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箱子的人

2009-08-26 09:44
青年博览 2009年14期
关键词:大盗道德规范仁义

魏 之

河南省汤阴县是岳飞的家乡,县城西南隅建有宏伟的岳飞祠。走向大殿,先看到门楣上有一排匾额,其中两块,一是慈禧太后所书的“忠灵未泯”,一是光绪帝所书的“百战神威”。

细心想想,人们对此难免感到一种滑稽意味:岳飞一生以抗击外族入侵为己任,他的敌手金人,正是满清的祖先。倘若岳飞真的“忠灵未泯”,又岂肯接受慈禧和光绪的褒奖?

由此想起《庄子胠箧》篇。“箧”是打开箱子的意思。文中说:一般人为了防备小毛贼偷东西,总是把箱子捆紧、锁牢,而一旦遇上大盗,则连箱子也一齐搬走了,惟恐你捆得不够紧,锁得不够牢。所以,防备小毛贼的那些办法,倒是为大盗作了很好的准备。

从一个国家来说,为了维护社会的统治秩序,稳定上下等级关系,需要运用智慧,需要建立一整套伦理规范,这就是儒家所提倡的“圣知仁义”。“圣知仁义”,等于是紧闭箱子的锁和绳子一类东西,只能防范寻常的不轨之徒。一旦大盗窃国,不但偷去了整个国家,就连维护社会统治秩序的“圣知仁义”,也一并拿来使用。

文中举例说:方圆二千里的齐国,所实施的种种治理方法,岂不都是效法“圣人”?而齐国的大夫田成子杀其君、夺其国,子孙相袭,原来的那一套统治工具,全都袭用不误。

用庄子的眼光看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为岳飞题匾之事,十分明白。清人入关,本来是为了“偷箱子”;“箱子”到手,则又恐旁人觊觎其中财物,尽力要把它捆紧、锁牢。他们起初对明朝的叛臣如洪承畴之流,十分器重,后来却把这些人一概斥为“贰臣”,反而去褒奖抗清而死的史可法等人。这当然不是鼓励反清,而是要提倡“忠孝节义”——那正是紧捆“箱子”的工具。

至于慈禧、光绪,是在西行逃避八国联军之后回京的途中经过汤阴、拜访岳庙,此时天下岌岌可危,“老佛爷”对岳飞的“忠灵”就格外看重,深望人们效仿岳飞的忠君意识,能够帮她守牢“箱子”。

在关于箱子的绝妙比喻之后,《胠箧》篇又有一段虚构的寓言故事,也是十分精彩:大强盗跖的手下问他:“我们强盗也有‘道吗?”跖回答:“干什么事情能够没有‘道?凭空猜测人家储藏的宝物,就是圣;带头先进去的,就是勇;最后出来的,就是义;酌情判断能否下手,就是智;分赃平均,就是仁。不具备这5样美德而能成为大盗的,天下从来未曾有过。”

这里对“圣知仁义”的实际效用又提供了一种新的解说:不但帝王治国要用到它,就是在强盗集团内部也要用到它。联想到今天的黑社会组织,确实存在着严格的内部道德准则,我们不能不钦佩庄子一派人物目光的敏锐。当然,所谓“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帝王与强盗,原来就没有根本的区别。

一个社会的知识系统和道德规范,总是贯穿了统治阶级的意志,却常常以抽象化、绝对化的面目出现。庄子他们却尖锐地指出:根本上,它是实施统治的工具,是社会的统治阶层求取和保有自身权益的手段。所以庄子又说:“窃钩者诛,窃国者侯;诸侯之门而广义存焉。”这种深刻的认识,为后代具有反叛意识的人士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武器。

其实,就是某些头脑清醒的正统人士,也同庄子有所契合。如宋代大儒朱熹在写给朋友陈亮的信中,就明白地说:汉高祖、唐太宗这些开国君主,一代之雄,所作所为,无不出于私欲,只不过“假仁借义以行其私”,所以获得成功。至于理想中的周公孔子之道,从来就没有实行过。

当然,我们也需要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问题。那就是:任何时代的道德规范,都有着与那时代相适应、为那时代所需要的一面。离开一定的道德规范,人类根本无法组成一个社会。而旧道德的破坏与新道德的建立,必待于社会本身的进步。

选自《瞭望东方周刊》

猜你喜欢
大盗道德规范仁义
破坏发电厂
久假不归
仁义不过是“客栈”?
意外
孔祥渊:“我”的出现有助于提升个体道德认同
素质教育的可行性实施细节研究
风大盗
国家治理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巧辨易容大盗
传统伦理道德现实价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