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进入低碳经济时代

2009-08-26 11:03本刊专题研究小组
科技智囊 2009年8期
关键词:能源经济发展

本刊专题研究小组

编者按:

人类自进入工业革命以来的工业文明发展模式,导致了越来越严重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增加,使全球气侯变暖。据有关资料统计,在过去的100年当中,人类共消耗煤炭2650亿吨,消耗石油1420亿吨,消耗钢铁380亿吨,消耗铝7.6亿吨,消耗铜4.8亿吨,同时排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使大气中CO2浓度在20世纪初不到300ppm,上升到目前接近400ppm的水平,严重地威胁到全球的生态平衡。科学研究表明,地球生态系统二氧化碳的自净能力每年只有30亿吨,全世界每年约剩下200多亿吨二氧化碳残留在大气层中,使地球生态系统不堪重负。长此下去,气候将更为反复无常,气象灾害范围将更大、更频繁和更严重,进而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因此,控制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缓解全球气候变暖,是现代人类得以生存与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长远需

当今中国仍然是以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为主要能源的经济发展模式,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的比重一般为2/3。这种典型的碳基能源经济,使我国经济和能源结构的“高碳”特征十分突出,CO2排放强度相对较高,节能减排形势非常严峻。由此,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由高碳能源经济向低碳、无碳能源经济的根本转变,是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绿色发展、低代价发展的迫切要求和战略选择。

从各国应对金融危机,推动全球经济复苏中,我们看到了以开发清洁能源、新能源和节能减排产业等为基本内容的绿色产业革命正在悄然兴起,并展现出向节能低碳的更为绿色的经济转变的良好势头。我国应当抓住这个时机,把加快实施低碳经济发展纳入国家战略,及早发展低碳经济,使整个社会生产与再生产活动尽早步入低碳化轨道,促进中国生态经济社会有机整体的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走入全球视野

低碳经济的主要内涵

何为低碳经济?在发展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下,其基本内涵和外延可以表述为: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的碳排放量、生态环境代价及社会经济成本最低的经济;是一种能够改善地球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可持续性很强的经济。低碳经济有两个基本点:其一,它是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内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经济活动低碳化;把二氧化碳(CO2)排放量尽可能减少到最低限度乃至零排放,获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效益;其二,它是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内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能源消费生态化,形成低碳能源和无碳能源的国民经济体系,保证生态经济社会有机整体的清洁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垒球性革命。低碳经济的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当前,国际上有关低碳经济研究的主要内容有:能源消费与碳排放,包括与碳减排有关的能源消费结构的转换和低碳排放能源系统的建立;经济发展与碳排放,主要探讨不同经济发展模式、阶段、速度与碳排放的关系;农业生产与碳排放,包括土地利用变化、农业土地整治、农业生产水平与结构的变化等;碳减排的经济风险分析与减排对策研究等。

