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秋思》的审美魅力

2009-08-27 07:06张金贵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9年7期
关键词:瘦马小令小桥流水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有天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虽只有短短的二十八个字,却成为人们喜欢吟诵的诗歌之一。我们读这首小令的时候,总被其中悲壮的感情牵引着,在感受到它的悲壮之后,又获得了一种强烈的艺术享受。这不仅因为词人调用各种了艺术手法,层层渲染,不断地把他的情感表达到极致,更因为词人把我们带入了一种审美意境,在厚重的悲中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崇高美。这是艺术的最高境界。下面就先对这首小令作一个简单分析。

开头第一句“枯藤老树昏鸦”,词人选取三组典型的意象叠加组合,描绘了一幅荒寂、凄凉的画面,一开始就让读者进入一种压抑的状态中,在这种状态中,我们可以分明感受到词人的凄凉的心情。词人的心情为什么如此凄凉?

第二句“小桥流水人家”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却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充满着温馨的气息。有桥自然就有人家,有家就有温暖。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一户三口之家或是五口之家出现在作者的面前。这两句的表面意蕴是完全不同,上一句是荒凉的,而这一句是温暖的,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反差呢?

再来看第三句“古道西风瘦马”,我们可以想见词人骑着一匹瘦马,在人烟稀少的古道上,冒着凛冽的西北风踽踽前行。在这荒凉的古道上,陪着词人的就这一匹瘦马了。马都瘦得不成样子了,骑马的人又能好到哪里去呢?这一路上的奔波,词人神情憔悴,疲惫不堪,又怎能不引起悲凉之情呢?再回过头来看第二句,那“小桥流水人家”真的能给词人带来温暖吗?恰恰相反,那“人家”的温馨的家庭生活与词人的踽踽独行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正是看到“人家”的温馨,才倍增独行者的孤独凄凉之情,更促使了词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可见这“人家”不仅没有使词人在荒凉的古道上感到丝毫的安慰,相反却倍增了词人的孤独和悲凉。这就是反衬的作用,也是艺术的魅力所在,在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中,词人的悲就显得格外厚重,使读者也不禁被词人所渲染的悲打动。

有了上面三句的层层铺垫,下面感情的抒发应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可词人仍然没有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而是又来了一句“夕阳西下”。“夕阳”的出现,更让作者悲上加悲。中国古人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天亮了就起床去劳作,天黑了就回家休息。可现在词人孤身在外,他有家可回吗?别人有家,可他没家。于是孤独、凄凉、悲伤和思乡的情感交织在一起,让词人久久难以排解,就在最后一句中词人喊出“断肠人在天涯”的悲声。肝肠寸断,凄凉悲伤之情宛然可见,何况词人又身处“天涯”呢?“天涯”已经暗示出词人对自己的前途的不确定,如果词人经过荒凉古道,是要到一个地方当官,前途一片光明的话,那么词人还会有如此凄凉的心境吗?前途的未卜,思乡的无奈、身心的疲惫、环境的荒凉把词人的悲凉之情推到了极致,读者的心也跟着悲凉到极致。

综观整首小令,“悲”成了抒情的主线。第一句写环境的凄凉,奠定了“悲”的基调;第二句写小桥流水的诗情画意,充满了温馨,却益增词人内心的凄凉,反衬了“悲”;第三句写自己踽踽独行的画面,一路疲惫,一路艰辛,内心孤独而凄凉,直接写了“悲”;第四句的“夕阳西下”,抒写了有家不能回的无奈,浓浓的思乡之情加深了“悲”的色彩;第五句写自己流落天涯,前途未卜,加重了“悲”的内涵。仕途的不得意,挥之不去的思乡之情,不停的劳碌奔波,一路的孤独凄凉,不由得作者不肝肠寸断!词人就这样一层一层的写“悲”,不断地渲染,不断地烘托,使“悲”的形象更加突出,从而产生了不朽的艺术魅力。

然而我们还可以从更深层次来探讨这种“悲”的魅力。这是一种挥之不去的“悲”,是一种越来越强烈的“悲”,是一种被无限放大的“悲”。越到后来越集中,越来越无法排解,就像潮水一样排山倒海地向我们压来,压得我们似乎透不过气来。

这种“悲”就是一种美,属于审美范畴的“崇高美”。这种美是巨大的,是强有力的。我们看不到它,但却可以体会到它的强大,就像一块块巨石、一排排潮水铺天盖地地向我们压来,使我们感觉到悲痛,感受到压抑;就在悲痛与压抑中,我们不得不产生了一种敬佩感。这就是马致远的小令给我们带来的美学的享受,也是这首小令的审美魅力所在。

张金贵,男,教师,现居湖北蕲春。

猜你喜欢
瘦马小令小桥流水
初见
探秘电子技术中的“小桥流水”的微课设计
闲吟小令
天净沙·春
掉坑
远眺
多面人生
江南
吕蒙正送瘦马劝谏
元代散曲中的小令和套数