教师和学生是学校人数最多,涉及面最广的两个层面,在人数上占有绝对多数,在性质上关系到教育教学的具体实施及其成效。《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这就决定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与学习做人的过程是合二为一的,是统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同样,教书与育人也必然是合而为一的,也是统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教师在师生关系中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这就决定了教师的师德,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教书与育人、学生的学习知识与学习做人能否完美统一的大问题。因此,抓好教师的师德建设,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任务实施和完成的保证。

二、教师的师德直接关系到校园的和谐

1.加强师德建设,有利于提升学校的软环境。教育发展教师为本,教师素质师德为本。教师是学生阅读的道德书籍,师生形象是流动的精神文化。加强师德建设,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提升学校的软环境。在构建和谐校园的一系列关系中,人自身和谐是校园和谐发展的根本前提。造就和谐的人的个体,就是要使一个人有健全的人格,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合理地处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做到融入环境、融入校园。这里的“人”主要是指教师和学生,学校的软环境是由师生员工共同营造的,教师自身的和谐发展是营造良好的校园软环境,引导学生和谐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好的师德师风的一个具体表现,就是师生之间保持一种人格上的平等。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教师要了解学生在想什么、做什么、需要什么,才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实施教育和教学,增强其实效性。这样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尊重,形成融洽的关系,才会有和谐的校园氛围。

2.良好的师德水平保证高校作为道德教育的基地,能为社会道德建设提供精神支持。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校不仅应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各类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而且也要为社会道德建设提供精神支持。因此,高等学校在培养各类专门人才的同时,应该成为道德教育的基地。高校的培养目标应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要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公民;二是要教育学生成为有文化,掌握现代知识,有创新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同时高校也应该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示范基地,以校园良好的道德风气、精神面貌影响社会。因此,教育担负着提高人的素质的使命,把学校建成道德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基地,师德建设是关键。教育的好坏取决于教师的质量、水平,而道德教育的好坏取决于师德的水平;没有一支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高校就不可能成为道德教育的基地,当然也不可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加强师德建设,构建和谐校园

“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总体要求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求,以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核心,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准则,以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水平为重点,弘扬高尚师德,力行师德规范,强化师德教育,优化制度环境,不断提高师德水平……。”温家宝总理也给教师提出了几点希望:“一要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二要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三要严谨笃学、与时俱进。”

1.加强政治思想教育,保证师德建设的方向。在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政治格局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意识形态斗争日益复杂化。在全球化环境中,多种文化相互激荡,随着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外来的文化产业、文化产品大幅度地进入中国,西方国家不失时机地利用文化交流、学术活动向我国输出其政治制度、价值观念乃至腐朽的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造成我国公民的主权观、价值观、道德观发生混乱。那些崇尚商业价值、追求感官享乐、信奉个人主义等价值观念,将淡化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理性关怀和集体观念,弱化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在消费主义、娱乐人生观对中国社会影响日渐突出的形势下,有些教师也不甘心清苦了。近年来某些高校教师在道德上出现的一些问题,说明我们的师德建设确实遇到新的难题。因此,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必须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

就像温家宝总理所讲,“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就是传授知识,传承民族精神,弘扬爱国主义,为中国和人民培养合格的人才。教师要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以培养人才,发展先进文化和推进社会进步为己任,积极引导和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因此,广大教师要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自觉加强师德修养,模范遵守职业道德规范,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立场坚定,旗帜鲜明,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行为表现影响学生,以高尚的情操和品行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2.坚持为人师表,打好师德建设的基础。作为教师,只有为人师表,品德高尚,才能引领学生健康成长。温家宝总理在会见农村中小学优秀教师代表和高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时的谈话中讲到,“让为人师表成为每个教师的行为准则。‘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今天,我们的老师传道,就是要传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之道;授业,就是要教授学生建设祖国的知识和技能;解惑,就是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创新,培养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老师的师表作用体现为德才统一,学生看老师既看才,也看德。无才无德,学生厌恶你;有才无德,学生敬畏你;有德无才,学生同情你;德才兼备,学生才会真心拥戴你。所以,高校必须以德求师,欲培养德才兼备的学生,必先有德才兼备的教师。要以德修身、率先垂范,用自己高尚的品德和人格力量教育和感染学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社会公德、学术道德,帮助学生养成恪守学术规范的习惯。从做人、做事和做学问方面成为学生的表率。

3.践行教书育人,抓住师德建设的重点。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在片面强调专业技术教育,把学校看作只是传授和创造知识的场所的思想影响下,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自己的职责只是传授专业知识和进行科学研究,没有把教学生“学会做人”纳入培养目标和自己的职责范围之内。加强师德建设,必须从教育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地位来看教师这个职业,

在任何社会,教育最根本的任务是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人是立身之本,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只是服务社会的手段。前者的学习是根本性的,后者的学习是工具性的。做人教育和知识教育都是密不可分的,教师在人类社会和人类文明的发展中负有光荣的使命,他的根本职责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教书者必先强己,育人者必先律己,教师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对学生有重要的影响。”学校要成为道德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基地,教师也要成为道德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力军。教师不应该只是知识的传授者,更不能只是教书匠,而要成为人类灵魂工程师。如果没有这样的认识,教师只把自己当作教书匠,或只把教师职业当作赖以糊口的饭碗,师德建设就失去了根据。因此,师德建设必须抓住教书育人这个重点,坚持“学为人师”,提高教师对做“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自觉性认识,并身体力行教书育人。

4.培育敬业精神,抓好师德建设的核心。“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和创造者,连接着文明和进步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更应该与时俱进,不断用新的知识充实自己,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楷模。”教师应该是追求知识、献身学术的模范,应该用自己的执著与献身精神感染学生,培养起学生对知识与科学的神圣感和崇敬感。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 经济成分的多样化、价值观念的多样化、就业方式的多样化、社会生活的多样化愈来愈明显,社会转型加快引发越来越多的矛盾冲突。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高校教师如果不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认识和处理改革中遇到的问题,就会产生思想混乱,甚至放弃敬业奉献、为人师表的高尚师德,随波逐流地去参与急功近利、弄虚作假、欺骗学生等教育和学术腐败。一个不爱知识、贬损科学的人,怎么可能激起学生接受知识和献身科学的动机和热情呢?因此,作为教师,要热爱自己的职业,不断追求新知识,增强献身科教、服务社会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要在学生面前树立起坚持真理、独立思考的正义感和人格魅力;要正确对待学术研究中的名和利,将个人的事业发展与国家、民族的发展需要结合起来,坚决反对在科研工作中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等违背学术规范的不端行为。总之,教师应该坚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准则,要向青年学生积极倡导求真务实的学术作风,传播科学方法,用自己严谨认真、实事求是、敢于创新的治学精神来感染学生,使学生养成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态度。

综上所述,从政治思想教育、坚持为人师表、践行教书育人、培育敬业精神等方面加强师德建设,可以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创造和谐的校园氛围,为社会道德建设提供精神支持,为高校教育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从而为构建和谐校园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温家宝.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人民日报,2009.1.5

2.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2005.1.13

(作者单位: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 四川成都 611731)

(责编:贾伟)

猜你喜欢
和谐校园师德建设师德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师德考核“ 量化”实践与思考
高校安全保卫工作坚持以人为本
爱是师德的源头活水
抗震救灾中的师德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