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几对重要关系:首先是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关系。低碳经济在本质上就是可持续发展经济,是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发展低碳经济的根本方向是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是目前最可行的、可量化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最佳形态;其次是低碳经济与绿色经济的关系。发展绿色经济要求人们经济活动从高能耗、高污染环境与高损生态的非持续发展经济到资源能源消耗最少化、环境污染最轻化与生态损害最小化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根本转变。因此,两者在本质上完全一致,可以说,低碳经济是绿色经济发展的理想模式;其三,关于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的关系。应该认识到,发展低碳经济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然选择、最佳体现与首选途径,同时它又向循环经济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在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中,“最少的废物排放”首先应该是碳排放量最小化与无碳化。因此,发展循环经济要求发展低碳经济,低碳经济发展是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其四,关于发展低碳经济与建设生态文明和“两型社会”的关系。工业文明时代的经济是以化石燃料为核心的不可再生能源为基础的碳基能源经济,是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生态文明时代的经济是以非化石燃料为核心的可再生能源为基础的低碳无碳能源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低碳经济,推进能源经济革命的两个根本转变,使高碳经济与能源结构向低碳无碳经济与能源结构转型,就体现着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低碳经济建设是“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载体,其发展水平又是判断“两型社会”建设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二者统一于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伟大进程中。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一场伟大的经济模式创新,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创建绿色、生态文明的又一巨大进步。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低碳经济相对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主要特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碳生产率即每单位碳排放所创造的GDP或附加值比较高二是社会的人文发展水平、生活质量比较高。低碳经济与人类社会发展的阶段有关。在农业社会(现在世界上很多最不发达的国家仍基本处于农业社会),人们非常贫穷,很少有商品能源的消费,也很少有碳排放,尽管社会产出并不高,但相对于无穷小的碳排放,表现出的碳生产率非常高,但这并不是人们理想的低碳经济状态,因为其社会发展水平很低。到工业化的初期阶段,劳动力比较密集,社会发展水平和人们生活质量有所提高。在这个阶段,虽然商品能源的消费仍然较低,碳生产率相对于农业社会已经下降了很多,但也还不是低碳经济。今天的中国正处在资本密集型工业化阶段,居民生活质量有了很大改善,但由于能源密集度高的基础设施、居民住房和高耗能的耐用消费品,如汽车的投入和消费增长快、规模大,因而碳排放非常高,相对来说碳生产率较低,这也不是低碳经济。只有到了更高级的知识密集型工业化阶段,整个产业结构中服务业的比重超过第二产业(工业),人文发展水平、碳生产率都非常高,才进入低碳经济的形态。

从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历程看,能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低碳经济”,主要受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影响:

其一。技术进步是低碳经济的决定因子或者说是控制因素。碳生产率是由技术水平决定的。比如说同样生产1吨钢,中国在20年前要1.3-1.4吨标煤,

现在才不到0.7吨。再比如说建筑节能,以北京为例,过去很多建筑是木窗户,后来是钢窗户,再后来是单层玻璃的铝合金,现在是双层的断桥铝,房屋外面加了节能层,建筑节能水平提高了很多。发电技术方面,十几、二十几年前,发一度电至少要400克标煤;现在中国的平均水平大约330克标煤,最先进的超临界发电机组只要290克标煤。

其二,能源结构是影响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二氧化碳主要是在化石能源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化石能源指含碳的煤炭、石油、天然气,这三种能源消费得越多,则碳排放量越高。在当前的技术经济条件下,商品能源中化石能源的市场成本最低,因此其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越高,发展的成本就越低。这就涉及到一个资源禀赋问题。资源禀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文资源禀赋,即知识和资本。如法国,在发展核电上有其技术、资本优势,核电在其整个电力结构中占的比例超过了2/3,除了自己消费,还卖到德国、瑞士、意大利等国。二是自然资源禀赋。零碳能源方面,例如北欧的挪威、瑞典,它们水资源丰富,水电占70%、80%,南美的巴西也是如此;风力发电,风太大或太小都不行,三到五级最好。欧洲的风速比较均匀,风力利用小时比中国多很多。一般来说,年有效风力小时数达到2300小时,风力发电才算经济可行,而中国一般在1900小时左右。含碳能源也存在资源禀赋问题。在煤炭、石油、天然气中,煤的含碳量最高,每吨标煤含碳量是0.68吨,排放2,5吨二氧化碳;一吨标煤热量的石油含碳量大概是0.5、0.6吨,排放约1.9吨二氧化碳;而一吨标煤热量的天然气只排放1.4吨二氧化碳。由于中国的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石油、天然气较匮乏,这就限制了我们的能源利用;自然资源禀赋还涉及到森林覆盖率问题,因为在自然状态下,森林可以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将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在平衡状态下,森林吸收和释放二氧化碳大致相等,因而从原则上讲,绿色植物属于碳中性。森林覆盖率越高,碳汇能力就越强。

其三,消费行为与生活方式也决定着低碳经济。没有人的消费,就没有碳的排放。美国的生活质量、收入水平与欧洲国家差不多,但美国的人均碳排放比欧洲要高出一倍。为什么有这么大差距?因为美国是高消费、高排放的浪费型生活模式(建筑节能标准还没有中国高);几乎没有公共交通,全是私人汽车;夏天房间里温度调到18度,冬天调到25度;喝水是把冰倒满之后加一点水。而欧洲的公共交通很发达,建筑节能标准也非常高。由此可见,生活方式不改变,碳排放就降不下来,所以消费者行为非常关键。

从普通大众的视角出发,在发展低碳经济问题上,还应该澄清一些认知误解:

第一种误解,认为低碳经济是贫困的经济,不适宜中国。其根据是,最贫穷、最不发达的国家碳生产率都很低,人们不消费、没车开、交通困难,当然是低碳状态。发达国家人均碳排放量都很高,高排放才有高生活质量。这种误解只看到了表面现象,而没有看到在较高人文发展水平情况下也可以是低碳的。以使用零碳的核能为主的法国为例,人均碳排放比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低一半;北欧国家绝大部分主要依靠可再生能源,丹麦基本上是靠风电,挪威、瑞典基本上是水电。这些国家碳生产率很高,生活水平也很高。可见,生活质量并不是用碳排放的多少来衡量的。发展低碳经济并不是要走向贫困,而是要在保护环境气候的前提下走向富裕。

第二种误解,认为中国一旦倡导低碳经济,那么高耗能,高排放的重工业就不能发展了。中国有的城市一开始对低碳经济、低碳城市很有热情,但后来不愿意高调践行,就是因为害怕大型的化工、钢铁行业投资受到限制,这也完全是误解。因为任何社会都必须要有一些相对高能耗、高排放的产业和产品来保障经济运行、保障生活质量,否则社会没法运转。要是没有钢铁、水泥、建筑材料,高速公路怎么建?房子怎么建?即使像英国、意大利那样,房子都建好了,但也有个寿命期限,一二百年之后还得重建。所以,低碳经济绝对不应该排斥高能耗、高排放的产业和产品,而应创新科技手段,最大化提高碳效率。

第三种误解,认为一旦搞低碳经济,我们就不能开车、住大房子、享受空调了。其实并非如此。在低碳经济状态下,交通便利、房屋舒适宽敞是可以得到保证的。欧洲现在有很多零排放建筑,隔热效果非常好,一旦用自然通风、地热把室内温度调控到一个合适的水平,能保持很长时间。交通领域,我们可以开发太阳能汽车、生物燃料汽车等,同时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所以,搞低碳经济并不一定会降低我们的生活品质,相反,生活品质可能还会得到改善和提高。

第四种误解,认为搞低碳经济要用先进技术,低碳能源,成本太高,我们做不了。这听起来有道理,但实际上不对。从长远战略上来看,低碳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今后的竞争不是传统的劳动力竞争,也不是石油效率的竞争,而是“碳生产率”的竞争。如果我们为减少成本,图当前一点蝇头小利,将来我们的产品、产业甚至整个经济就可能没有竞争力,从而被排斥出世界经济的主流。从现实竞争力来看,这种说法也不成立。现在欧洲、美国的很多产品都有“碳标签”,标明该产品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消费者会有意识地选择低碳产品,如果我们的产品碳含量比较高,别人不买,我们就失去了市场。包括发达国家要对中国产品征收所谓的“边境调节税”,就是因为考虑到我们的产品碳含量太高。除此之外,还有环境成本问题。化石能源除了排放二氧化碳,还可能造成二氧化硫、粉尘、氮氧化合物、重金属等污染,相比之下,可再生能源的环境负荷就非常低。把长远战略、现实竞争力、环境成本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发展低碳经济就不是高成本,而是具有竞争力的低成本。

第五种误解,认为低碳经济是好东西,但太遥远,我们现在还没到发展低碳经济的水平,以后到了邪个水平再说。这种认识是完全错误的,因为低碳经济是点点滴滴汇集起来的,任何节能的、防治污染的、环境友善的行为,都是对低碳经济的贡献。我们搞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效率,关闭小火电、小水泥-作为消费者,随手关水龙头、关灯,把白炽灯换成节能灯,用太阳能热水器,这都是在向低碳化迈进。所以“低碳”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的生活、生产、消费中。

低碳经济的产生背景

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垒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近些年来,科学界以及各国政府已经基本达成一致,认为人类活动导致地球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尤其是二氧化碳)不断增多,气候正在发生变化。在可预见的将来,温室气体水平过高导致的垒球变暖会对人类生活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推行低碳经济被认为是避免气候发生灾难性变化,保持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法之一。

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CO2)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在此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标准应运而生。而能源与经济乃至价值观实行大变革的结果,可能将为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即摒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作为具有广泛社会性的前沿经济理念,低碳经济其实没有约定俗成的定义。从现实来看,低碳经济已涉及广泛的产业领域和管理领域。

低碳经济在全球的发展

“低碳经济”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驱和资源并不丰富的岛国,英国充分意识到了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威胁,自身正从自给自足的能源供应走向主要依靠进口的时代。按目前的消费模式,预计2020年英国80%的能源都必须进口。与此同时,气候变化已经迫在眉睫,发展低碳经济是缓解英国能源危机的有效途径。

2006年,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做出的《斯特恩报告》指出,垒球以每年GDP2%的投入,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5%-20%的损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

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表明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有望成为美国未来的重要战略选择;

2007年12月3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印尼巴厘岛举行,大会正式通过一项决议,决定在2009年前就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新的安排举行谈判,并制订了世人关注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巴厘岛路线图”。该“路线图”为2009年前应对气候变化谈判的关键议题确立了明确议程,要求发达国家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减排25%至40%。“巴厘岛路线图”为垒球进一步迈向低碳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此后不久,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2008年“世界环境日”(6月5日)的主题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

2008年7月,G8峰会上,八国表示将寻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其他签约方一道共同达成到2050年把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减少50%的长期目标;

进入2009年,《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及在今年11月将召开的哥本哈根会议将成为低碳经济的催化剂——所有的经济活动都将会以低碳经济重新定义,全球将出现统一的碳交易市场。目前,美国提出的目标是2012年减少3%、2020年减少20%、2050年减少83%的二氧化碳排放。美国参与排放权交易市场后,将促进全球尽快形成统一的低碳经济发展目标。

低碳经济在中国的发展

“低碳经济”正式在中国提出之前,我国政府已在环境保护与能源利用方面做出重大战略部署: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我国“十一五”规划确定了节能减排的约束性指标;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了节约能源法,制定了循环经济促进法,还连续开展资源环境方面的执法检查等监督工作。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越来越成为各方面的自觉行动。

2006年底,科技部、中国气象局、发改委、国家环保总局等六部委联合发布了我国第一部《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

2007年6月,我国正式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2007年7月,温家宝总理在两天时间里先后主持召开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和国务院会议,研究部署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组织落实节能减排工作;

2007年9月8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本着对人类、对未来的高度负责精神,对事关中国人民、亚太地区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福祉的大事,郑重提出了四项建议,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令世人瞩目。他在这次重要讲话中,一共说了四次“碳”:“发展低碳经济”、研发和推广“低碳能源技术”、“增加碳汇”、“促进碳吸收技术发展”。他还提出:“开展全民气候变化宣传教育,提高公众节能减排意识,让每个公民自觉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做出努力。”这也是对全国人民发出的号召,是新的要求和期待。同时,胡锦涛主席还建议建立“亚太森林恢复与可持续管理网络”,共同促进亚太地区森林恢复和增长,减缓气候变化。同月,国家科学技术部部长万钢在中国科协年会上呼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2007年12月26日,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着重提出能源多元化发展,并将可再生能源发展正式列为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再提以煤炭为主;

2008年“两会”,全国政协委员吴晓青明确将“低碳经济”提到议题上来。他认为,中国能否在未来几十年里走到世界发展的前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应对低碳经济发展调整的能力,中国必须尽快采取行动积极应对这种严峻的挑战。他建议应尽快发展低碳经济,并着手开展技术攻关和试点研究;

2008年6月27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上强调,必须以对中华民族和全人类长远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充分认识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全面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我国和全球可持续发展事业进行不懈努力;

2009年,中科院发布《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提出了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目标,即到2020年,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降低50%左右;

2009年“两会”,九三学社提交了《关于发展低碳经济的建议》的提案,建议中国尽快发展低碳经济。《提案》称,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以限制排放温室气体已逐渐成为全球性共识;发展低碳经济,提倡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是解决气候问题的根本出路,也是大势所趋。对中国来说,发展低碳经济既是负责任形象的展示,也是我国可持续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历史机遇所在,更是缓解外部压力和内部约束的重要途径。这其中,外部压力是指发达国家经济历经工业化,信息化之后,正在走向“低碳化”,必然利用其在环保和节能技术产业方面的低碳技术先发和领先优势,强制推行限制碳排放等新的绿色壁垒,迫使他国购买他们的技术和产品,获取巨额收益。内部约束则是指,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低效益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带来的资源和环

境约束,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瓶颈。

2009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茌安徽考察调研时强调指出:“发展低碳经济,促进节能减排,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应对气候变化、参与国际竞争的客观需要,也是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主攻方向。我们一定要抓住当今世界开始重视低碳经济发展的机遇,加快发展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加快开发洁净煤、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碳捕捉等技术,加快建筑节能步伐,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不竭动力。”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挑战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热点。欧美发达国家大力推进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着力发展“低碳技术”,并对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政策进行重大调整,以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低碳经济的争夺战,已在全球悄然打响。这对中国,是压力,也是挑战。

首先,在量化数值上,依照著名的卡亚公式原理,反映碳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人均“碳足迹”,取决于人口数量、GDP总量、能源强度和单位能源含碳量等几个变量。由此,可以计算出:目前我国的CO2排放总量在54亿吨左右,平均每万元GDP的CO,排放约1.9吨,平均每人的CO2排放约4.1吨,平均每平方公里的CO2排放约540吨。在全国地级以上287座城市中,排放出CO235.2亿吨,约占全国排放总量的65%。在全国经济100强城市中,共排放出CO227.9亿吨,约占全国排放总量的52%。以上指标表明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压力非常大,压力背后还面临着诸多深层次的挑战,主要有:

挑战之一: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加快推进的中国,正处在能源需求快速增长阶段,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不可能停止。长期贫穷落后的中国,以全面小康为追求,致力于改善和提高13亿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带来能源消费的持续增长。“高碳”特征突出的“发展排放”,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制约。怎样既确保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又不重复西方发达国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发展的老路,是中国必须面对的难题。

挑战之二:“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条件,决定了中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低碳能源资源的选择有限。电力中,水电占比只有20%左右,火电占比达77%以上,“高碳”占绝对的统治地位。据计算,每燃烧一吨煤炭会产生4.12吨的二氧化碳气体,比石油和天然气每吨多30%和70%,而据估算,未来20年我国能源部门电力投资将达1.8万亿美元。火电的大规模发展对环境的威胁,不可忽视。

挑战之三:中国经济的主体是第二产业。这决定了能源消费的主要部门是工业,而工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又加重了中国经济的高碳特征。据有关资料显示,1993-2005年,中国工业能源消费年均增长5.8%,工业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约70%。采掘、钢铁、建材水泥、电力等高耗能工业行业,2005年能源消费量占了工业能源消费的64.4%。调整经济结构,提升工业生产技术和能源利用水平,是一个重大课题。

挑战之四: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是整体科技水平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尽管《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转让,但实际情况与之相去甚远,中国不得不主要依靠商业渠道引进。据估计,以2006年的GDP计算,中国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年需资金250亿美元,这样一个巨额投入,显然是发展中的中国的沉重负担。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相关举措

纵观世界各国应对低碳经济发展所采取的行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是关键因素,政府主导和企业参与是实施的主要形式。对中国来说,发展低碳经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制定国家战略蓝图,加强宏观管理与引导。把握世界低碳经济发展趋势,统筹考虑我国的发展阶段和现实能源结构,结合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节能减排的具体工作需求,制定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明确战略定位,选择适合国情的低碳经济发展道路,落实“应对气候变化中国科技专项规划”和“节能减排科技专项行动方案”,逐渐提高低碳经济发展的管理水平。开展社会经济发展碳排放强度评价,指导和引领政府、企业、居民的行动方向和行为方式。

第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高度重视研发工作,重点着眼于中长期战略技术的储备,加强低碳经济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科技攻关;整合市场现有的低碳技术,加以迅速推广和应用;理顺企业风险投融资体制,鼓励企业开发低碳等先进技术;加强国际间交流与合作,促进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技术转让。

第三,制定清晰、稳定的鼓励支持政策。除了国际上通常采用的征收能源税、财政补贴、税收减免、贷款优惠及担保等手段外,更重要的是创建清晰的稳定的政策框架。目前,开征碳税和推行碳交易被认为是有效的经济政策手段,应充分利用节能减排与低碳经济发展之间的政策协同关系,建立适应中国国情的支持低碳经济的市场体系和政策体系。

第四,先行试点示范,总结经验逐步推广。在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能耗高、污染重的行业先行试点,作为中国探索低碳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同时,选择市场经济比较成熟、经济实力比较雄厚,敢于改革开放的地区,实施低碳经济试点示范工作,积极构建“低碳经济发展区”,如在东部发达地区和国家重点能源基地选定典型城市进行试验试点,寻求中国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第五,发动社会力量,推动全民参与。对社会大众,既要加强教育传播,促使大家自愿、自觉地采取低碳生活方式;又要积极影响和引导公众行为,倡导必须型、生态化的“绿色、精量”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反对奢侈型、形式化的消费方式和过度物质化的生活方式。

相关链接1

国内部分专家学者对发展低碳经济的观点

张坤民:采用低碳经济的战略应对气候变化,如果能在中国付诸实施,许多环境与发展问题都可能迎刃而解。

牛文元:建设低碳城市,需要加快以集群经济为核心,推进产业结构创新;以循环经济为核心,推进节能减排创新;以知识经济为核心,推进内涵发展创新。

李旸:作为一个高能耗国家,我们需要从节能减排、低碳发展的内在规律出发,找到中国巨大社会浪费和环境污染的本源。必须摒弃只关注诸如建筑节能、煤的高效利用等“用”的层面的具体技术问题,而忽视“体”的层面存在的痼疾,比如消费拉动经济增

长理论的负面影响,城乡空间布局、国民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巨大浪费等。因此,创新思维、改变观念,坚持体用结合,从全局观、系统论的角度出发,才能正确认识并加快低碳经济发展。

叶文虎:中国文化中,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由来已久,即所谓“前人种树,后人乘凉”。企业经营,应当遵循“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古训,肩负起社会责任。

陈佳贵:保护气候已经刻不容缓。我们所面临的问题不在于是否应当,而在于如何采取行动。实现低碳经济要求人类行为方式上的转变,以避免奢侈和浪费的碳排放。

何建坤: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不可逆转,低碳经济将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它将与全球化、信息技术一样,成为重塑世界经济版图的强大力量。

夏堃堡:低碳经济主要是两种;一种是低碳生产,一种是低碳消费,低碳生产是一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

潘家华:中国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的关键时期,不可能在减排方面“唱高调”,应强调节能优先,从节能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一致性上,强调低排放发展。

胡鞍钢:中国有可能成为世界最大的碳交易市场,最大的环保节能市场,最大的低碳商品生产基地和最大的低碳制品出口国。

张世秋:发展低碳经济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它意味着能源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技术的革新,这是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途径。

庄贵阳:低碳经济区将成为中国下一次工业革命的示范区、未来中国大规模经济转型的实验地。低碳经济区的建立与否及如何建立,考验着各级政府的政治远见和政策水平。

张世钢:转变生产和消费方式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各利益悠关方应当建立创新型伙伴关系,并发挥积极的作用。

林辉:低碳经济是“生态文明”、“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战略思想的要求,也是中华传统文化“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仁信礼德”与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价值通道。

鲍健强:我们既要从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调整入手,转变高碳经济发展模式;也要从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上,产品设计、生产、消费的全过程中寻求节能途径,推广节能技术;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大力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农业、低碳工业、低碳建筑、低碳交通等,把低碳经济的理念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形成良好的发展低碳经济的社会氛围和舆论环境。

相关链接2

发展低碳经济的是要载体是减碳经济产业体系

低碳经济是一个很大的范畴,产业链中包括了风电、建筑节能、新能源汽车等诸多新兴行业。发展低碳经济,其主要载体是减碳经济产业体系,它包括火电减排、新能源汽车、建筑节能、工业节能和循环经济、资源回收、环保设备和节能材料等。

火电减排方面,目前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41%来自电力行业,而在全世界所有的火电厂中,煤电就占了72%。美国的标准是,2015年后新燃煤电厂每兆瓦时二氧化碳排放少于1100磅,2020年后少于800磅。火电减排需要发展清洁煤技术IGCC和CCS,在输配电环节采用非晶合金变压器和无功补偿技术。

新能源汽车方面,美国汽车能耗标准是,到2020年油耗要比目前降低40%,达到平均行驶100公里油耗约6.7升的水平。在我国,财政部等四部委日前决定在上海、北京等13个城市开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工作,鼓励试点城市在公交、出租、公务、环卫和邮政等公共服务领域推广使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最高每辆可获607Y元的财政补助。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包括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和动力电池材料,其中市场最看好动力电池材料的投资机会。

建筑节能方面,美国对建筑减排的标准是,到2016年建筑能效提高60%。建筑节能包括节能门窗,门窗是能耗最大的占50%;外墙保温材料占30%节能灯具和家电占了20%。

美国的工业减排新方案目标是,2002~2012年间总共削减1亿吨工业碳排放,其中2012年削减200万吨。在美国,工业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比重不到20%,日本不到30%,而中国占比却高达70%,高能耗增长困局亟需打破。工业节能包括高效电机、热电联产、余热利用等。

循环经济包括了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和再生资源回收。中国95%以上的一次能源、80%以上的工业原料、70%以上的农业生产资料、30%以上的营业用水等均取自于矿产资源。在现实矿产资源开发生产活动中,资源浪费现象十分严重,与发达国家50%的矿产资源总回收利用率相比,我国仅为30%。全国可回收而没有回收利用的再生资源价值达350—400亿元,每年约有200-300亿元的再生资源流失浪费。

节能设备中,垃圾综合利用能创造2500亿元的效益。其中,垃圾发电的市场每年约400亿元钢铁工业领域低温余热发电的市场约合150亿元,如果再加上水泥、冶金、石化等其它行业的余热发电市场,则能达到400亿元左右。1立方米的瓦斯可以发出3.2—3.3度电,如果我国瓦斯抽放量达到42亿立方米并被全部利用,可以发126亿度电,相当于增加570亿吨标准煤,可缓解能源紧张局势,同时,还可减排6750万吨二氧化碳。

节能材料的需求增长迅速,全球碳纤维市场正以平均每年两位数的速度快速增长。预计2010年全球碳纤维需求量达到3.2万吨/年,与2001年相比,增长78.3%,届时全球碳纤维的供给与需求将出现紧张局面。MDI(异氰酸酯)同样是建筑节能材料的重要原料,在下游节能保温、胶黏剂与涂料、汽车工业和复合板材的应用领域,2010年之前的年均增长率将分别达到18%、25%、20%和100%。苯乙烯则是最重要的建筑节能材料的原料,2000至2005年消耗量均增长16%。2006年,中国苯乙烯进口依赖度为50%,在2010年之前,国内苯乙烯仍依赖进口。

猜你喜欢
能源经济发展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丰富的能源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经济
好大的方块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